中医外治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2023-02-11 05:48方颖张丽平张芳包利红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灌肠肠梗阻排气

方颖,张丽平,张芳,包利红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由于肠道堵塞、肠壁病变、肠壁功能紊乱等原因而致肠内容物停留肠道的一种临床常见急腹症[1]。肠道不通畅,不仅改变肠管本身的结构与功能,还导致全身性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而出现生命危险[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暴饮暴食等原因导致肠梗阻的发生率增高[3]。临床研究显示,肠梗阻发病率位居我国急腹症第3位,每年因肠梗阻住院人数可达30万~35万人次,因本病造成死亡的人数多达2万[4]。不完全性肠梗阻是其他肠梗阻类型的病理基础,由于是肠梗阻的初始阶段,有发展更严重的可能性如肠壁缺血坏死,故探讨其诊断与治疗具有积极临床意义[5]。由于对不完全性肠梗阻进行手术治疗可能会带来新的手术创伤,如引起新的腹腔粘连或肠道狭窄等并发症,使患者治疗周期增长,经济负担加重,故多选择保守疗法。西医保守疗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虽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显效较慢,疗效不确切,长期使用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胃肠负担[6]。近年来,更多的研究[7]表明,中医学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方面有明显长处,增加肠动力与肠蠕动,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改善肠道功能。且中医外治法强调整体观念,运用经络穴位理论,在患者体表进行干预,可达到调整胃肠气机、增加胃肠动力及减少胃肠负担的目的[8],在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上有其独特的影响。

1 中医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认识

不完全性肠梗阻在中医典籍里并没有系统专门的论述,根据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将其分为气机壅滞型、脉络瘀阻型、湿热内结型、气阴两虚型四种分型。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症状表现可归纳为“痛、呕、胀、闭”,中医便将其归属于“肠结”“便秘”“关格”等范畴[9]。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肠道,与肺、脾、胃、肝、肾、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10]:肠道为传化之腑,取其精华,排其糟粕,泻而不藏,以通降下行为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二者以降为和;脾即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是维持人体气血津液正常代谢的基础。肠道郁滞,浊气不降,则胃气受累,通降受阻,肠胃失司,升降失常,相互影响。肠道阻塞,气、血、津液不能顺利通过,存留在肠道内,产生不能被机体代谢利用的废物[11],则诱发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病变。肠道不通,不仅影响胃气的通降,脾气的运化,还影响了肺气的肃降及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3],日久导致各脏腑功能失司,症见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所以肠腑气机闭塞,经络阻滞不通是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主要病机[12],故其治疗应着重疏通肠道,以通里攻下为主,针对其他症状体征,辅以止痛、活血、理气、祛瘀等方法。

2 中医外治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法

《理瀹骈文》中记载:“外治之法,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13]。中医外治法具有不良反应较少、针对性较强等优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2.1 脐疗 《医宗金鉴》有云:“神阙穴能主治百病”,神阙即为脐,为任脉上主要腧穴,与冲、督、经脉及带脉紧密相关,沟通诸经百脉、上下内外、五脏六腑;且脐部皮肤薄、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吸收,药物通过脐下腹膜丰富的静脉网进入血液循环而影响机体[14]。故中医外治法常选取神阙穴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

2.1.1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的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将药物制成粉状或膏状剂型后通过穴位给药,将穴位的刺激与调节及药物吸收药效的双重作用于患者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黄丽君[15]将通腑散结方调成糊状,持续12 h脐敷于气滞血瘀型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发现脐敷组总体疗效有效率及中医症候积分优于常规保守治疗组,表明脐敷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宁芝南等[16]研究将生大黄研磨成粉后调成糊状涂抹于胶布后贴敷于神阙穴上再配合耳穴压豆,能有效缩短患者的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及排气、腹胀缓解及X线片梗阻消失等时间(P<0.05),减轻患者的腹痛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聂奔等[17]对比研究痛舒膏穴位贴敷与大承气汤治疗大鼠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发现其效果相当,且穴位贴敷较口服药物不受“首关效应”的影响,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适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不能口服的患者。

2.1.2 中药热敷 中药热敷即中药热奄,属中医传统外治方法之一,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患处,不经消化道吸收代谢,且利用热力可促进血流循环加快,行瘀通络,缓解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疼痛、腹胀等症状。李方刚[18]选择100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中药热敷,将生大黄研磨成粉装入棉布袋内加热后热敷于神阙穴并加盖棉被,发现其可加快患者排气、排便的速度,有效减轻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缩短住院天数。刘爱娟等[19]在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中药脐部热敷15 min,再联合推拿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减少了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以及排便时间(P<0.05),较

快缓解因肠道功能失常引起的症状,表明中药脐部热敷对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有较好的效果。刘秀君[20]使用中药热奄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将药物加热后以肚脐为中心热敷,对比患者的腹胀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其可明显促进患儿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便于患者接受。

2.2 中医摩法 中医摩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主要操作方法为用手指、掌或辅助按摩器械对人体的经络、腧穴、关节等处,施以点、揉、按、搓、推、拿、抓、打、压等手法,以舒筋活血,和调表里[21],其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是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通过按摩,一方面可以增加腹部压力,刺激肠蠕动,达到促进排气排便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安慰稳定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焦虑等负面情绪。周凡等[22]研究腹部按摩联合茶油注入胃管对成人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效果,显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茶油胃管注入联合腹部按摩治疗)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常规治疗),P<0.05;纪婕等[23]观察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在肠道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摩法的护理干预效果,发现帮助了患者建立规律排便,减轻了患者肠梗阻腹痛,提高了生活质量;徐柯等[24]通过对老年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效果研究,采用腹部穴位按摩联合归运方灌肠治疗可有效缓解老年患者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见中医摩法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肯定。

2.3 针灸疗法 针灸是灸法与针法的总称,有效性强、安全性高,能疏通经络、行气止痛、调和气血、扶正补虚[10]。秦玲利等[25]研究使用针灸治疗一例麻痹不完全性肠梗阻案,发现针灸有行气通便之效,使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腹胀、便秘症状得到缓解;蒋钰[26]在胃肠减压的基础上使用温针灸治疗腹部肿瘤术后的不完全性肠梗阻,研究发现观察组(温针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且前者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饮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后者(P<0.05),表明温针灸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张芳等[27]研究脐灸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常规治疗组,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2.4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是将药物直达肠道,大肠作为药物吸收的场所,再将药物输入其相络属的经络,朝百脉而散于全身,既避免了患者长期口服药物对胃肠的负担,又避免了胃内酸性因子对药物的破坏,从而使药物得到充分利用。马小娟等[28]观察健胃清肠合剂灌肠联合结肠水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治疗组腹胀腹痛积分、恶心呕吐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6个月内复发率、因不完全性肠梗阻再入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许可依等[29]在对30例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联合脐敷疗法,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提高了治疗效果;邵丹等[30]使用加味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实热内结型急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发现中药灌肠组首次排气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均早于常规治疗组,且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调节了患者的胃动(MTL)、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改善了患者胃肠动力障碍,提高了临床疗效。

3 小结

综上所述,不完全性肠梗阻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等原因患病率增高,且属于肠梗阻的初始阶段,为避免其发展成完全性肠梗阻对患者产生生命威胁,故探讨其治疗方法有重大意义。中医外治法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穴位为点,以经络为带,直接作用于体表或所对应的腧穴,借助经络传导,纠正五脏六腑的阴阳盛衰,促进气机运行,治疗调整脏腑的病理状态与生理功能。其包括脐疗、穴位按摩、灌肠等方法,减轻了禁食、口服药物等方法对胃肠的负担,而且操作简单,可指导患者参与其中,患者可居家操作。故我们应发挥中医优势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外治方法深入探讨,规范设计更多的大样本量、多中心的研究,为临床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提供最有效的方式,为患者选择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为中医临床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提供循证依据,为临床推广中医护理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灌肠肠梗阻排气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栀子金花汤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