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目瑙纵歌的当代文化价值研究

2023-02-10 20:37吴亚茜曾华娇段雪君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景颇族民族文化

吴亚茜 曾华娇 段雪君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一、目瑙纵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景颇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上承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质,又展示了地方民族的特点。特定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族群的历史演化、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稳定又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景颇族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的民族节日,其形成离不开该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生存环境。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在国外如缅甸等地也有分布。从分布范围来看,景颇族东起高黎贡山、怒江一带,西至印度阿萨姆地区,南达腊戌,北至喜玛拉雅山脉坎底一带,这些区域均是景颇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境内景颇族最大的聚居区德宏,纬度偏南,属于温热多雨的地区,年降水量可高达一千多毫米,干湿两季明显,因此农事活动划分得很有规律,每年三月至十月是农忙时间,其余时间农闲,目瑙纵歌等节日或民俗活动大多在农闲时间举行。景颇族聚居区,周围拥有茂密的森林,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良好。景颇族最主要聚居区德宏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经济走廊和对外贸易重要交通要塞,特别是1985 年全州开放为边境对外经济贸易区后,无论从经济吸引力还是从凸显西南地区作为面向东南亚经济交流的桥头堡的地位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景颇族是从《说文·羊部》中得知的,源于底羌民族。底羌族作为一个大部族,包含了众多与他们一脉相承的中国少数民族始祖,如景颇族、普米族、彝族、汉族、拉祜族、藏族等。据史料记载,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景颇族先民,因战乱或寻找更优质的生活环境而迁徙。在南迁过程中,底羌与南亚居民语言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最终形成各不同语言的民族。

多个传说版本流传于民间关于目瑙纵歌节的由来,多与太阳神、鸟类有关。据说,景颇族第一次跳目瑙纵歌,是景颇先民苏瓦木督带领族人在景颇族发源地穆拽省腊崩起舞。很多人相信这是木代神的旨意。之后的目瑙纵歌分别由景颇首领德如真理带领族人在迈立枯木拽起舞;由景颇首领木托贡样带领族人在斋枯木拽起舞;由景颇首领卓斯那在卡枯木拽起舞;由木日瓦贡扎木干兄弟因分家事由在亭然嘎举办目瑙纵歌。

二、目瑙纵歌艺术特色分析

目瑙纵歌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各种艺术形式共同描述了景颇族历史文化的悠久。舞蹈队形展现的歌舞共情、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目瑙示栋上的图像图腾,蕴藏着景颇族人民对民族迁徙历程的回忆和对太阳神的崇拜之情,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符号图像的形式凝练,将对自然和历史的认识与发展通过目瑙纵歌艺术化地呈现。

(一)服饰的艺术特点

瑙双身着“共勒荣”帽,帽子四周由野猪獠牙作装饰,顶端有孔雀翎、稚鸡翎等多达十多种鸟类羽翎作装饰。瑙双的龙袍因文武瑙双不同身份而略有差异。龙袍多以红黄或黄绿为主,绣精美暗花,不同花纹代表不同意思。瑙双服正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基本几何图案框架,圣娃鸟居于圆心位置,周边以不同鸟类的螺旋形图案填充周边,形成“百鸟朝圣娃鸟”图案,瑙双服饰的双肩部位绘制有“月出木拽省腊崩”和“日出木拽省腊崩”,象征着民族的起源地。在服饰的袖口有象征太阳的十字菱形纹样;龙袍中下部位有“M”型纹样组合,代表白鸟展翅;两侧有和目瑙示栋符号相呼应的植物、牛头等,表示农业丰收;龙袍下部有墨绿色和黑色相间的图案,代表先民披荆斩棘南迁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瑙双龙袍背面绘制有圆形七彩图案,圣娃鸟、犀鸟和孔雀环绕四周,背面中下部有螺旋形格顺目嘎两列,两侧有五彩缤纷的各色鸟类排成两行,代表百鸟到太阳上跳“目瑙纵歌”,下摆部位绣代表“崇山峻岭”的图案。

虽然目瑙纵歌瑙双服饰在不同时代有所改变,但是服饰的图示文案元素依旧保留了下来。瑙巴的服饰双肩也绘制有“木拽省腊崩”的景颇族源地以及代表“天梯”的图案,肋下部绘有三条菱形纹样代表翅膀,瑙巴龙袍的有口部分绘制代表虎印和木代神图的几何纹样,瑙巴服正面中下部绘制蕨菜形螺旋几何纹样,服饰背面正中间有神鸟跳目瑙纵歌的两个同心圆,同心圆外围有大圆形。

(二)音乐的艺术特点

《目瑙斋瓦》以第四代开天辟地英雄宁贯瓦和第三代始祖鼓干寄伦的历史故事最为精彩,是景颇族最具神话特色的音乐和创世史诗,记录了开天辟地、平定乾坤、人类诞生、洪荒年代、生产生活等各个阶段的历史发展大事。石器制作和钻木取火使景颇族逐渐从原始阶段过渡到文明阶段,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时代,当时处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在靠天吃饭的宁贯瓦原始社会时期,景颇族的社会生产力还很低,此时劳动人民开始探索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生活环境中逐步认识到人的生存强烈地依靠自然,开始产生祈求自然馈赠、风调雨顺的意识,将自身的主体认识转移到自然花草树木和风雨雷电中,“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念萌芽。当“万物有灵”的祭祀活动成为生产劳动的必要环节时,专门负责祭祀活动董萨和斋瓦成为了专门的职业,这也是景颇族社会步入文明的标志。斋瓦根据不同的祭祀活动,创造出不同活动祭祀的诵词,诵词逐渐演变成为吟唱,促成了斋瓦音乐的雏形。经过历代斋瓦的完善和补充,《目瑙斋瓦》将景颇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和艺术审美融合一体。在举行目瑙纵歌时,景颇族德高望重的大斋瓦会吟诵“目瑙斋瓦”。

不同地域的景颇族因迁徙路线和发展历史略有差别,因此其目瑙斋瓦音乐风格略有不同。例如,不同的景颇族支系对其名称的称呼就略有不同,景颇支系称为“目瑙斋瓦”,载瓦族支系则习惯称为“纵歌斋瓦”。在音乐的调式上,不同支系也不同,景颇支系的斋瓦调在传统音阶中属于节奏稳定可辨的商调,而载瓦支系的斋瓦调属于节奏更为自由的徵调式。在各项活动中。只有大斋瓦才能有资格诵唱目瑙载瓦,但是如果因特殊情况大斋瓦不能出席诵唱,大董萨可以代替大斋瓦进行目瑙载瓦的唱诵,大董萨是地位仅次于大斋瓦的祭祀者。比大董萨地位更低一级的是小董萨,而小董萨只能主持以猪为祭品的祭祀活动,而且无权诵唱目瑙斋瓦。除此之外还有董萨的助手勒罗,勒罗能诵唱勒罗调,负责祭祀仪式的前后准备工作。

目瑙斋瓦音乐的诵唱是目瑙纵歌祭祀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目瑙祭祀依据其功能不同被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只有山官才有资格祭祀的“柱目瑙”、战前举行的“达如目瑙”、战争凯旋的“布当目瑙”、重大节庆活动迎接宾客举行的“统肯目瑙”、巩固不同支系友好同盟关系和促进民族内部团结的“能摊目瑙”、“共容若目瑙”、建房典礼举行的“腾然图目瑙”、“停栓目瑙”等。“素目瑙”祈求多子多孙多财,“嫩孔然目瑙”举行婚礼,“柱巴丽目瑙”举行祝寿等。

目瑙纵歌的伴奏乐器有铓锣、牛皮大鼓、洞巴等。铓锣有大、中、小不同型号,被拴在架子上,由二十名左右女子敲击,直径越大的铓锣敲击的频率越慢,大铓锣敲击节奏为X-X-,中铓锣为X X。牛皮大鼓一般由八名青年男子轮番敲击,鼓声浑厚浓重,为整个目瑙纵歌的节奏铺垫基调,基本节奏呈现为XX XX XX XX,鼓声具有撼人心脾的震撼力。洞巴是一种带牛角的管笛,长度约五十厘米,适合户外演奏,音量较大。

(三)舞蹈的艺术特点

目瑙纵歌舞蹈舞步丰富,路线多变,在瑙双和瑙巴的带领下,全民参与舞蹈,舞蹈气势恢宏、铿锵有力。目瑙纵歌舞蹈路线来源于目瑙示栋上的图腾,展示了景颇族南迁轨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目瑙纵歌在开阔平坦的圆形场地上举行,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为基础,设四个大门,配合目瑙示栋的“四方中正”,用以烘托朝拜太阳神,同时也方便队伍出入场所。舞队在瑙双带领下,经过十四个转折弯之后由正南门进入主场,在此过程中,为了表示对太阳神的尊敬,其中的十二个弯需要在木代房前舞蹈。两路瑙双分别带领队伍并列入场,进入场门之前,颠步摇摆进退两次,在到达目瑙示栋正前方第一个九十度转弯之前,以轻快颠步摇摆进退四次,瑙双队伍以大半径依内而行。

目瑙纵歌的基本舞步比较简单,跳舞时双手自然下垂保持自然放松,男子持刀,女子拿扇,随着音乐有序迈步向前,身体倾斜,头部面朝左前斜靠右肩,右手持刀或拿扇自然前后摆动。之后迈出左脚,身体右倾,头部靠左,面朝右前,目视前方,双手自然前后摆动,双脚根据鼓点节奏自然弹性伸屈,呈波浪形向前推进。躬礼步手腕下落将折扇上挑,右侧手臂向前挺直,扇面与手臂形成夹角,身体前躬,之后手臂伸直不动,身体慢慢直立,左脚迈步至右前。在之后的躬礼步中,右侧手臂伸直拿扇,左脚移至右后方。平挪步以自然步距离向右迈,身体自然向右倾,身体微微向前倾。折扇保持双手平铺持扇,肘部微收,舞步随鼓点节奏屈伸移动,之后迈左脚身体自然左靠向前倾斜。舞刀步在舞蹈中右脚向前,身体向左倾斜,头抵右肩,面向左前方,右手持刀从胸前平举推向右前方,手腕向内收,刀口保持向前,刀身直立,刀身呈正襟危坐状,身体呈正方形。磨刀步来源于景颇族日常生活中“磨刀”动作,形象生动自然,是贴近日常生活、劳动的艺术概括。跳舞时,右脚向右迈出自然步,身体右侧倾斜,右手持刀平举,左手前后推动做出“磨刀”动作。目瑙纵歌舞步很多来源于景颇族日常生活、生产场景,道具如手绢、长刀也是日常生活常见物品,这是一种舞蹈符号,能够对舞者身份带有很强的识别性,也是对民俗文化的细节展现。

三、目瑙纵歌的当代文化价值

景颇族目瑙纵歌深深根植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兼容并蓄,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广聚四方宾朋。景颇族目瑙纵歌包容和团结,使其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世界人面前,促进文化戍边“软实力”的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力量影响着我国西南、东南亚地区的和谐安定。

(一)目瑙纵歌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强盛繁荣和多民族互通互融有着密切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唐朝国力强大繁荣的重要缘由之一便是太宗、高宗怀柔夷落,无论任何民族和部落,皆为华夏子民,一视同仁,摒除偏见,使得人才和国运两者迎来新的繁荣。傣族先民于公元762 年建立勐卯果占壁王国在德宏地区迎来新的发展,混等王朝迎娶南诏国公主来促进各民族间交流与融合,之后大理国被蒙古军于1253 年夺权。1260 年勐卯归附,至元朝勐卯归属西路安抚司,此后一直受到中原王朝庇护而得以和平发展,各民族互通有无。时至今日,“一带一路”发展惠利全球,德宏地区的发展迎来新的高潮,在互利互鉴、合作共赢的指导方针下,除了景颇族外,包括傈僳族、德昂族、傣族、阿昌族等在内的中华各少数民族甚至泰国、缅甸等国家也因此更加和睦团结。

景颇族目瑙纵歌,从最开始的祭祀功能,到今天的国际性节日,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它的功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成为向中外同胞开放的大规模集体狂欢,成为一个万人狂欢、增进友谊的国际性节日。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每年正月十五举办,节日期间,景颇族、汉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傣族等邻近的少数民族都会被邀请参加,各民族同胞以及国外友人成群结队共跳目瑙纵歌。各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互帮互助。目瑙纵歌节恰逢中国传统元宵佳节,无论是观灯赏月,还是万人狂欢,都非常契合节日的氛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目瑙纵歌是中国传统佳节结合了景颇族少数民族特色的艺术典型。

目瑙纵歌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在各族人民共同狂欢的节日氛围中,各民族之间团结的纽带因目瑙纵歌而更加联系紧密,艺术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在正式开始之前,各族同胞会在场外等候,在长长的等候队伍中,各方队大都是同一民族、村寨的人聚集一起,形成一个队列或者一个长队中的一段。在等候期间,各队列相互交错,不同族群的服装、神态和动态在热情浓郁的氛围中相互了解。在瑙双瑙巴带领下进入场地,队伍沿着特定的路线舞蹈狂欢。路线是根据景颇族先民迁徙路线而来,景颇族来源于氐羌族群,氐羌族群沿着横断山脉到达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后,当时的氐羌民族包括今天的藏族、普米族、傈僳族、阿昌族等,迁徙路线不同而形成今天不同的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各迁徙队伍由于迁徙路线、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追根溯源,他们的族源归属是相同的。

(二)目瑙纵歌是文化自信的显现

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的一个族群或群体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在意识中形成的相对一致的价值认同,在实践上表现为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泱泱中华在历史的滚滚浪潮中将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沉淀流传下来,将中华儿女的血脉汇聚成流,滋养着时代更迭中的炎黄子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问题,强调文化软实力在大国竞争中的重要性,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正所谓武力或虽不逮,文教足使心折,文化的认同程度以及文化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精神源头。

政府层面统一组织举办的国际目瑙纵歌节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举办,目瑙纵歌节已经成为汇聚周边民族和村寨弘扬景颇族文化的盛大舞台和民族交流融合的最佳机会。目瑙纵歌节原来是景颇族先祖敬畏自然,在探索和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形成对自然“万物有灵”的祭祀活动,经过数代董萨的创造和完善,才形成了今日的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目瑙纵歌的存在,本身就体现了在自然繁衍中的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在社会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目瑙纵歌以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为宗旨,吸引多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中外友人来一起狂欢,一起创造和丰富了目瑙纵歌节的新的内涵和意义。

在服饰方面,景颇族女性的银袍象征着羽毛般的祥瑞秀美,景颇男子拿着的长刀象征着景颇族人不畏艰难、披荆斩棘、攻难克坚的民族精神。在舞蹈方面,目瑙纵歌将艺术、宗教、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的体验融合一体,迁徙路线的变化多端应用到舞蹈队形上。从最原始的祭祀意义变为全民狂欢的盛大节日,其社会功能发生重大转变。在音乐方面,目瑙纵歌使用洞巴、铓锣和大鼓,在音乐多元共享的时代中,景颇族目瑙纵歌仍然坚守传统,传承着传统景颇族音乐的特色,使景颇音乐在民族节日节奏上流淌。在文学方面,目瑙斋瓦等诵词充满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仿佛诉说着景颇族原始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是景颇族民族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素材。国际目瑙纵歌节期间,政府也组织景颇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也是目瑙纵歌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举办了德宏州景颇族民间文化发展与进步研究会、景颇族民间文化艺术研讨会、景颇族民间文化艺术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目瑙纵歌节的存在与发展,无论是宏观层面的传承与发扬,还是微观世界的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始终延续着景颇族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四、结语

景颇族目瑙纵歌从最初祭祀自然的社会功能,逐步演变为今天的多种功能融合,体现了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相处的模式进行了不断的调整。而今,目瑙纵歌已经不单单是景颇族的节日,而是国际目瑙纵歌节,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同胞共同参与的万人舞蹈狂欢节,这表明了景颇族优秀的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景颇人民将对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望刻于柱、藏于乐、融于舞,在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上都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韵味。目瑙纵歌阐述的是景颇文化之鲜明独特,弘扬的是中华文化之历久弥香。

猜你喜欢
景颇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德宏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景颇族文学概论》的编撰研究
对“景颇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