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创新路径探析

2023-02-10 20:03史筱娅
传媒论坛 2023年24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典型时代

史筱娅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典型人物报道是彰显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1]在我国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典型人物报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树立楷模、教育群众、引导思想的功能。中国新闻史上,很多典型人物报道,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公仆孔繁森》《女青天任长霞》等佳作,都成为指引一代人成长的记忆。而在当下这个个体意识日益强烈,话语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更需要典型报道发挥舆论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新闻采编人员要以更高站位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的精神内核,精准捕捉人物身上的“人性闪光点”,优化典型人物报道路径,把典型人物的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典型人物报道成风化人、鼓舞人心、凝心聚力的正面宣传效果。

一、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应当把握的要点

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新闻记者应践行“四力”,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在采访报道中,记者如何做到既能运用好典型宣传中已有的经验成效,又能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遵循新时代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让老典型焕发新光彩

新时代,一些老典型人物比如人民英雄张定宇、当代愚公毛相林、志愿军英雄王海等先进事迹已经被媒体报道很多次了。但老典型身上的光芒依旧可以指引人们前行。记者要精进策划和采访功力,让老典型出新出彩。

作为赣南革命老区目前唯一健在的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老人的感人事迹已被媒体采访报道了很多次。如何能做出新意?江西广播电视台采访团队在搜集了大量素材、查阅了大批资料后,注意到了一则“为烈士画像公益行动”的活动。而段桂秀老人的丈夫、红军战士王金长新婚便离家,没有给妻子留下任何影像,给老人留下了遗憾。如果能为段桂秀老人守望了一辈子的金长哥哥画像,是不是就能为老人圆梦了。想到这一点,采访团队的思路豁然开朗,联系上了南昌知名的瓷板画画家,搜集分析王金长的相貌线索,最后以瓷板画形式完成了烈士画像,为段桂秀圆梦。这个纪录片站位高、立意深,获得了第33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一等奖。

只要用心挖掘,再久远的现场也能找到新的信息。记者要多动腿、多动嘴、多动脑,深入到人物相关的环境中去,扎扎实实地采访,才能在老典型、旧故事中找到最新鲜的契机、极巧妙的构思、更鲜活的表达,找到老典型与新时代精神的契合点,让老典型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二)让青年典型影响新时代青年

青年典型报道是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在传播效果上对广大青少年的针对性强。如何挖掘和发现青年模范人物,采访报道好这一群人的先进事迹,为祖国的未来,即新时代青少年树立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是新闻记者应当努力学习的方向。记者应在报道方式上突破和创新,尽可能在贴近新时代青年个性特点上下功夫,力求真实,不拔高、不求全。

2019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了报道《青春英雄》,打破了传统的人物报道方式。让采访对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我,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生动鲜活,真情感人,社会反响热烈;2022年5月4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也做了一组《我的青春我的村》的特别策划。报道结合五四青年节主题,以“青春”为主线,贯穿讲述全省各地具有代表性的10位一线新农人的故事。其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当下青年人较喜欢的短视频方式,使用青年人常用的语言表达和风格,在年轻化表达做出努力,不仅展示了江西乡村中的青春活力和青春力量,也达到了让青年典型影响普通青年的正面传播效果[2]。

(三)让凡人善举尽显英雄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2021年新年贺词时指出:“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凡人英雄本身就具有贴近性、共情性特征,在人物报道传播上更容易让人产生感染力和共鸣。在新时代做好凡人英雄的典型报道,就是要适应新时代媒体融合转型的发展,第一时间考虑“视频优先”,其中,“情绪感染”对短视频的传播成效至关重要。即在打动受众之前,有没有打动我们自己?

2023年6月14日,“美丽浙江”抖音号发布了短视频《从12米高桥纵身一跃!救人的外卖小哥彭清林说“活好当下,期盼明天!”》,用90秒还原外卖小哥跳江救人全过程,包括小哥看到桥面较高,有2秒犹豫和惧怕的神情细节,以及跳江救人后彭清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站在上面的时候我怂了,看到实在太高了不敢跳”等。这些真实质朴的话语是普通人跳江前会出现的本能反应,平凡的细节让画面更有冲击力,调动了受众的共鸣。这条彰显凡人英雄本色的短视频新闻也迅速传播,获得了36.8万的点赞量。

二、当前新闻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典型人物不典型

主流媒体报道典型人物,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一些报道出现了趋同化的现象,没有对典型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和亮点捕捉,只是进行公式化的采访与报道,忽视了典型人物身上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众对典型人物精神和事件的兴趣,使受众难以理解榜样的作用和价值,宣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对典型人物过于拔高

典型人物也是普通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但是一些新闻媒体在做典型人物报道中,为了强调典型人物的光辉,会过度地去拔高典型人物的形象,故意回避典型人物的缺陷,把典型人物塑造成完美的形象,让受众感觉不真实,离实际生活过于遥远,难以与典型人物产生共鸣,削弱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示范意义和榜样传播价值。

(三)对人物报道表达形式单一

近年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各类模范人物评选层出不穷。一些新闻媒体面对海量典型人物的报道,在报道方式与思路上产生了惯性,表达方式过于公式化,缺乏新意,在报道人物时偏向于说教和长篇累牍地灌输,在报道形式上常用“你听我说”式、“高大全”式报道,缺乏能带给受众精神慰藉和审美的话语技巧与表达艺术。没有做到真正从典型人物的真情实感出发,就难以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典型人物报道佳作。

三、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路径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核心就是要面向社会热点,关注重大主题,用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发掘典型人物中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在报道的方法上,新闻记者要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在还原真实视角、捕捉时代意义、挖掘独家细节、诠释主流价值、创新表达方式和融合传播发力等方面开拓新路径,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共情力和感染力。

(一)真实视角:还原人物的独特个性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先进典型人物往往具有真善美的共同特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精神层面的一种普遍性,具有先进性的共性;但作为生命个体,他们又有着各自的特殊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具有独特的风采和魅力,等着记者去挖掘和提炼。

《柳州日报》记者在采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宁之前,就了解到杨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先进人物的共性,如果专门写这些共性,表面面面俱到,实则缺乏特色。记者沉下心来思考,杨宁从一个农家女孩,变成一个大学生,再成为一个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她的经历、思想、行为、情绪、性格都应是鲜活、立体而独特的。在确定了这条采访逻辑之后,记者总结出杨宁的与众不同之处——她是留守孩子的“母亲”,但十年来,她在扶贫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错过了自己的婚姻;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返乡大学生,又是广西大苗山乡第一个扶贫干部中的“女芒篙”。这样就将视角转移回具体的人物本身,聚焦了这一个人的独特个性,让人印象深刻。[3]

(二)捕捉细节:展现人物的真实性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记者应当将那些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生动描写出来。细节不仅可以起到见微知著、深化主题的作用,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以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稿件《“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为例。新华社记者就以张桂梅老师每天清晨坚持为学生打开教学楼楼道的“灯”这个细节作为稿子的切入点。记者说,这是在采访张老师的过程中最打动人的画面,而开灯这个动作,也寓意为学生们带来光明。“燃灯校长”,也是张桂梅老师最鲜明的标签。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很多独家细节,比如张老师在吃午饭时,注意到她饭还没吃上几口,就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装着各种药的塑料袋,这一细节立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随后,记者得知张老师有17种疾病的医院报告单……这些感人的细节深深刻入了大家的脑海,张老师笑傲病魔的敬业风范深深感动着大家。

(三)创新表达:提升报道的文风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同时,新闻价值中的趣味性和接近性,也是决定受众对新闻报道喜好的两个重要指标。因此,典型人物报道的撰写应当努力探索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表达形式,逐渐形成清新、自然、活泼、平实的人物报道文风。

《甘肃日报》记者在采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普通农民工张会庆时,注意到她文化程度不高,不善于言辞,不管问什么问题她都只回答一两句。于是,记者转换思路,采访她的工友、家人、好友等。通过周围人的深情讲述,不断让张会庆的形象丰满起来。为了创新稿件的表达形式,记者特意提炼了几个有特色的小标题,这些都是出自人物间的对话,比如“人能停,不能让机器停下来”“厂子红火了,我们才有饭吃”“他们的平安就是我的福气”等,这些原汁原味、朴实自然的话语,从侧面反映了这位“女汉子”的感人故事,也使文章更接地气,文风更平实。

(四)叙述角度:小切口讲述大时代

典型人物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基本要求。面对站在时代潮头的先进榜样,记者在叙述角度上打破同质化、标签化的思维定式,以小切口讲述大时代的故事的叙事范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20年底,南疆姑娘帕夏古丽被评为全国“最美职工”。新疆日报记者聚焦了这位新疆姑娘的平凡故事,写出《大山深处走出最美“古丽”》这篇报道。帕夏古丽从“祖国西极”乌恰县走出去,敢于到“开放前沿”的广东东莞打工。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南疆大地和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深处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篇报道刊发后反响热烈,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说明典型人物报道应该“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紧贴时代脉搏,从小切口讲述大时代的故事,才能打造出典型人物报道的精品力作。新闻记者要在掌握大量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再把与时代结合,提升到宏观高度,真正凸显典型人物的个人价值和时代意义。

(五)融合传播:放大人物的影响力

如今,典型人物的报道不再是用过去单一传统的传播方式,新时代的主流新闻媒体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全媒体手段,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内容生产、信息聚合、技术应用能力,用媒体融合的成果对扩大典型人物的影响力,拓展典型人物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极目新闻记者在采写《溶溶妈妈传声天使》这组系列报道时,在报纸及其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全媒体平台发布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新闻作品,使新闻报道链更长,人物影响力更大。记者获悉,武汉市江夏区90后特殊教育教师李虹葭13年来共为国内400多名聋哑儿童建立了康复项目,帮助他们发声说话、回归社会。这条新闻,先在报纸、微信公号、视频号、微博号等平台发力造势,推送报道《13年来不放弃一个听障孩子,她用爱为400多个“天线宝宝”传声》,又到溶溶妈妈所在的康复中心进行了现场直播,吸引了很多网友点赞和转发。特别是当极目新闻的官方微博发布后,“溶溶妈妈”迅速成为微博热搜;抖音平台发布的单条短视频有超700万网友观看、12万网友点赞。极目新闻还连续配发了两则评论,升华了报道主题,放大了“溶溶妈妈”这个典型人物的影响力。[4]

四、结语

褒扬先进、塑造典型、树立榜样的过程,是主流媒体在迈向转型和深度融合发展中,从“相加”向“相融”迈进中不断实现的突破认知、创新手法、融合传播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新闻记者行走基层,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描绘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新闻媒体工作者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水平,在策划视角、创新理念、叙事表达、传播手段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正能量、影响力和感染力,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新时代新故事。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典型时代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