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佳
(1.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对电商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无法保持较长时期的常规化,岗位技能要求更新非常快,电商新风口的不断涌现导致新技能应用持续产生,直逼岗位需求不断叠加,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必须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紧跟行业步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匹配岗位要求,如此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迅速胜任工作岗位。日常教学中承载实践能力培养功能的显性环节主要是案例教学和实训实习,此处案例教学指在理论学习阶段常态课程上由学校教师主导的案例讲授教学,实训实习指实践训练阶段由企业教师主导的技能传授。课堂案例教学承担更稳定的理论转化和实践引导的任务,实习实训环节则进一步强化技能掌握程度。
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课程的教学特点出发来审视当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案例的整体情况,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大部分教材中的大众案例普遍时滞且针对性弱。电商行业发展超速的特点,决定了教材新鲜出炉的同时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存在时滞了。基于此,很多教材尽量呈现具有经典性和新颖性的案例,经典性一般指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的案例,新颖性侧重考虑时间近端发生的代表性案例,但仍倾向于选择知名企业。尽管如此,这些广为人知的案例经过多年沉淀已经逐渐模式化,对标电商企业的岗位要求来看,其针对性不足;呈现方式仍旧是用例证的理论表达方式来阐释理论。二是从时空上来看,是“别人家的案例”。大企业的案例在很多具体操作环节与小企业是有差异的,教学过程中仍显距离感,在具体实践中,实践示范作用有限。三是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未形成有机整体。教材中的案例与现实中实训企业提供的操作内容各自独立,案例呈现的方法未必是所有实训企业可选择的方法,即教学案例与实训内容仅是形式上做到了同步,双方或有交叉但交融性明显不够,始终未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
实训的目的在于将理论课堂的内容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形成对应技能,校企合作企业在学生培养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环节的培训内容,因此案例原型来自与学校有合作协议且能为学生提供不同阶段实训内容的企业。常规教材中的案例基本来自知名企业,对于从宏观层面理解知识点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但落地性较弱,大企业普遍全球化的定位决定了其经营方式与普通本土小企业是存在差异性的。如阿里巴巴公司的网络营销策略是全球性的,而绝大多数的本土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则更倾向于本省、本市这样具体的地区,本土化特征明显,不同定位下的营销策略的实施路径是不同的,对学生来说,本土企业案例就显得更具有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从本土适应的角度看,较大比例的学生毕业后会进入本地企业实习或工作,那么在学期间的实训内容来自本土企业案例,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就能得到大幅提升。所以,本案例库的案例原型均来自实训企业。
企业运营全过程可以理解为企业执行工作流程的过程,工作流程包括供应链、采购、营销、客户服务、物流等每一个环节以及对应的管理职能。电子商务学生的技能要求就是要掌握这些流程的规范操作,同时建立起运营全程的整体性观念。学生进入实训环节的阶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论和实训环节顺序安排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在完整的三至四个理论学习学期之后,实训内容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时间段,例如整体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另一种是实训环节与日常理论课程同步开展,实训内容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分解布局,实训环节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基于以上两种方式,案例相应地设计为两类:既有某一商品从生产采购到流通结束的长链案例,也有深入单个工作流程最基本操作的单元案例,这两类案例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单元案例既可以独立呈现,也可以串联组成长链案例。案例库以完整的运营全过程案例作为主线,辅以小单元操作案例可对接至主线相应环节,实现覆盖运营全过程的效果。
案例的提取按照真实、典型、动态的原则,从具体工作环节切入,结合工作流程的完整过程进行编写。真实原则指案例中的商品和企业背景都来自真实的实训企业本身,案例叙述充分考虑还原叙事背景,即企业真实情况;典型原则指案例所展现的工作程序就是企业正在实施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动态原则指案例并非一次编写一劳永逸,而是随着电子商务和企业的发展,保持对应企业运营过程的动态更新状态。案例库尽力保证教学案例与企业项目运营工作现场实现技术同步、环境相近;案例教学设计突出可操作和易实践的特点。企业必要元素初次提取只能称为基本素材,还需要根据教学原理进行加工,使案例的最终形态能够符合教学要求。选取的案例经过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再加工,进入专业教学案例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构成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
效应,在有限的环境下,某些因素和某些结果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抑或某事物存在带来的现象。本文中的效应分析旨在通过对案例赋予本土化元素,即案例的提取对象、覆盖范围和加工撰写等编辑工作均紧密联系实训企业,探讨和分析本土案例库在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功能和可实现的有益效果。有别于普通案例库,基于校企合作实训企业运营全过程开发的案例库,决定了其基因功能就是连接理论教材与实训操作,成为两者强有力的纽带,将传统教材案例“过去进行时”的常态表达转变为“现在进行时”的当下表达。
1.情境教学对实践的意义
情境教学指在当下的某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开展教学工作,把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统合起来,引发个体的求知兴趣,尤其强调直观、感觉和经验。情境教学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知识只有不断在实践中被运用才能长足发展。知与行是循环罔替的——知识在实际情境中得到进步,实践验证知识真理性。[1]当教学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这个情境下应该具备的行为活动就会发生,越接近真实的情境,越能促进理论、技能和体验的连接及意义的构建。同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是跟情境是密切联系的积极主动的行为,真正被学习者理解的知识、能力是无法被训练或灌输的,而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靠自我主动建构得来。这个构建的过程中,学习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学习在其中进行的情境的联系。[2]
情境课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场景知识。人的记忆是场景记忆,这是大脑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对于理论文字,大脑也是对其进行编码处理后以场景的形式进行储存,当需要回溯知识的时候,知识便再从场景中提取出来。这就好比鱼缸养鱼,水质状况必然会影响鱼的生长。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最终的实践活动,教学中本土案例库的角色即是将理论知识转换成直接的工作场景,直接触发学生的联想、理解和记忆,进而熟练实践行为。当学生在案例的叙述中进行自我描绘场景之时,感觉激发感觉,场景激发场景,想象力被调动起来,不用说话,属于自己脑海中的那个场景基本形态就被构建起来。
2.本土案例自设情境课堂
理论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的归纳与总结,其本质上就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案例作为一种研究文本,以描述性、叙事性的形式出现,其根本为真实的生活事件。[3]正是据此,案例库从真实企业中得来,就是最好的情景课堂。实践的本质就是在做中学,所学知识未来将应用在什么样的场景中,理应在什么样的场景中去学习这些知识,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譬如,要学习游泳,就应该在泳池里学习,因为你以后游泳就是在泳池里。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就是到一个真实的电商企业去学习。但现实情况是,学习和工作的阶段是顺序独立的两个阶段,学生进入职场之前,并不能在一个企业某一具体工作岗位开展长期完整的学习,因此学校教育作为学生就业的准备阶段,提供较完备的职业培养。
从企业运营全景的路径提炼的案例,是符合当地实际实实在在的本土案例,是身边可见企业正在发生的日常,为学生和老师营造出情境教学的氛围。案例建构的真实情境即为:案例中的人物就是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工作者,程序演示就是真实的工作流程,独立环节的操作演练就是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案例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内容和提出问题,贯通理论与真实情境,在讲解、分析、演示、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再获得。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案例情境的影响,得到理论经验,提前体验岗位工作,从这个角度看,本土案例库俨然成为一个虚拟电商公司,发挥前置演练的功能,强化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本土案例教学关于情景的创设,不仅起到“过渡板”的作用,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增强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探索精神、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紧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从“企业配合”到“校企合作培养”再到“校企实体合作”,[4]可以看出,高职教育越来越意识到企业参与的重要性,企业从前期普遍处于次要和补充地位逐渐向合作地位转变。基于实训企业开发的案例库进一步推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体现了企业实质性参与。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对企业运营的过程抓取、对企业教师的绝对需求,以及案例库最后呈现为企业的“电子版原型”,使得传统校企合作从一维主体为主转变为二维主体共同培训学生,激发企业更深的参与感,实现更优的合作质量,学校和企业合作更加密切。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实践培训阶段、岗位工作阶段,都对同样的生产过程进行不同角度的学习,无论知识或技能都得到强化,学习对象和工作对象统一起来,案例库的工作场景前设和工作岗位的真实环境被连接成为一条同向链路,教育性与职业性融为一体,教育导向与当地生产连为一体,呼应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关于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办“当地离不开”的职业教育。[5]
2.提高学生与企业适配度
学生与企业适配指的是学生未来进入到本地企业,其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对于岗位的胜任程度和适应时长,适配度越高,意味着能力和工作越能有效结合,上手越快,适应时间越短。电商行业的企业运作遵循自有规律,电商企业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运作方式,这些方式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电商企业,就不是千篇一律了,供应链模式、营销渠道、物流偏好、数据运用深度等都完全无法一致。按照统一标准培养的毕业生到不同的电商企业中,适应程度必然存在差异,以至于使得电商企业接受新员工必须先开展不同程度的岗前培训成为常态。案例库的本土化特点,赋予案例库更靠近企业的优势。案例库如同一道极具家乡风味的前菜,唤起学生熟悉的感官和味蕾,初步了解,植入印象,稍作整理,为进入正餐做好准备。传统教材中的案例来自超级企业,他们如同企业圈里的精英阶层,典型性强,这些特点确实容易达到“了解”层次的教学目的,但要实现“掌握”和“应用”,案例必须落地,落地意味着接地气,可模仿,易操作。以本土就业企业为目标回溯建立的案例库,能够让学生看到市场上占比数量更多的中小普通企业的日常,这些日常正是未来工作岗位的常态表现,在教学中展现的是对未来工作环境及内容进行的提前迁移,将学生置于近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提前演练,学生提前熟悉岗位,有效缩短知与行的距离,知行合一,有助于学生融入工作环境,实现学生和企业高度适配,促进学生与企业相互认同。
1.为现代学徒制创设前置场域
现代学徒制重视企业教师在技能传承中的作用,突出了教育中人的因素,在教学中教授者或知识传递者是重要的情境因素之一。企业教师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个性化。作为传承主体的企业教师,其“传承”本身就意味着传递和承接的内容极具个人特征,这个“个人特征”是在规范工作流程下生动表现出的带有本人鲜明特色的范式,即因个人习惯和工作经验使得在工作细节、知识点提取方式方面与教材并不是完全重合,甚至常常是教材无法包括的内容。常规学校实训普遍更关注技能的获得,体现个人对技能的“吸纳”;现代学徒制则侧重于在经验的基础上使用工具解决问题,体现个人对技能的“释放”。那么,企业教师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思维、分析角度、熟练操作等个性要素对于直达问题本质所在是具有关键作用的。以实训企业为基础来建设案例库的思路和定位,就决定了这个案例库中的案例必然融入企业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一般做法来编写。如此,当案例库在前期理论阶段已经将实训场的宏观图展现给学生,既能为其中动态变化部分的理解提供前期铺垫,又增强了学徒制场景的稳定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连接中的差异性知识。
案例库创设的这个场景是教学课堂在企业中的延伸和新发展。从现代学徒制的场域来看,“师傅带徒弟”所需的场域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实场域:实训场地、设备和师生,按照标准条件搭建和准备即可。二是虚场域:信息沟通、思想碰撞和精神传承,其能否实现以及能够达到的程度是建立在企业教师的讲解、示范、纠错和师生互动之上的。学生在案例学习中会对工作场景自动进行初次构建,产生“初次印象”,相当于案例库已经把整个场域提前构架在学生脑海里,当师生双方同处于真实实训场景中时,学生会将“初次印象”与现实场景进行比对、复刻,得到一个新场景,但这个新场景又不是全新的,而是经过大脑认可的真实场景,表现为“似曾相识”。在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确认的过程中,模糊抽象的理论知识终于在现实中“重现”,为实践的理解和把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促使讲堂向学堂转变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顺序角度来看,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当课堂里植入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讲堂变学堂的课堂生态就会逐渐生发出来。课堂生态关注教育主体与其教育活动环境之间形成的系统化纽带联结关系,即教师、学生等在教学环境间相互共生的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关联。[6]在这样的课堂里,“生态”是动态而积极的,体现为互动。[7]互动中的学生必须有所行动,学生的自发行为变得非常有意义。本土案例的编写不仅仅是工作步骤的简单顺序串联,还要将工作逻辑以故事脉络的形式讲述出来,有重点突出、有细节衔接,有联系实际,有渗透生活,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开始,以展现解决过程得出方案结束,前后统一,情节完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整体性。这种逻辑性和整体性,直接引导产生问题的逻辑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学习行为是内源性的,那么就能实现传统课堂上的主客体转移,即从教师为主体重在讲、学生为客体重在听,转变为学生为主体自行理解、思考、得出结论,教师负责引导和提供辅助支持,不再占据权威的地位,而是积极促进学生思考。此间,教师角色主体后退,减低语言表达的欲望,案例情境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真正用环境影响知识信息的传递。值得指出的是,这种主客体的转变,并不能加速知识传递的过程,反而拉长了学习时间,因为比起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讲授,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到理解问题的过程,其实需要更多的时间,现代学徒制中企业教师的演示过程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这些时间带来了充分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合,使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扎实。学生在案例的叙述中首次认识到这个场景,这个情景又是从一个真实情景抽取出来的,因此,案例库情景并不会随着课堂结束就消失的,而是紧接着又出现在实训中进行强化,带来的结果是长远的:增加知识的浸润和持久性,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同步积淀、习得、内定。
1.建立专业整体性认知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专业一致,专业教育是通过知识的具体化来完成的,即是将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先分成两个部分:理论与实训,其中理论部分再进行细化拆解,以专业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每门课按照本专业教学标准进行设计,因此具备较强的独立性。把专业知识整体看作一座大厦的话,课程就是构建这座大厦的主体钢架结构,繁杂的知识点就是各种必要且充足的建筑材料。如何将这些建筑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有序的建筑总结构,这就是知识点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实训就是粘合这些知识点进而构建专业大厦的必要路径。知识点之上的单项技能运用是以单项知识为基础发展出对应操作能力,譬如“用搜索引擎为企业发布营销信息”这一具体的单元技能,在《网络营销》课程中就有对应的知识章节,学生只要学习并加以重复练习就能掌握这一技能。但真实企业的岗位要求不会只是需要一个具体的技能就可以,而是要求学生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由此,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技能运用能力”是指电商专业的整体性技能,这个整体性对标企业运营全过程所涉及的所有具体环节,这也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内容。基于实训企业全过程的案例库,以整体知识为基础,将单项技能串联起来,整合教学全阶段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就能将这些独立的课程整合起来,专业逻辑得以展现,专业整体性认知由此建立起来。整体性认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体系的宏观理解,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使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能够自我控制学习、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终身学习者。[8]
2.个体与整体统一性的体验
个体的创造性可以促进整体发展,但前提是个体对于当前整体的认同度,这种认同从学生就业角度看就是表现为适应性,与岗位的适应、与企业的适应、与社会的适应。适应性越强、认同程度越高,基于适应能力发展出的创造能力就越突出,个体和整体才能相互促进良性发展。具体的实训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顺序,是无数个具体且相对独立的工作环节连接起来的,技能学习和技能进阶就是从每个具体的工作环节开始的。只有当学生对每个工作环节的技能要求都掌握了且没有遗漏时,才算是达到了专业要求。就当前互联网时代来说,新知识可以全球查询,新技术可以视频学习,ChatGPT、文心一言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横空出世,更加说明,任何知识点都可以在网上轻松获得,那么学生需要培养的就应该是基于知识点进行更高维度思考和应用的能力。案例库“全过程”的特点强调前后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单项技能训练带来的知识碎片化影响,让学生发展出整体和系统的概念,以及在整体观和系统观的基础上训练出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能为社会服务的人才,从根本看这是个人与社会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的体现。整体观念的形成来自于生活的细节和学习的细节,生活智慧蕴含其中,细节练习和内化的过程中,成整体观念得以聚成。案例库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反映出知识体系层面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学生的聚合思维得到训练,并从中体验到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实现知识到逻辑的提升。
教学的目标,微观是为了将学生培养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宏观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认真生活的能力。无论理论课堂还是实训教学,相较于复杂的社会环境,课堂能提供的技术之外的诸如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内容极其有限,仅仅是未来真实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且这个缩影并不完整,不能完全覆盖一个人生活的所有能力。按照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学校教育作为承载这一理念的行为载体,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履行了教育职责的一部分,教育职责的另一部分应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关注知识体系之外的其他能力,如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处理关系的能力、生活能力等,这也是我们对教育的期许。为了让学生发展出更多的能力,回顾教育过程,我们需要在教学各方面做出链接知识与能力的设计。在理论教学阶段开发基于校企合作实训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案例库,便是在考虑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基础上之上,对学生发展出更多能力所做出的一点探索,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校企合作,发展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