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霏
孩子本应是天真活泼的,可有的孩子却沉默寡言,不主动与人交往,不与同龄孩子玩耍。这些孩子身体、智力发育正常,只是性格内向、胆小、孤僻,需要我们多多帮助。
案例描述
晴晴是我教过的孩子里面最内向的一个,小班刚入园时她每天都是哭着进班,直到一个学期快结束,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她从不跟老师和小朋友交流,总是独自一人坐在座位上。如果有小朋友主动去跟她玩,她会表现出一副厌烦的样子,甚至发出尖叫。老师问她问题,她只用摇头和点头表示,有时干脆转过头去不理人。孩子们喜欢的搭积木、做游戏,她也没有一点儿兴趣。老师进行教育活动时她就咬手指甲,老师提醒她,她就放下手,过一会儿又继续咬。她的自理能力很差,就连如厕、喝水、排队这样的事情,都需要老师拉着她的手把她带到指定位置一步一步地告诉她怎样做。一步不交代,她就站在原地不动。午餐时,老师把饭端到她跟前,把勺子递到她手里,她才肯吃。有时不想吃,她就坐着不动,等着老师喂。和她的家长交流,得到的答案竟是晴晴在家很多事都能自己做,而且与小区的孩子们能开心地玩耍。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我们找到了原因及解决方法。
原因分析
一是家庭因素。通过与晴晴妈妈、奶奶的分别沟通,我们了解到:晴晴的爸爸在外务工,妈妈和奶奶在家照顾她和几个月大的弟弟,因为家中琐事及观念不同,婆媳关系不和睦,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有时甚至把怒火发泄到孩子身上。比如,晴晴喜欢弟弟,但不善于表达,有时表达爱的方式不合适,妈妈就认为晴晴欺负了弟弟,对她加以苛责,造成晴晴内心不安。
二是环境因素。晴晴为什么能和小区的孩子玩耍,却不能和幼儿园小朋友玩呢?一方面,她是在妈妈的陪伴下玩耍的,妈妈是她熟悉的人,遇到事情可以保护她,她非常信任自己的妈妈。另一方面,小区的孩子已经和她认识很长时间了,彼此也较熟悉,他们才能在一起玩耍。晴晴刚入园,正处于分离焦虑时期。陌生的老师、同伴和环境,让她一时无法接受,所以她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以一种防备的态度对待大家。
教育策略
一是家長思想转变。教师要让晴晴妈妈和奶奶意识到她们的无意行为对孩子内心造成的影响。只有让孩子身处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才有帮助。家长可以多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增强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哪怕孩子只完成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家长也要给她肯定与支持;可以多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不要仅限于跟小区内的孩子玩耍,要多接触、认识外界的同龄孩子,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二是教师教育方法的改变。针对晴晴的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我们在接晴晴入园时会抱着她安抚她,在她身上多费精力,让她从接受老师开始。游戏时,我们鼓励其他孩子带晴晴一起玩,让晴晴与其他孩子熟悉起来。我们把晴晴在家独立做事的视频投放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多给予晴晴一些赞扬,让晴晴产生自豪感,知道在幼儿园和在家是一样的,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教师每天及时把晴晴的变化、进步告知家长,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我们了解到,晴晴和班里一名叫锦程的女孩住在一个小区,我就鼓励晴晴妈妈多带孩子去锦程家玩。锦程比晴晴大一些,是个懂事、热情的女孩。她很喜欢晴晴去她家玩,在玩的过程中,锦程会处处照顾、帮助晴晴。锦程还会带其他小朋友和晴晴一起玩,晴晴的朋友越来越多。
现在,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晴晴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开心的样子,她的变化和进步也令家长欣慰。孩子终于敞开心扉接纳了我们。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