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这类课文取材真实广泛,人文精神丰富突出,与红色美术经典作品中的价值取向一致。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应立足文本语言特点,补充历史背景资料,整合影视、图片等资源,细品文本语言,为学生搭建运用语言的桥梁,用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最终收到“文道统一”的教学效果。
渲染背景,在情境中重构历史记忆
革命历史题材类课文,无论是从叙述的历史事件,还是从文章的词句表达、叙述方式来说,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部分学生对中国百年来革命历程和革命先辈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可利用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辅助教学。红色美术经典作品中蕴含大量的革命历史知识,和此类课文内容联系紧密,互相观照,互为补充,为学生了解文章所处的真实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提供了学习支架。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红色美术经典作品,对必要的历史知识进行铺垫,创设表达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实现生本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身临其境,重现历史画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精神实质。
《手术台就是阵地》主要讲述了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的故事。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白求恩大夫为什么会来到中国?”教师向学生出示两幅美术经典作品《血战台儿庄》《首战韦岗》,向学生讲述日军侵华的历史事件,并问学生:“在画面里,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了血流成河的场面。有的战士受伤了还在继续战斗。他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敌人消灭掉!”此时,教师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白求恩在加拿大住的别墅,一张是在中国住的极其简陋的瓦房。教师讲道:“在我军迫切需要优秀的医护战士时,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毅然放弃了高薪,志愿率领一支医疗队伍来到中国支援我军抗日。此时,你想对白求恩大夫说些什么?”学生基于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再加上画面色彩的视觉冲击,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白求恩不怕危险的品质。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和文本达成心与境的融合、情与文的统一,语言文字才能如洪水泄闸,喷薄而出。
紧扣情感,在对比中体会爱憎张力
人是身心、情感、思维的统一体,是知识与意义的自主建构者。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在学生心目中是伟人、英雄和榜样。为了刻画这些人物形象,作者通过细节化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手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情感,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对照美术经典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和色彩线条,在欣赏名画的同时探究字里行间的意蕴,巧妙地把人文精神与语言文字训练相结合,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我围绕“勇斗鬼子”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来语言、动作的语句,并要求学生抓住“抹了一下鼻子”“摇摇头”“咬着牙”等描写展开想象,体会雨来所经历的痛苦和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这是对雨来的正面描写。当学生找出描写鬼子语言、动作的语句时,我出示了美术作品《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让学生观察图中少年、军民的穿着和表情。学生立刻明白战争环境下生活条件艰苦,敌我双方军事力量悬殊。即便如此,中国人民也誓死要把敌人赶出领土。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鬼子从拿糖诱哄雨来到露出真面目的句子,使学生抓住“抽出刀来”“翻白眼”“鹰的爪子”“揪起”“咬着牙拧”“暴跳”等词句展开想象,体会敌人的虚伪与凶残,这是对雨来的侧面描写。然后师生合读:“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雨来——”“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感悟到雨来的英勇坚强,由内而外生发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在阅读理解文本时,只有入境悟情,把握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才能体会到人物独特的品质,受到文章的熏陶、感染,激起强烈的爱憎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抓住这些语句反复品读、揣摩,适时拓展红色美术经典作品,才能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这一过程将文本价值镶嵌在语言实践中,有利于润泽学生心灵。
想象补白,在练笔中锻造铁血丹心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学生通过想象,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留白,通过与学生、文本间的对话,对文本内容进行补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把对英雄的崇敬倾注于笔端,在练笔过程中锻炼语言能力,传承红色基因。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过程中,我讲到顶峰歼敌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了红色美术经典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五位战士跳崖前的句子。学生找到班长马宝玉把枪砸碎后跳崖的句子。我让学生观察美术作品中班长马宝玉此时的表情,联系课文内容揣测他的内心想法:此时,他们已经打光了所有子弹,走投无路。为了掩护群众,面对山下的敌人,他们可以选择什么?学生就能理解如果选择生,他们有可能被敌人俘虏,敌人很快會发现我军主力已经转移。然后,我让学生展开联想:“其他几位战士在跳崖前会想到什么,会做些什么?请仿照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神态的句子,选择其中一位战士写一写。”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转化为文字,在练笔过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师要在“学习语言形式”与“体会人物形象”之间,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如教学《七律·长征》时,我借助美术经典作品《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过草地》,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写写红军战士会遇到哪些危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深刻感悟伟人的形象。
拓展实践,在活动中拓宽革命精神维度
语文学习离不开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学习,获得更深刻的体悟。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我引入《邱少云》《飞夺泸定桥》等美术经典作品。学生通过了解邱少云的事迹,了解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故事,产生了阅读红色故事的兴趣。课下,我在班级开展了“红色经典故事读书会”活动。学生通过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鸡毛信》等故事,产生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激发了了解党史知识的兴趣。
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红色基地,寻找革命英雄,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利用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等,我们举行“寻访红色足迹”征文比赛,开展“念党史”“绘本展”“英雄谱”“刻纸画”“剪一剪”“演一演”等系列活动。学生在朗诵、习作、绘本故事等作品中融入红色元素,传承红色基因。
这种课内、课外互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最终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信仰由内而外自然生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领会革命历史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适时链接红色美术经典作品,将文本与图画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优化教学方法,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价值,使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言语形式,促使语言思维与文化审美达成一致,最终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借助红色美术经典作品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102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