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广宗县大王村宋代墓葬发掘简报

2023-02-10 02:09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广宗县文物保管所
北方文物 2023年1期
关键词:斗拱砖雕墓室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 广宗县文物保管所

〔内容提要〕 2020年3月,广宗县大王村村民在村北清理废弃池塘时发现砖室墓,文物部门立即展开保护工作,共清理北宋时期墓葬5座,其中,M2、M3、M5被早期盗扰,由于封土保护顶部保存较好,砖室破坏严重;M1、M4保存较好,并且砖雕斗拱、正脊颇具唐代遗风,其为研究邢台一代唐宋时期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王村为广宗县广宗镇辖行政村,位于邢台市广宗县城东偏北,距城区3千米(图一)。2020年3月27日晚,大王村一村民在村北清理废弃池塘时发现砖室墓,广宗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接报后,立即上报市级文物部门。次日,市县文物部门展开调查、勘探和抢救性清理发掘,经过19天的工作,共计清理发掘北宋时期墓葬5座(图二),出土白釉瓷盏3件、瓷碗3件、铜钱5枚、铜簪2件。3件瓷器底部有墨书痕迹,其中1件款铭为“李福”。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图二 墓葬分布图

一、墓区情况

这批墓葬分布于废弃池塘的塘底和二层台上。废弃池塘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86.5米,东西宽77米,深3~6米。其南部有二层台,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77米,南北宽28米,距地表深3米,距塘底墓葬开口深3米。

二层台中部偏北有东西向并列墓葬2座,由东向西编号为2020XGM1、2020XGM2;废弃池塘塘底中部南端,二层台墓葬的北侧,南北向排列墓葬3座,由南向北编号分别为2020XGM3、2020XGM4、2020XGM5(以下简称M1~M5),M4打破M5。据池塘南壁及塘底南壁分析,该区地层大体可分为4层,第1层为耕土层,厚约0.3米;第2、3层均为多次冲淤形成,各淤层厚度在0.3~0.6米之间,第2层厚约3.7米,第3层厚2.1米;第4层,为生土。M1、M2距池塘南壁较远,依据池塘南壁断面推断,应开口于第2层下,距地表深约4米;M3、M4、M5,开口于第3层下,距地表深约6.1米。M1、M2、M3、M5,均坐北朝南,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组成;M4为舟形,由墓室、墓道两部分组成。

二、墓葬形制

此次清理的墓葬,均为半地上式,即一部分砖室高于当时的地面,砖室、墓道填土覆盖。位于二层台区域的砖室顶部封土被洪水冲走,淤积的冲积土直接覆盖在砖室顶部;位于池塘底部的砖室顶部封土保存较好,其上为淤积形成的冲积土层。这5座墓葬从形制上可分为A、B两型,A型4座,编号分别为M1、M2、M3、M5,为圆形穹窿顶砖室墓。B型1座,为舟形,编号为M4。

A型,根据砖室垒砌方式及仿木砖雕结构,分为Aa、Ab两亚型。Aa型,2座,编号分别为M1、M2,双砖垒砌墓室,单砖券顶,在墓壁斗拱下砖雕房屋建筑,仿木砖雕结构繁复,建筑结构细节交代清楚。Ab型,2座,编号分别为M3、M5,单砖垒砌墓室,单砖券顶,在墓壁斗拱下无砖雕房屋建筑,仿木砖雕斗拱结构简单,仅表现大体形状,斗拱及建筑结构细节不清楚。

Aa型,共计2座。墓葬形制及斗拱、墓室内仿木砖雕主建筑和结构做法均相同,M2墓室内为仿木砖雕建筑4座;M1在主建筑之间增加山花向前的仿木建筑,在墓门西侧增设砖志碑亭,制作工艺更精细。

M1 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长7.49米,砖室高出当时地面1.48米,封土厚0.6米,墓葬高(墓底至封土顶部)3.9米。墓向194°(图三)。由于该墓葬被扰,墓主人葬式不明,在墓室内仅见部分头骨、肢骨,在清理封土时发现锈蚀在一起的铜钱币4枚,未见其他随葬品。

图三 M1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直壁,平面近长方形,底部呈斜坡状近平,长2.96、宽1.28~1.45、深1.54~1.58米。

墓门 位于甬道南端,顶部被扰,形制不详。门侧用灰砖竖向贴砌成立颊,上额用顺砖横向贴砌,上额有门簪2个,用条砖的丁头雕成“米”字形。立颊和上额外用丁砖立砌一周高出立颊2厘米,两侧为槫柱。墓门用灰砖封堵,封门砖共17层(组),先双砖顺砌5层,再犬牙交错垒砌12组(图四)。

图四 M1墓门(南→北)

甬道 为券顶过洞式,长0.76、宽0.82、高1.42米。两壁为顺砖错缝平铺,单砖券顶。

墓室 土圹平面呈圆形,平底,直径4.22米、高1.89米。砖室平面呈圆形,墓室外径3.82、内径2.96米。墙体用手工双条砖垒砌,墓顶为圆形穹隆顶。墓室大部分区域为熟土棺床,床面单砖错缝平铺,床帮立面砖砌壸门。棺床东西长2.96、南北宽2.24、高0.5米;壸门呈长方形,长20、高15厘米。墓壁砖雕题材大体可分为5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台基、壸门、房屋建筑、斗拱铺作层,再上为撩檐枋层。墙身房屋建筑层砖砌仿木建筑8座,环列墓壁一周。由于扰乱未发现葬具,仅在棺床北部发现部分残碎头骨及肢骨,葬式、性别、年龄不详。墓葬所用灰砖,长方形,长30、宽14、厚5厘米(图五)。

图五 M1墓室展开图

M2 位于M1西侧,发现时保存完整,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长7.21米,砖室高出当时地面1.36米,墓葬高(墓底至封土顶部)3.8米、墓向192°。

墓道 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底部南高北低呈斜坡式,长2.56、宽1.9、深0.66~1.44米。

墓门 位于墓道南端,为砖雕仿木构建筑,外观为门楼式,下为甬道口与墓室相接。仿木构门楼下部由立颊用顺砖竖向贴砌,与甬道相接。立颊和上额外用丁砖立砌一周高出立颊0.2厘米,两侧为槫柱,其上坍塌(图六)。

图六 M2全景(南→北)

甬道 为券顶过洞式,长0.8、宽0.76、高1.42米。两壁砌法为顺砖错缝平铺,单层券,底部无铺砖。

墓室 土圹平面呈圆形,平底,直径约3.75米。砖室平面呈圆形,内直径2.72米。墓室大部分区域为熟土棺床,床面单砖错缝平铺,棺床东西长2.72、南北宽2.05、高0.4米。墓壁砖雕题材大体可分为5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台基、壸门、房屋建筑、斗拱铺作层,再上为撩檐枋层。壸门呈单尖拱、边锯齿样式,墓顶有7个砖砌仿木斗拱。墙身房屋建筑层砖砌仿木建筑4座,环列墓壁一周。墓室棺床上未发现葬具,仅在棺床偏东南位置有一副散乱骨架,经辨认为二次迁葬,男性,年龄在40岁左右,木棺朽烂,墓壁灯檠上置瓷盏1件,棺床上置瓷碗2件(图七)。

图七 M2墓室

Ab型,墓葬形制及仿木砖雕斗拱和结构做法均相同。M5早期被盗扰,墓顶坍塌变形。M3保存相对较好。

M3 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长4.94米,砖室高出当时地面1.44米,封土厚0.5米,墓葬高(墓底至封土顶部)2.78米。墓向197°(图八;图九)。封土中出土铜钱币1枚。

图八 M3全景(南→北)

图九 M3平、剖面图1.瓷盏 2.铜簪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直壁,平面近长方形,底部南高北低为斜坡式,长2、宽1.2、深0.8米。

墓门 位于甬道南端,为砖雕仿木结构,门侧有用顺砖竖向贴砌的立颊,上额用顺砖横向贴砌,有门簪。墓门用灰砖犬牙交错垒砌封堵(图八)。

甬道 为券顶过洞式,长0.6、宽0.6、高0.78米。两壁为顺砖错缝平铺,单砖券顶。

墓室 土圹平面呈圆形,平底,直径2.75米。砖室平面呈圆形,外径2.34、内径2.04米。墙体用手工单条砖垒砌,墓顶为圆形穹隆顶。墓室大部分区域为棺床,床面用单砖错缝平铺,棺床东西长2.04、南北宽1.65、高0.3米。棺床北部并排有骨架两具,均头西脚东,北侧为男性,年龄在40岁左右,肢骨较乱应为二次葬;南侧为女性,年龄在40岁左右,头骨西侧出土瓷盏1件,北侧出土铜簪1件。墓壁砖雕题材简洁,可分为4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台基、室内陈设、斗拱铺作层,再上为撩檐枋层。所用灰砖,长方形,长30、宽15、厚5厘米。

M5 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长4.74米,砖室高出当时地面1.2米,墓向197°(图一〇;图一一)。

图一○ M5平、剖面图1.瓷盏 2.铜簪

图一一 M5墓门(南→北)

墓道 位于墓室南端,平面近长方形,直壁,底部南高北低为斜坡式,长1.78、宽1.32、深0.8米。

墓门 位于甬道南端,为砖雕仿木结构。门侧有用顺砖竖向贴砌的立颊,上额用顺砖横向贴砌。立颊和上额外用丁砖立砌一周高出立颊0.2厘米,两侧为槫柱,其上被破坏(图一一)。

甬道 为券顶过洞式,长0.64、宽0.58、高0.91米。两壁为顺砖错缝平铺,单砖券顶。

墓室 土圹平面呈圆形,平底,直径约2.72米。砖室平面呈圆形,内直径2米。墓室大部分区域为砖筑棺床。床面用单砖错缝平铺,棺床东西长2、南北宽1.77、高0.3米。墓壁砖雕题材简洁,大体可分为4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台基、室内陈设、斗拱铺作层,再上为撩檐枋层。墓室棺床上未发现葬具,仅在北部有两具散乱骨架,应为二次葬。北侧为男性,南侧为女性,年龄在40岁左右。在棺床西侧偏南出土瓷盏1件,头骨北侧出土铜簪1件。

B型

M4 位于M3北侧,打破M5墓道,坐北朝南,平面大体呈梯形,由墓道、砖室组成。土圹平面南宽北窄呈梯形,平底,长2.2、宽0.82~1.34、深0.6米。墓向175°(图一二;图一三)。

图一二 M4全景(西→东)

图一三 M4平、剖面图(1.瓷碗)

墓道 位于墓室南端,南宽北窄大体呈梯形,长0.74、宽1~1.32、深0.26米。

墓室 砖室东西两壁外弧,平面呈舟形,南北两端直壁,长1.38、宽0.6~0.84、高0.34米。墙体用手工单条砖垒砌,墓顶为卷棚顶。墓门用灰砖犬牙交错封堵,墓室内发现骨架一具,性别不详,年龄不超过10岁,未发现葬具。在墓室南端出土瓷碗1件。

三、墓葬装饰

大王村墓葬采用仿木结构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方法,表述当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和建筑艺术。砖雕主要用于表现墓室内壁仿木建筑、假门、室内陈设、铺作及檐椽、瓦作。彩绘保存较差,均已脱落殆尽,依稀可辨为暗红色。由砖雕及彩绘,可以推测墓葬装饰的施工程序:在墓葬建造过程中,首先,将砖雕安装完毕;其次,在墓门外侧、甬道、墓室内壁等处满刷一层白衣;最后,在白衣层上用暗红色彩进行装饰。

墓室墙体是主要构造层,是体现墓葬内装饰及主人身份等级的重要部分。壁体用条砖砌筑,装饰随墓壁弧形布列,建筑及室内陈设位于整个墓室的台基至阑额之间。建筑及室内陈设根据墓主人生前财力及喜好,分别用条砖雕刻、垒砌出仿木主建筑、客堂及碑亭等。

M1 该墓葬以砖雕仿木建筑为主,辅以室内陈设,展示墓主人生活场景。墓葬周壁砖雕仿木建筑8处,墓门上方及其东侧砖雕被破坏,形制不详,其余6处砖雕保存基本完好。现自西南壁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介绍如下。

西南壁 为砖志碑亭,面阔一间,山花向前歇山顶式建筑,四铺作,总高度1.1米,通面宽0.83米,砌条砖21层(图一四)。主体建筑内置砖志碑一通,砖志碑下为一赑屃。砖志碑有墨书痕迹,漫漶严重,不能识读。

图一四 M1西南壁

砖志碑两侧为方形立柱,立柱为用条砖切割而成,柱身宽7、进深6、高32厘米,柱础宽14、进深7、高10厘米,柱头阑额用条砖2块顺砌连接形成,凸出墙面6厘米,阑额中出4厘米。之上承单抄四铺作斗拱,铺作总高15厘米。斗拱上承撩檐枋、檐椽及滴水,撩檐枋用条砖顺砌;檐椽及滴水用一块砖雕刻,其下刻檐椽4根,其上刻滴唇6个。滴水根部居中立砌素面条砖1块,条砖两头根据屋面坡度切割成山花象眼,正中用条砖立砌鸱吻的侧面(鸱吻顶面为整个墓室阑额底皮),两侧用条砖雕刻山面滴水,其上砌垂脊,与滴水角部戗脊连接,形成山花向前的歇山顶建筑。

西壁 为一座客堂建筑,面阔一间,五铺作,歇山顶式建筑。通面阔0.82米,铺作高0.25米,建筑高1米,共计用条砖19层(图一五)。主体砖雕而成,另在鸱吻、铺作及阑额等处残留有红彩装饰,但均已漫漶不清。柱间设版门一道。

图一五 M1西壁

版门两侧有切割一定宽度的条砖贴砌于壁体上,柱身宽7、进深6、高35厘米,柱础宽14、进深7、高10厘米。柱头阑额用3块条砖顺砌连接形成,凸出墙面6厘米,阑额中出4厘米。平柱间砌版门,先根据阑额与台基的垂直高度用条砖砌出门外轮廓,条砖凸出壁体3厘米,然后其内条砖勾勒出门框及上额(较外侧条砖轮廓内凹2厘米);额内丁砌条砖2处,微外凸,形成门簪,簪面雕刻“米”字形图案;其下为版门,门板用2块条砖贴砌,版门较门框内收1厘米。柱头阑额之上用条砖5层砌五铺作斗拱三朵,单抄单下昂,铺作总高0.25米。斗拱上承撩檐枋,撩檐枋上用条砖一块雕出椽飞及瓦檐,每块条砖雕刻出飞椽4根,屋顶滴唇6个。瓦檐根部条砖3块,根据整个壁面的弧度砌凸出墙体2厘米的正脊,正脊两端鸱吻高15、宽8厘米,相距80厘米,鸱吻用一整块条砖采用剔地起突的方式雕刻而成,素面。鸱吻顶面再砌2层砖为墓室整个建筑阑额底皮。

西北壁 为山花向前的储物室,面阔一间,四铺作,歇山顶式建筑,建筑总高度1.1米,通面宽0.88米,砖砌条砖21层(图一六)。形制及体量与碑亭式建筑相同,建筑结构不再赘述。建筑内砖砌一平面直角长方形柜橱。

图一六 M1西北壁

北壁 位于墓室通道正对方向,为墓室的主建筑。此建筑为墓主人居室,通面阔1.17米,铺作高25厘米,砖砌建筑高1米,共计用条砖19层(图一七)。形制与西壁砖雕建筑结构大体相同,唯面阔开间较大,不再赘述。

图一七 M1北壁

东北壁 为山花向前的储物室,建筑总高度1.1米,通面宽1.03米,砖砌条砖21层(图一八)。建筑形式与碑亭大体相同,唯面阔开间略大,不再赘述。建筑内用条砖垒砌一柜橱,方角平顶,正面外弧。

图一八 M1东北壁

东壁 堂屋式建筑,面阔1.5米,铺作高0.25米,砖砌建筑高1米,共计用条砖19层(图一九)。建筑形式与西壁大体相同,不再赘述。

图一九 M1东壁

图二〇 M2墓室局部

室内两柱之间用条砖砌筑出一桌两椅,椅子为条砖隔层向外凸出的方式砌出,前方及后背立砖收头,其中,后背顶面用条砖丁砌出耍头;桌子砌筑方式同椅子,桌面用一整块方砖平砌,下部做弧形雕刻。

由柱间雕刻可确定此建筑的功能为堂屋,平时敞开,故不设门窗,又称“明间”。

M2 该墓葬以砖雕仿木结构建筑为主,辅以室内陈设,展示墓主人生活场景,墙身房屋建筑层砖砌仿木建筑4座环列墓室壁体一周,砖雕保存基本完好,现自西南壁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介绍如下。

西南壁 与东南壁合为一座客堂建筑,面阔一间,五铺作,歇山顶式建筑。共计用条砖19层。主体砖雕而成,鸱吻等处残留有红彩装饰,但均已漫漶不清,柱间穿有墓门。存有柱头阑额。阑额之上为5条砖砌五铺作斗拱,墓门左右两座,单抄单下昂,墓门之上左右各有一朵一斗三升拱。斗拱上承撩檐枋,撩檐枋上用条砖一块雕出椽飞及瓦檐,每块条砖雕刻出飞椽4根,屋顶滴唇6个。瓦檐根部条砖5块,根据整个壁面的弧度砌凸出墙体2厘米的正脊,正脊两段砌有鸱吻,鸱吻采用一整块条砖剔地起突的方式雕刻而成,素面。鸱吻顶面再砌2层砖为墓室整个建筑阑额底皮。

西壁 为一客堂建筑,面阔一间,四铺作,主体砖雕而成。与西南壁、东南壁情况相似,残留有红彩,已漫漶不清。柱间设版门一道。

版门两侧有切割一定宽度的条砖贴砌于壁体上,下有柱础,上为柱头阑额。平柱间砌版门,先根据阑额与台基的垂直高度用条砖砌出门外轮廓,条砖凸出壁体,然后其内条砖勾勒出门框及上额;额内丁砌条砖2处,微外凸,形成门簪,簪面雕刻“米”字形图案;其下为版门,门板用2块条砖贴砌,版门内收。柱头阑额之上承四铺作斗拱三朵,单抄单下昂。斗拱上承撩檐枋、檐椽及滴水,撩檐枋用条砖顺砌,每块条砖雕刻出飞椽4根,屋顶滴唇6个。上为正脊,正脊两端为鸱吻,鸱吻用一整块条砖采用剔地起突的方式雕刻而成,素面。鸱吻顶面再砌4层砖为墓室整个建筑阑额底皮。

西北壁 砖砌出一平面直角长方形柜橱,左右用条砖切割立砌而成,内顺砌有切割后条砖1块,上顺砌有条砖1块。

北壁 形制与体量相似于东南—西南壁,不同处在于柱间设有版门一道,柱头阑额上承有4朵砖砌五层铺作斗拱,版门形制相似于西壁版门,斗拱形制同于东南—西南壁客堂建筑斗拱,建筑结构等不再赘述。唯版门尺寸较大于西壁。

东北壁 建筑形制及体量与西北壁相同,不再赘述。

东壁 为一堂屋式建筑,建筑形式与西壁部分相同,不再赘述。室内两柱之间用条砖砌出一桌两椅,椅子为条砖隔层向外凸出的方式砌出,前方及后背立砖收头,其中,后背顶面用条砖丁砌出耍头;桌子砌筑方式同椅子,桌面用一整块方砖平砌,下部做弧形雕刻。此外,不同于西壁砌有鸱吻,东壁为山花向前歇山顶式建筑。滴水根部居中立砌素面条砖一块,条砖两头根据屋面坡度切割成山花象眼,正中用条砖立砌鸱吻的侧面(鸱吻顶面为整个墓室阑额底皮),两侧用条砖雕刻山面滴水,其上砌垂脊,与滴水角部戗脊连接,形成山花向前的歇山顶建筑。

墓室4根椅柱上砖砌铺作,铺作层上为撩檐枋、檐椽。除墓门所在的南壁外,其余三壁各有砖雕装饰。现自西壁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介绍如下。

西壁 椅柱之间用条砖垒砌一柜橱,直角,平面。橱柜右侧砖雕一头(图二一)。

图二一 M3西壁

北壁 正对墓室通道,椅柱之间下部用条砖砌筑出版门及门额、立颊、地袱、槫柱、上额(图二二)。地袱、槫柱局部可见红彩。

图二二 M3北壁

东壁 两椅柱之间下部砖雕一桌两椅(图二三),桌椅构件凸出墓壁2厘米。桌平面直角,为条砖平砌而成,下部刻出脚线,直枨,方腿,腿部有装饰。椅子坐面用条砖平砌外凸,靠背顶面用条砖丁砌出耍头。

图二三 M3东壁

M5与M3墓葬结构相同,无明显砖雕室内陈设,仅墓壁被4根椅柱分为四部分,椅柱上为铺作层,铺作层上为撩檐枋、檐椽。墓顶坍塌,顶部情况不详。

四、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共13件,分瓷器、铜器两类,其中,瓷碗3件、瓷盏3件,铜簪2件、铜钱币5枚。

(一)瓷器

白釉盏 3件,形制大体相同。敞口,圆唇,斜直腹微弧。矮圈足。器内满施白釉,器外施釉不及底,釉下施化妆土,局部有裸露现象。M2∶1,灰白胎泛青,胎质坚硬,足心微凸。外壁有明显蜡泪痕。内底有3处支钉痕。口径11.1、底径4.2、高3.6厘米(图二四;图三○,6)。M3∶1,灰白胎,较细腻。圈足底部有呈“┳”字形墨书痕迹。内底有3处支钉痕。口径13.3、底径4.3、高3.8厘米(图二五;图三○,2)。M5∶1,宽圈足,足底呈斜面。灰白胎泛青,胎质较粗,有杂质。釉色泛青灰,外壁有明显蜡泪痕。口径12.5、底径4.2、高3.7厘米(图二六;图三○,5)。

图二四 白瓷盏(M2∶1)

图二五 白瓷盏(M3∶1)

图二六 白瓷盏(M5∶1)

碗 3件,根据腹部形状可分为A、B两型。

A型 2件,圆唇,口微外撇,斜弧腹,圈足较高。灰白胎泛青灰,胎质坚硬。器内满施白色透明釉,器外施釉至下腹部,釉下施化妆土,外壁施釉不及底,有冰裂纹。M2∶2,葵口,内底有4处支钉痕,圈足足底有4处支钉痕。圈足内部有墨书“李福”两字痕迹。口径11.7、底径4.5、高6.1厘米(图二七;图三○,1)。M2∶3,内底有4处支钉痕,外壁有蜡泪痕,圈足足底粘连有4个三角形支钉。圈足底部有“李”字上半部墨书痕迹。口径12、底径4.7、高6.6厘米(图二八;图三○,4)。

图二七 瓷碗(M2∶2)

图二八 瓷碗(M2∶3)

B型 1件。M4∶1,直口,唇沿,唇部有凹槽,弧腹,矮圈足。粗红胎。器内满施白釉,器外施釉不及底,釉色泛黄,釉面光泽度不佳,有明显蜡泪痕现象,釉下施化妆土。口径11.2、底径7、高6.3厘米(图二九;图三〇,3)。

图二九 瓷碗(M4∶1)

图三〇 出土器物1、3、4瓷碗(M2∶2 M4∶1 M2∶3) 2、5、6.(M3∶1 M5∶1 M2∶1) 7.铜簪(M3∶3) 8.开元通宝(M1∶1) 9.熙宁元宝(M1∶3) 10.天圣元宝(M1∶2) 11、12.元丰通宝(M1∶4 M3∶2)

(二)铜器

簪 2件,青铜质,形制基本相同。M5∶2,锈蚀残断较严重,形制不详。M3∶3,为一根铜条对折而成,顶部呈弧状,向下分两股,横切面为圆形,整体现状呈“U”形,长13.5厘米(图三○,7)。

铜钱币 5枚,开元通宝、天圣元宝、熙宁元宝各1枚、元丰通宝2枚,均方孔圆钱,背素面。

M1∶1,开元通宝,直径2.5厘米(图三〇,8)。M1∶2,天圣元宝,直径2.4厘米(图三〇,10)。M1∶3,熙宁元宝,直径2.3厘米(图三〇,9)。M1∶4,元丰通宝,直径2.6厘米(图三〇,11)。M3∶2 与M1∶4大小形状相同(图三〇,12)。

五、结 语

1.关于墓葬年代

墓葬均无明确纪年,现据墓葬排列、形制、随葬品等方面推断其年代。

位于坑塘二层台的M1与M2开口层位、墓葬形制、砖室垒砌方式、砖雕方式及埋葬习俗均较为一致,应为埋葬时间较为接近的家族墓葬。M1封土中出土开元通宝1枚、天圣元宝1枚、熙宁元宝1枚、元丰通宝1枚,元丰通宝时代最晚,为北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铸造;M2出土的瓷盏与河北井陉北防口宋代壁画墓16JBFM1∶2盏大体相同①,但是,大王村M1与M2砖雕建筑,尤其颇具唐代建筑风格的鸱吻,明显早于北防口宋代壁画墓,并与同时期临城岗西村宋墓②、山下宋墓③等多座冀南地区墓葬砖雕构造相似,出土器物特征也较为一致,时代特征符合。

《宋史》“本纪”“河渠志”“五行志”等均记载,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黄河决堤,滔天洪水瞬间淹没巨鹿、广宗,洪水退后巨鹿、广宗一带被泥沙淤埋于两丈深的地下,此次洪水是历次洪水中最大的一次。这一记载与发掘情况相对应,即位于二层台区域的砖室顶部封土被洪水冲走,淤积的冲积土直接覆盖在砖室顶部;位于池塘底部的砖室历经5次洪水,但是,墓顶封土保存较好,没有被洪水破坏。综上所述,根据出土瓷器、铜钱币及发掘层位、土层关系与文献相对照,推断M1、M2时代上限应为宋初,下限应早于北宋大观时期,当属宋代中期偏早。

位于坑塘底部的M3、M4与M5的开口层位相同,M4打破M5,M3、M5的墓葬形制、砖室垒砌方式、砖雕方式及埋葬习俗均较为一致,成一条线排列,并且距离较近,所以,此3座墓葬应为埋葬时间较为接近的家族墓葬。M4打破M5,说明M5早于M4,墓葬排列方式应为由北向南排列,即M5早于M4,M4早于M3。M3、M5出土的瓷盏器形、胎质及釉色均大体与M2出土的瓷盏相同,M3封土中出土元丰通宝1枚。因此,这三座墓葬时代应早于M1、M2,下限不应晚于北宋元丰时期。M5出土白瓷碗(M5∶1)与临城岗西村宋墓出土的白釉瓷碗(GXM1∶1)④整体时代风格相似,年代应相近。

综上所述,M1、M2与M3、M4、M5均为北宋时期的墓葬,此5座墓葬排列较有规律,表明此地应为一家族墓地。M1、M2墓葬形制较大、砖雕较精美,此情况可能是家庭财力情况所致。

2.关于墓葬开口

根据发掘情况,M1、M2开口于第2层下,M3、M4、M5开口于第3层下,第3层土厚2.1米,为5次冲淤形成,每层厚度在0.3~0.6之间。此情况表明M3、M4、M5与M1、M2之间曾历经5次洪水,洪水大小不同。

注 释:

①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井陉北防口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8年第1期。

②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临城县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河北临城岗西村宋墓》,《文物》2008年第3期。

③④临城县文物保管所:《临城山下宋墓清理简报》,《文物春秋》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斗拱砖雕墓室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说不完的斗拱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民居趣读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墓室探秘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