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楷文, 张国峰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及再设计是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一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工业建筑遗产改造较早,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及再设计有相对丰富的理论实践和优秀案例。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及再设计在城市更新中起步较慢,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及再设计往往脱离城市的发展。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缺少对工业建筑遗产同街道、区域、城市等空间尺度的联系。因此,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及再设计的空间尺度研究是有必要的。
工业建筑遗产、工业遗产是紧密相连的基础概念。工业建筑遗产主是以建筑学相关研究者为主体,更加关注工业遗产当中的工业建筑[1]。
工业遗产保护起源于西方,发端于英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上有着相对完善和成熟的经验,走在世界前列。继英国之后美国、德国、法国相继开始重视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和2003年的《下塔吉尔宪章》两份宪章都提到了工业遗产中的建筑遗存,工业建筑遗产作为工业遗产的一部分被学者进行研究。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起步晚,但随着相关研究者数量增加,我国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10年我国召开第一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通过了《北京倡议》,提出要做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调研工作。近十年我国工业遗产研究蓬勃发展,然而快速的发展,大量同质化,低效化的改造出现,大大影响了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质量[2]。
空间尺度是指人在物理的建筑环境、人居环境中,身体器官对物体相对的大或小,高或低,远或近的直观感受。本文讨论的物理空间尺度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具体分为城市尺度、街道尺度、建筑尺度、亲人尺度这四种尺度[3]。
城市尺度是指区域城市环境的不同组成部分(建筑物、公共道路、广场绿地、山川河流等)之间的空间比例关系,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道尺度是指街道附近各组成部分(建筑物、景观绿化、雕塑小品等)对行人的身心感受和他们自身之间的比例大小关系,这是人对城市环境与建筑物的直观感受。
建筑尺度是指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尺度、厚度等视觉感受。建筑的空间尺度必须通过建筑内部要素的比例来反映,而人则通过相关要素(门、窗、楼梯、扶手)感受整个空间的尺度,获得感官上的大或小。
亲人尺度是指建筑物底部和入口的大小感觉。这一部分通常与人联系在一起,便于仔细观察和触摸,是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建筑物细节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地区所拥有的工业遗产建筑也不同,不同的工业遗产因其保护发展理念和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再设计模式。
基于城市尺度和街道尺度,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服务“北京2022冬奥会”其工业园区再设计需满足进行北京2022冬奥会赛事项目基本需求。在赛事完成后还要考虑首钢园区与城市的融合,考虑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园区是北京东西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尺度上在设计时注重城市天际线的营造和北京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融合,滑雪大跳台和首钢园区的结合增加了城市钢铁的独特记忆点[4]。在街道尺度上,首钢园区工业凉水池的再设计中包含了对周围土壤的改善,形成丰富的湖变景观节点,围湖建造的3364m步道营造出对社区、街道、人的健康有益的城市绿地景观。
基于街道尺度和建筑尺度,1990年代末,政府决定将阿姆斯特丹西煤气厂打造成文化艺术公园,以街道为尺度将东侧的绿地保留作为城市开放公园,再将厂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和一个临时性功能区。区分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功能区满足园区长期的发展目标并保留了场地发展的弹性[5]。以建筑尺度为依据确定建筑功能,将高大的储气罐和净化室等大型工业遗产建筑设计为举办大型活动的会场、展馆等。将原有扁平的尺度小的管理办公房改造成儿童活动场所,将尺度适中且结构完好的机械制造车间、计量室和锅炉房建筑作为功能多样的临时性场馆。
基于建筑尺度和亲人尺度,2007年,建筑师坚持“无为”的原则来重新设计。在建筑尺度上,设计师让建筑同周围建筑相互呼应,让新旧元素统一调和,基本还原近代上海租界时期的建筑空间布局和历史样貌,采用活化利用模式将原空间进行改造,使原有气质继续适应新的公共活动功能。亲人尺度上主要对无梁结构的柱帽、铁质花格进行修复,使最具特色的伞型柱帽和铁质花窗成为空间特色和视觉上的焦点[6]。建筑外立面上,将建筑后期修缮时加建的外表皮轻轻去除,露出建筑的初始表面,用原材料进行修补,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样貌。
工业建筑遗产再设计时应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限制,同时重点考虑再设计后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及它所承担的角色,根据具体情况工业建筑遗产再设计则需要考虑的空间尺度不同,其重要程度和功能也有差别,设计策略也不同如图1。
图1 基于空间尺度工业建筑遗产再设计策略
国家重点工业建筑遗产项目再设计考虑城市尺度加街道尺度。首先考虑城市尺度,同步城市发展计划,可将工业建筑遗产的再设计融入城市的发展环节。具体设计时充分考虑城市肌理、城市天际线、城市景观轴线,将工业建筑遗产融入城市当中。街道尺度上同周围环境相结合,充分考虑周围建筑特点、植被特点、地形特点、居民构成和服务人群定位,实现工业建筑遗产特点的延续和对城市特殊风貌的保护。那些具有重要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建筑可以建设成主题博物馆。一些工业遗产园区整体居住空间大,占地面积大,产业价值高,通过景观设计可以把它再设计成一个文化艺术公园。
省级或区域性认定的重点工业建筑遗产在设计时优先考虑街道尺度和建筑尺度。街道尺度上在设计时要保证其建筑周围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破坏原有建筑环境,以充分展现具有现代工业特点的遗址景观。建筑尺度上要通过详细调查工业建筑遗产的现存状态和构筑物的价值,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建筑的风貌,达到可持续的目标。那些价值或者重要程度不大,但具有良好工业形象的工业遗产建筑可以用此设计策略改造成综合商业体或社区居民服务中心,或者将创意产业集群和艺术联盟引入工业遗产园区发展成创意产业园区。
地方重点工业建筑遗产再设计以建筑尺度和亲人尺度作为设计重点。地方重点工业建筑遗产一般为年代较近、规模较小、地位较轻,但保存较好,结构完整并不影响使用,在不影响结构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多次改造。建筑尺度上,改造后的建筑在功能上必须尊重和适合工业遗产的空间形式,可将内部大空间拆分为多个功能空间进行混合使用。细节尺度上,保留原有机械设施、建筑受力结构体系和最具特色的结构元素,并延续原有建筑立面形象。对那些建筑结构良好但价值不大的工业建筑遗产,可采取此策略,将这些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成功能多样的公共休闲空间、城市功能拓展空间。
特别强调,如果某个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设计需要考虑宏观的空间尺度时,在设计时需要优先考虑宏观的空间尺度。
工业建筑遗产是城市的重要空间资源,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使工业建筑遗产受到保护的同时,更加有特异性、适用性的再设计是城市发展更新领域的重要议题[7]。工业建筑遗产再设计的空间尺度研究有利于帮助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制定出合理方针,改造时做出明确决定。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深入,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设计必须探索更详细、更个性化的开发利用策略,以促进工业建筑遗产重新发挥生机,使城市更新进程可以更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