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喜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南京 211102)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才能聚精会神,甚至达到“着迷”的程度。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从教学的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初中生参与心理活动课的兴趣呢?下面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践,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
导入是心理活动课的引子,有趣的导入会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是导入的一个非常不错的手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可以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渠道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花心思去利用好这些工具,那可谓如虎添翼。
例如,有一次上“学会自我保护”主题心理课,我就想,如何导入才能吸引学生呢?一番琢磨后,我决定自己制作一个老虎追小兔子,小兔子不断通过跑、跳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视频。我提前找来两张图片,一张老虎和一张小兔子,然后设计动作路径,后来请两名学生分别为老虎和小兔子配音。结果上课效果非常好,短短两分钟的视频让班级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掌声和笑声在班级上空回荡,我内心也非常激动。
每一次苦思冥想后的成功更加促进我下次创作的冲动。所以我平时就留意收集素材,多关注精美课件,并与同行探讨如何制作精美课件,就这样十几年下来,摸索出很多小妙招。比如,如果能用一段美妙的音乐营造出适合主题的氛围,就少说话,因为音乐是最美的语言,直抵人们的心灵深处;如果一个小视频能够清晰明了地说明问题,就想尽办法把它下载下来,即使下载不了,也用录屏软件录下来。还有,课件上不要都是字,提取几个关键词,配上合适的图片,或者通过制作动画等各种技巧抓住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被牢牢吸引。
心理活动课重体验、分享,所以如何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有深刻的体验,是他们的兴趣能否持续的关键。许多心理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教授一些心理概念、知识时,学生往往觉得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也觉得有些无趣。可是如果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他们就能轻松而深刻地理解。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活泼有趣的,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当然学习的效果会很好。
例如,在给学生讲“认识自己”时,有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巴纳姆效应,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关于他的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如果这样呈现给学生,可能他们看完了只是感觉知道了,没有体验,就谈不上成长。
我课前苦思冥想,后来设计了以下情境让学生体验:我提前打印一段话放进信封里,然后给学生们说:“从开学我上我们班的心理课时,我就一直在观察我们班的五个学生,通过观察我给这五个学生分别写了一段话。马上老师把这段话发给这五个学生,如果你们觉得老师描写的比较符合你,就打个钩,如果觉得不符合就打叉,要实事求是。”结果五个学生都打了钩,全班掌声雷动,学生们说:“杨老师太牛了。”可接下来我给他们出示了一段话:“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尚未开发的潜能。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我说:“刚才他们五个信封的内容都是这段话。”这时全班都笑了。接下来再讲巴纳姆效应,他们记忆特别深刻,而且也深知认识自己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心理的知识、概念,而且在获得知识、概念的过程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心理课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更好地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具有良好的带入感,而最终目的是分享、讨论、交流、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分享。“教学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会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表现不佳的学生,则少批评,多鼓励、启发、引导。
记得有一次,我上“多彩的情绪世界”时,在角色扮演完之后,我问学生,“是什么直接导致了剧本中小A 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我让学生先小组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看到班里课上很少举手发言的小李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地把他叫了起来。但他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学生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学生开始讥笑他,还有学生也不耐烦地埋怨他耽误时间。再看小李,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用余光打量着老师和同学。从他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他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我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关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说明你愿意参与心理活动课,每个同学当着老师和大家的面发言,都会有些紧张。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给高中生上课时,紧张地喊学生老师们好呢。”别的学生听到我的话都笑了,气氛融洽了很多,小李也明显放松了一些,他结结巴巴地讲:“直接导致小A情绪的,是——他的——看法。”我抓紧把“看法”写在黑板上! 我禁不住内心激动,后来其他学生发言说是“事件”或“外界环境”等,经过师生进一步讨论后发现,“是小A 的看法直接导致的,事件只是引起,起到间接的作用。”大家对小李投去赞赏的目光。我趁机带领大家给他鼓掌,能感觉到他此刻的自豪与激动,从此以后,他越来越大胆地参与心理活动并举手分享体验。
这件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兴趣需要保护,尤其是对于那些内向的、平时发言少的、偶尔主动参与活动或发言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鼓励。
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一名优秀的心理教师要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绪,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起伏的波澜,那只能像首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丝毫没有活力。相反,生动有趣的语言就像兴奋剂,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将深深吸引着学生。
每次上课举例子,我都会提前练习如何说会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配合着什么表情、动作,用什么语调。并且会根据前面班级的情况,在下一个班稍做调整,使它更加生动幽默。例如,有一次在讲“用别人希望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才是真正做到了换位思考时,我举了一个学生打雪仗的例子:有一次南京下了很大的雪,因为南京很少下这么大的雪,同学们兴奋极了,纷纷打雪仗。在老师去食堂吃饭的路上,看到两个男生,一个男生对另一个男生说:“我们一起打雪仗吧,打雪仗暖和。”我说的时候,故意把声音弄得有些奇怪,配合搞笑的表情,一个女生噗嗤就笑出声来。我接着讲:“另一个男生回答道:‘无聊。’”我故意装出一脸无所谓的表情,他们被我慢慢带入情境。“第一个男生去雪地里抓了很多雪团成团,”我一边说,一边用手做出团雪的动作。“等他弄好雪团后,回头一甩手,打中了第二个男生的脖子,那个男生本能地想把雪抖掉,结果抖的时候,一部分雪顺势‘嘀溜’掉进衣服里边了。”随着我的表演和声音,全班大笑,有的学生竟笑得直拍桌子。“因为雪掉进第二个男生的衣服里边,冰凉的感觉再加上被砸到,他非常生气。”等学生情绪安静下来,我和他们一起分析如何做到“用别人希望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由于前面情绪的调动,发言都很积极。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要善于设置一些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兴趣。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做好引导者的职责就可以了。例如,2020 年新冠疫情刚发生时,我在上网课对学生进行情绪辅导时提到一个话题:同学们对这次疫情有什么看法?这下好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压已久的情绪被点燃。有部分学生谈到:国家这次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经济也受到影响;线上学习不方便,网络不稳定,声音不清晰,整天盯着电脑对眼睛不好;父母也不上班了,整天盯着我们,矛盾不断;锻炼身体也不方便;同学也不能一起出去玩;过春节也不能到亲戚家了;旅游也泡汤了。也有部分学生发表了不一样的观点:虽然国家经济受到影响,可也敲响了传染病研究的警钟,2003 年的非典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这次再次提醒我们;让我们看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让我们看到全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看到了政府的英明领导;线上学习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听到很多名师大咖的课,听不懂还有回放,可以慢慢消化;认识到自律、自主有多么重要,学会自主管理时间;难得一家人有时间在一起,可以好好交流;同学们发明了很多在家就能锻炼身体的方法,大家感到创造的快乐;学会了制作美食;正好省去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可以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了;可以在网上看很多经典纪录片,例如《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地球脉动》,让我们看到保护环境的迫切。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我只负责鼓励、引导,做好随时鼓掌的准备即可。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学生不仅从其他同学发言中学会更加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同时也体会到积极参与课堂的乐趣。
一个人做完一件事后有成就感,内心就会有非常愉悦的体验,对这件事的兴趣就会进一步提升,也增强了自我效能感,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他做事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每学期期末,我都会让学生写一些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告诉他们老师只是收集一些素材为下学期的心理课做准备,并答应他们举例前会和他们商量,隐去个人隐私。等到下学期,结合上课的主题,把他们的问题抛给他们,然后发动他们通过小组交流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他们通过努力解决了自己的成长困惑,就会特别有成就感,这种美妙的感觉会成为下节心理课的期待。例如有一次,几个学生都写道,一个人到食堂吃饭感觉别扭,感觉很多双眼睛盯着自己,浑身不自在,不敢抬头,只好低着头吃饭。当我把问题抛出来时,有不少学生有同感,生活中难免一个人去学校食堂吃饭。接下来我说明规则:用四分钟的时间,你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小组成员讨论,想出尽可能多的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心里感觉舒服些的方法。学生发言时,其他人不评论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掌声鼓励即可,同时老师给予一定的加分。后面的学生发言时,不重复前面学生讲过的。难以想象,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种奇思妙想都出来了: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不需要总是照顾同学的感受,自己想去几楼吃都可以;想象着身边都是自己的同学,想着想着就吃完了;一个人吃饭不讲话,节省了时间,顺便还可以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回忆一下。听着同学和老师的掌声,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成就感。最后,我鼓励他们生活中遇到问题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总之,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会努力学习,积极参与。不管教什么学科,要想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非常感兴趣,然后才会不断琢磨、尝试、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作为育人又育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与分享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心理活动课的兴趣,最终成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