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程 陈 倩 余金莲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为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学校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的重要一环,其开展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我国课后服务还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步阶段,各个地区各个学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课后服务实施路径。从学界研究现状来看,已有的期刊文献大多关注课后服务的政策制度、价值取向以及问题和对策等宏观方面的研究,对于特色化的小学课后服务等微观方面的相关研究还鲜有涉及,因此,探索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模式对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有三个特点:一是根据学校所处地区不同,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分别结合当地特色,实现课后服务区域特色化;二是依据学生所处的学段不同,依次将小学分为低段、中段和高段,考虑不同学段学生需求,开设多样化的课后服务;三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学生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后服务课程。
受经济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有着天然的差距,其生活方式、教育条件、物质水平、自然环境更是千差万别,不同地域的学校应立足于实际,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办有地域特色的课后服务。
城区学校在教育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相对充足,在开展课后服务中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探索以“2+5+X”为特色的课后服务模式:“2”即以课后作业完成和课后针对性辅导为基础的服务,旨在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学习。“5”是学校通过招标吸纳校外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多样化社团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益智类、手工类以及科创类五大部分。艺术类下设舞蹈班、音乐班、绘画班、书法班等;体育类设篮球、足球、体操等课程;益智类可设象棋、围棋、数独等课程;手工类设剪纸、陶艺、编制等课程;科创类可设3D 打印、少儿编程、航模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将选择同一活动的学生编成一定的班级,安排固定的教师和地点对学生进行授课。“X”即充分利用城区学校附近的社会资源(如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教育。如学校与当地消防部门联系,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邀请消防员开展防火安全教育;还可与当地社区联合开展法制专题教育,引导学生观摩模拟法庭,用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基本知识等等。城区小学遵循就近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设施,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后服务专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但很多乡村地区在自然景观、乡土资源等方面具有城市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不能一味照搬城市课后服务的模式。那乡村学校如何办特色化的课后服务呢?首先必须承认并正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可以选择先在一部分乡村学校进行课后服务试点,率先实现个别学校的特色化,先由校长牵头成立课后服务专题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课后服务的各项工作,综合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结合地区特色确立特色化课后服务的定位和整体规划,开发以专题为特色的课后服务。如有的地域特色农业发达,可以开发以了解农业知识为主题的课后服务,引导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邀请经验丰富的农作物种植员向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农业种植的相关知识;有的地域民间艺术丰富,如刺绣、剪纸、戏曲等,学校可以邀请当地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进学校,开展民间艺术学习相关的栏目供学生选择,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学校教师数量紧缺的问题,还能增强课后服务内容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这些学校需要定期总结开展课后服务的相关经验,在特色化课后服务办出一定成效后,将相关经验向附近学校推广,以此发挥农村地区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由个别特色化走向整体特色化。
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程度不同,其兴趣爱好、思维水平、心理特征等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课后服务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段要求,分年级、有层次地开展。
一到二年级为低段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心理等还未完全发展,需要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感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课后服务要突出趣味性和活动性,可以安排学生做益智类游戏、绘本阅读、开展自然活动等,乡村地区可以将课堂搬到田野、森林以及村庄,城市地区的学生可以到校园附近的公园、草地或景区游玩,让学生去触摸一片片树叶、观察爬行的昆虫、聆听小鸟的吟唱,在玩耍的过程中探索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力量。三到四年级的中段学生心理发展处于特殊的转化和过渡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为强烈,拥有充足的精力,在这个阶段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手工制作、参加体育活动、学习音乐和美术等艺术类活动,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学校附近的资源,带领学生到革命红色基地、纪念馆、博物馆进行参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五到六年级的高段学生认知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身心开始走向成熟,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课后服务活动既要有一定挑战性又要有综合性,高年级课后服务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其综合性较强,给学生提供整合多学科知识的机会,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篮球、乒乓球、足球等体育活动,小学生编程、航模、人工智能等科创类社团课程也主要面向高学段的学生开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办好课后服务的内在要求。在课后作业辅导环节,教师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对于中等生则注重辅导他们完成基本的课内作业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巩固和练习;而针对后进生则是解答他们课堂学习的困惑,并辅导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除此之外,学校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级向全体学生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菜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形成独属的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表,实现课后服务个体特色化。
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生提供特色化的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具备独特的教育优势。
“双减”政策的工作目标提到:要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使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通过将学生课后服务时间统筹规划,基础提升与特长发展齐头并进,学生既能够在课后服务中完成作业、巩固知识,还能在丰富多彩的特色化项目中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学校课后服务正是对家长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高质量、特色化的课后服务不仅解决了家长接送难问题,还能缓解校外培训带来的教育焦虑,减轻家庭的教育支出,从而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特色化的课后服务对小学教师群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课后服务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占用教师宝贵的休息时间,但它也是教师在学校中展示自我、学习提升的平台和空间,特色化课后服务鼓励有特长的教师参与其中,教师能够在课后服务中研究教育教学、积累经验、总结提升,促进专业发展。
课后服务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是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题中应有之意。小学课后服务不能仅仅满足于保育功能,要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课后服务的教育功能,现如今,大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流于形式,一些学校由于经费、场地、师资、安全保障机制的缺位,而不得不采取权宜性执行的策略,课后服务将学生禁锢在教室上自习、做作业,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有违国家倡导课后服务的初衷。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完成作业、答疑解惑,加强基本知识的学习,巩固校内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在特长发展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在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领域探索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成长,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让学生在学习到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在个性特长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彰显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采用题海战术,进行填鸭式教育,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同龄人,给学生报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层层加码,挤占了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让孩子本该幸福快乐的童年淹没在了大量的作业和练习题中。双减政策的颁布对课后服务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一方面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首要环节是安排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指导,同时针对部分学困生可进行单独的指导和答疑解惑,学生在学校基本完成了家庭作业,解决了家长辅导学生的困难,提升班级作业完成的整体质量,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增强学校课后服务对家长的吸引力,满足家长对学生课外培训的需求,将学生从繁重的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效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学校通过开展课后服务,将学生从校外培训机构拉回校园,强化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地位,学校不仅要办课后服务,更要将课后服务办好,办特色化、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水平。在特色化课后服务中,形式丰富、种类多样的课后服务不仅能够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还能彰显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办好特色化课后服务更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发展不能单靠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在现代社会,内涵式发展才是学校发展进步的金钥匙,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实施将助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在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过程中,各主体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政府主导课后服务的方向,为课后服务实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学校发挥主体作用,协调各方资源,组织好课后服务;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做特色化课后服务的实施者;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应为课后服务的实施提供支持,并监督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维护自身的权益。
特色化课后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发挥引领作用,强化担当,考虑多方需求,统筹规划本地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为办好高质量的学校课后服务添砖加瓦。首先,政府作为一个地区课后服务政策的制定者,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积极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拟定适合本地区教育状况的课后服务政策文件,制定本地学校实施课后服务的基本遵循,同时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制定出适合本校的课后服务方案,为学校实施特色化课后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其次,政府应当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学校实施课后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城市地区政府购买课后服务要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资质、办学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审查,筛选出一批优质的培训机构进入学校,农村地区可通过财政补贴对本区域内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师生提供经费支持,同时对师资、活动场所等方面有需求的学校应尽力提供帮助,真正扮演好课后服务保障者的角色。
我国社区教育尚未发展成熟,学校以其天然的场地和资源优势成为开展课后服务的最佳选择。2021 年《意见》的出台更是以政策的形式确立了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主体地位,发挥好学校教育的服务功能,为社会和家庭提供满意的、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学校的责任所在。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回应家庭的迫切需求,不能仅满足于课后服务的看护功能,避免将课后服务办成自习课、补习班,既要通过知识的巩固促进学生智育发展,又要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学校作为实施课后服务的组织者,要切实发挥其主体作用,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实施细则,充分调动校内成员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协调校内场地,配齐课后服务的师资,保障课后服务设施设备,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师生和家长的反馈改进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服务水平。此外,为确保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有效开展,学校应对课后服务值班教师、开课情况、安全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加强课后服务监督。
学校引进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师退出课后服务的舞台,学校的在职教师仍是开展课后服务的中流砥柱,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是决定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对教师的课后服务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教师培训制度,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可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学校不仅可以让科任教师积极承担本科目作业的辅导工作,还可以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开发特色化课后服务课程,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绝不是无偿劳动,学校要为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给予一定的补贴,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提供一定的优待,同时鼓励退休教师、家长、志愿者、大学生等群体参与课后服务,扩充学校课后服务的师资。
学校课后服务基本解决了家长的接送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将所有的教育职责推给学校。课后服务开展的质量与家长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家长有义务协助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注重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鼓励有专长的家长参与课后服务,与学校通力合作,为课后服务提供支持和帮助。
此外,家长还是课后服务开展的重要监督者,应对课后服务的内容水平、质量效果、收费标准、师资队伍等方面密切关注,为学校更好开展课后服务建言献策。学校应通过一定的渠道收集家长的意见,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升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满意度。
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不仅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等角色的沟通合作以保障课后服务持续长远地发展,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
课后服务是回应家庭和社会需求的民生工程,学校课后服务能否正常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经费,而探索建立一套课后服务多元经费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政府要承担重任,勇于作为,为课后服务提供主要的经费来源,各地政府根据自身财政情况设立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用于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保障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同时政府需要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学校通过合理合法手段筹措课后服务经费。其次,学校要广开财源,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校办产业等途径开拓财源,增加学校的财政性收入,用于支持和补贴课后服务的相关费用。再次,家庭应当适当分担一部分课后服务的费用,课后服务虽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但不属于义务教育的保障范围,因此,学校应结合相关政策在与家长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项目制定收费标准,通过与家委会协商确定家庭支付的比例,并对课后服务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校内公示,提升收费透明度。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优先保障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弱势群体享受课后服务的权益,对这类群体参与课后服务的费用实行减免。
为保障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制定一套规范的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政府评估,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标准,依据标准对学校课后服务方案、开展情况、学生参与度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在评估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确保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有效开展,避免课后服务流于形式。其次是学校的自我评估,学校通过定期开展课后服务成果展示活动检查课后服务目标的达成情况,调查了解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意见和要求,在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中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同时,不同县域的小学开展交叉评估,在相互评估中借鉴和吸收其他学校课后服务的优点和长处,在交流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和政府可以在相互协商之下引入第三方评估,由政府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查,为学校开展特色化课后服务提供更专业、更权威的评价,对学校课后服务开展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并对课后服务的改进提供专业意见。
学校课后服务在延伸学生在校时间的同时也相对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如果缺乏合理的教师课后服务激励机制,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对于教师激励可以从经费激励和发展激励实施,在经费激励方面,设立教师课后服务专项经费,根据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长进行财政补贴,努力让教师的付出与收入呈正比;在发展激励方面,对于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级等方面优先考虑,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创新激励机制,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根据每位教师切身情况对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段进行合理安排,并减轻教师除教学工作以外的负担,增强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意愿。此外,鼓励新入职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提升专业能力。
学生安全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保障学生课后服务安全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相互配合,推动安全保障机制常态化。首先,学校成立专门的课后服务安全领导小组,负责课后服务中的各项安全问题,课后服务人员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安全事故应对技巧,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对于地震、雷电、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其次,建立学校课后服务安全应急预案,根据事故类型和等级,建立事故发生的应急处置流程,包括学生活动中摔伤应急处理办法、学生上课未到校应急处理办法、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办法等,明确各教师、负责人在课后服务中的职责。此外,保障学生校外课后服务安全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活动时需要配备一名安全联络员随时掌握学生动向,在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清点人数,严格要求学生,提升纪律意识,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离队,尽可能降低事故的伤害程度,并且在课后服务中严格落实日常考勤制度,在课后服务中全面保障学生安全。
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是立足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以回应家长对于课后服务的期待。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多样化的特长发展项目更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最终要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