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敏
(承德医学院内科教研室,河北 承德 067000)
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瓶颈在于中西医2 种理论难以通约。专家学者在中西医理论是否可以通约的问题上也是观点各异。贾运滨等[1]认为中西医理论的通约是必然可以实现的。任何针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理论,在接近真理时,必然可以归位一元论[2]。张宇鹏[3]认为中医和西医的不可通约性,使中西医结合医学因缺乏哲学基础的支撑而面临着困境。
中医学更重视系统性的宏观规律,并没有发展出分类精细的现代基础医学学科体系[4],仍采用中医哲学指导临床技术的模式。西医学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形成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转变成医学科学指导临床技术的模式。中西医在技术方面容易结合,吸引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研究者。技术层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很容易因现代医学技术的强大而忽视理论研究,将中西医结合的构想沦为“中医西化”。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坚持中医思维指导临床[5]。有学者主张在现阶段不要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上过多投入[6]。
中医学强于系统哲学思维,却缺乏科学理论体系。现代西医学精准于科学知识,却困惑于系统布局。中西医理论融合需要在中医哲学方面做出革新,需要新的思维框架包容中西医2 种医学体系。一旦实现用中医思维框架整合现代医学知识,就开启了中西医理论融合,建立起系统化的基础医学体系。这符合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用中医系统论思想改造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构想[7]。这是一项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顶层设计,需要提出新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实现这一目的[8,9]。本文尝试提出中西医理论融合的可行路径,分为如下3 步。
中医哲学思维是中医理论的“基因”,明确其规律是构建现代中医理论的前提。要实现对中医思维的提取,需要深刻理解中医的本质:中医是以自然现象总结规律,去认识人体内在规律(道法自然、司外揣内)的哲学思维。这种哲学思维就是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系统思想。中医哲学思维使中医学能够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将疗效发挥到较高水平,体现着“简、验、便、廉”的巨大优势。因此,近10 余年来,中医哲学思维的研究成为热点。中医哲学思维研究促进中医理论框架重新整合现代医学知识(理论指导实践)。而经过实践检验的医学知识,又可以成为检验中医理论框架合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检验理论)。然而,多数中医思维方法的研究、总结、提炼不足,框架欠缺,指导性不强,并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9]。
中医哲学思维就是以系统思维为基础的,是不够成熟的系统科学哲学。众多学者希望借助系统科学来推动中医现代化,然而系统科学是建立在系统整体观缺乏的经典科学基础之上的[10]。通过系统科学发展中医系统论的设想,存在让中医理论陷入“中医西化”的风险。建立中医系统科学哲学,应该遵循中医理论的哲学特点,不拘泥于系统科学的范式。在中医核心思想及理论框架研究完成后,一方面以理论框架对经典中医理论进行重组,构建成中医系统科学哲学。另一方面用中医核心思想的理论框架对已有的现代医学知识进行归纳,构建中医系统科学。赵学敏等[11]将“互根-还原”规律归结为中医哲学的核心思想,互根-还原规律体现物质能量运行的总规律,也是中医系统科学哲学的核心规律。
用中医理论框架对现代医学知识进行归纳,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医核心思想的验证和校正过程。这一过程给中医学建立系统化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中医系统科学)创造了条件。现代中医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的支持。建立中医基础医学(中医微生物学、中医组织胚胎学、中医物理、中医化学等)学科体系以及具有中医思维的中兽医学体系(中医实验科学的基础),使中医理论体系由“中医哲学-中医临床技术”的形式发展成“中医系统科学哲学-中医系统科学-中医临床技术”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系统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无缝对接,使得中医理论体系能够吸纳融合最新科技成果,实现中医现代化。
2.1 互根-还原规律的框架模式 互根-还原规律体现自然界物质和能量运行的总规律。中医哲学对互根-还原规律的描述有阴阳、五行、八卦、河图和洛书、精气、气一元论,以及后世医学家创造出的繁多的框架模式。这些框架模式都应该遵循互根-还原规律。其中很多理论阐述都是哲学层次的重复建设,有必要对其整合成统一模式,再向科学层面构建出复杂模式。
我们主张采用“阴阳五行”(两卦图)为基本框架模式,在归纳现代科学知识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成集成模式。集成模式中的卦图体现着哲学思想,标注文字体现具体的学科内容,是系统科学哲学和系统科学的兼容模式[12]。
2.2 互根-还原规律的系统性 互根-还原规律体现自然界物质和能量运行的总规律,在生物圈就体现为物种的新陈代谢规律。互根-还原规律将自然物质能量运行与生命系统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以及消化过程等生命活动)广泛联系起来(天人合一)[12]。
互根-还原规律体现在不同物种的生命进化过程中,提示推动物种进化的原动力是进入生物圈的自然能源,体现着中医核心思维的系统性和广泛性。互根-还原规律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命体进行分析归纳,可以沿着生物进化路线逐步由简单到复杂进行中医系统理论构建[13]。由于进化过程中生命体解剖结构的多样性,这一视角可以突破解剖学的局限思维,化繁为简地重新审视机体调节的生命哲理,也体现着系统论思想。虽然物种的形态结构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演化,但解剖结构的演变目的在于服务生命机能,其核心战略就是维护新陈代谢的平稳运行。中医哲学思维研究不能沿着西方医学以解剖结构为中心的视角,而要沿着以物质能量运行(新陈代谢)为中心的能量机能视角。互根-还原规律体现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等不同层级、多个方面的进化过程,构成了物质能量运行的网状系统。
2.3 互根-还原规律推动中医教学研究 互根-还原规律对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再认识过程也可以推动中医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促进中医科学研究的基石。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中医系统科学化。中医教学研究把生命科学知识从机械、孤立状态整合为系统科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并形成系统化的医学知识体系。这一过程涉及基础医学诸多学科的中医理论教学研究,是建立中医基础医学学科体系的必要阶段。
中医科普教育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中医的需求增加,但是中医抽象的概念阻碍了中医科普的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注入中医哲学思维的生物学教育是培养中医文化土壤的有效途径,可以让民众在中学时代就接触到中医思维,增强中医学子的文化自信。
中医科学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大趋势。传统中医模式(中医哲学-临床技术)中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而中医理论的哲学部分又不可能用科学实验证明。所以,在中医基础医学学科体系建立之前,中西医结合研究者只能在技术层面,直接通过科学实验推动中医技术、中药剂型等方面的技术进步,然而这些研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科学研究。
中医科学研究应该是在中医哲学思维指导下的科学实验研究。只有在中医基础医学学科体系建立以后,中医理论体系可以呈现为“中医系统科学哲学-中医系统科学-中医临床技术”的模式,中医科学研究才可以根据中医系统科学,在某一医学领域发现有针对性的医学规律,通过逻辑推理指导科学假说,并开展科学验证,进而推动中医临床的发展。这个过程会显示出中医系统科学哲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会促进大量交叉学科的发展,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根本目标。
坚持以中医发展规律研究中医,是学术界的共识。本文的目的是提出实现中西医理论通约的可能路线。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不是一个层面的理论,在中医系统科学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系统化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就实现了中医现代化。所以,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首要任务,不是科学实验研究,而是哲学研究和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