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冬梅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鲜实验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在摆脱惊奇中获得智慧和生活的启迪,在灵魂的自我谈话中得到成长,是学生成为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学科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巧妙地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思维能力展开培养。
简言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当下各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都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关键任务,而发展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理解语文、运用语文的思维能力。将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对其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其发展语文素养的支持。
第二,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增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根据此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利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而从学生角度来说,具备突出的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重要前提,思维能力越是突出,他们越乐于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越能发现语文知识的探究乐趣[1]。因此教师在当下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往,学生没有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建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观念。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语文文化知识,没有将“培养思维”视为一项独立、关键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想改变现状,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吸收对应的新型教学理念,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视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建立清晰的学生思维培养目标,制定严格的学生思维培养计划,按照目标和计划开展、完善语文教学活动,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落在实处。比如,针对抒情记叙文、抒情诗歌等语文教学材料,在原有三维目标基础上设计“挖掘情感,发展感性思维”等思维目标,在议论文、说明文等语文材料的教学中,将“挖掘逻辑,辩证思考,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目标添加在原有三维目标中。以清晰的目标为导向,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之初,便能形成关于“我应该在语文学习中将思维能力提升到什么程度”的准确认识,从而跟随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锻炼思维,循序渐进地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独立性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任务,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主动”的习惯,如不主动思考、不主动讨论、不主动提问等,相较于主动进行学习,他们更习惯于被动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思维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优化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将“提高思维独立性”置于首位,构建“自主化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培养其“主动”的学习习惯[2]。譬如,基于任务型教学方法构建“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铺设任务推进教学,以任务为导向,调动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寻找文章关键句”“解读文章关键词”“探析文章写作手法”“划分文章层次”“总结段落大意”等小任务为支持,激活他们对语文的自主思考,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过程转化为“独立思考”的过程。经历此番变化,学生思维独立性提高,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优化、高效的语文教学与学习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作用于教育教学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开始走进语文课堂,促进了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此,根据信息技术优势,为使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可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将对应文章主题的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用于创设情境,打造视听结合、声形并茂、能够激活学生感官的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置身语文情境之中,以情境唤醒学生体验情感、联想或想象语文的热情,引导他们对可能在情境中探索的语文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基于对情境的有序、细致观察,随着联想、想象的展开和深化,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定然能够提升到新的层次,想象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逐渐获得通过观察事物表象感知核心情感的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思维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以探究问题、作答问题为载体[3]。因此从教师角度来说,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链衔接各环节教学活动,借助问题链引发学生对语文由浅入深地思考,使其调动逻辑思维分析语文知识和问题。通过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学生实现对知识内涵的有效挖掘,一方面能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显著增强语文学习效果。但是需要教师关注的是,由于在基础自身储备与逻辑思维起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独立处理的问题难度明显不同,在设计和应用问题链时,为保证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的效用,教师不仅应该控制问题难度的递进性,还应有意把控问题层次性,即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问题,邀请不同学生回答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如此,规避在以问题衔接教学时学生因无法通过逻辑推理准确解释问题而降低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也便保障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认知冲突有利于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面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语段、同一个作文题目,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学生形成的观点也会不同。此时,教师若能将学生不同的观点利用起来,构建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不同观点的批判性分析和讨论,便能促进其批判思维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踊跃说出对所学内容的看法,鼓励他们不随波逐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汇总学生观点,将存在矛盾冲突的学生观点对比呈现在他们的面前,构建认知冲突。最后,组织学生对认知冲突展开讨论,一边引导他们通过教材或其他渠道搜集、提出能够证明自身观点的证据,一边提醒他们思考他人观点的正确性,培养其“有理有据地进行语文批判学习”的习惯。无论是在批判性分析和讨论中发现自身观点的错处并加以改正,还是在批判分析和讨论中进一步验证、坚定自己的观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使语文教学达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避免将其思考范围局限在一个小空间内,要不断拓宽其学习与思考的空间,促使他们在更加开阔的空间内形成更加开阔的思维、拓宽思维广度。就语文教学来说,拓宽学生学习与思考空间的主要方式便是将课外阅读提上日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分享课外阅读收获和经验。为保证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思维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提前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在班级建设图书角,投放教育部门推荐的语文课外阅读书目。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喜欢的图书类型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阅读偏好,根据其阅读偏好适当丰富图书角内的课外读物,定期整理图书角、更换图书角内不再能够吸引学生视线的课外读物。学生在探究教材语文知识之外主动走进读书角,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不断吸收新的思想,思维得到拓展,对其发展思维能力有着莫大帮助[4]。
语文学科是感性思维特点突出的学科,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感性思维必不可少。而写作通常是学生感性思维最直接的反映,在写作中传达关于写作话题的感性思考,运用感性语言说明观点、表现情绪,随着写作的展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能够不约而同地迈向新的台阶。于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借助写作训练展开,在语文课堂积极进行写作训练活动,设计感性的写作话题,如“秋天的记忆”“我的童年”“那个美好的夜晚”等,引发学生对相应事件、事物的感性回忆,向他们强调“抒发真情实感”这一写作要求,指导他们按照在语文课堂学习的写作方法进行书面表达。情感由心而发、跃然纸上,感性思考体现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使学生感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作文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教师可以设计独立的“作文评改”语文教学活动,利用一节或多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传阅、点评他人的作文,要求他们在保持客观的同时将感性体验与思考表达清楚。在学生相互点评之后,由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进行统一点评和针对性指导,先系统地指出班级学生在写作感性表达、运用感性语言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再一对一地指导他们修正、完善作文中的感性语言和表达。写作训练价值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来,促进学生感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质疑是探究和理解语文的方式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课外资料、教师观点、同学想法等提出质疑,有助于其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和理解语文知识,更有助于其质疑思维能力的发展[5]。由此,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以质疑为切入点,提倡以质疑为主的学生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质疑,及时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解答,即便是面对学生提出的略显幼稚、缺乏深度的问题,也要耐心进行解释和引导,使其成为敢质疑、会质疑的学生,使其形成有目标、有计划地质疑等习惯,使其能够提出既有趣味也有思考空间的质疑。同时,对学生“质疑自我”的行为进行引导,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提出质疑,以自我为中心思考“我这样理解这个知识点对不对”“我这样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是正确的吗”等问题。伴随着“质疑自我”的深化,学生潜在的质疑能力被更全面地挖掘出来,质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发散思维、开放性思维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应重视发散思维与开放性思维,而开放性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发散与开放探索,提高其发散思维与开放性思维水平。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大胆设计演讲、辩论、课本剧、读书分享、朗诵、化诗为歌等开放性活动,邀请学生自愿参与,使其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开放性活动主题、自主准备参与开放性活动需要的语文资料,启发他们进行发散思考、创新设计参与开放性活动的形式,杜绝“为学生做决定”的行为,防止按照教师思维影响学生对开放性活动的选择。从思考“我参加哪一项开放性主题活动”到思考“在这项活动中我可以分享(表现、展示、传递)什么”,学生的思考都是发散的,避免了思维的固化,能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而后,在自主选择的开放性活动中以开放式的手段将对语文的理解、思考表现出来,创新分享所思所想的方式,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发散思维能力一同提升。
综上,多角度探索语文,广度与深度并重的语文教学活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场。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应关注其思维能力,利用语文教学契机培养其良好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尝试将本文所提出策略进行灵活运用,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在常态化教学中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锻炼、提升思维能力创造最优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