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红
(甘肃省临夏市第一中学,甘肃临夏 731100)
问题驱动与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所符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知识重点与学生能力,巧妙设计体现知识本质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在提升知识学习效率的基础上,锻炼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应用问题驱动教学策略,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也可逐步形成。因此,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问题渠道策略,切实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具体来讲,问题驱动教学指的是围绕提前设计好的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再利用新知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问题驱动式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其将问题作为学习探究的载体,引导学生相互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见解,逐步解决课堂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体现。通常情况下,可从这些方面分析问题驱动教学的特点:(1)创设情境是前提。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认知水平以及兴趣喜好等因素,科学创设教学情境,以便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2)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载体,问题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难度适宜、贴近生活的高质量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高效掌握数学知识。(3)自主学习是灵魂。问题驱动教学要求向学生返还权利,教师只需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以主体角色思考、讨论与解决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及思维能力。(4)解决问题是归宿。教师要将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课堂习得的知识。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问题在数学课堂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灵活应用问题驱动教学策略,能够显著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1)优化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被动接受前人知识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沉闷,学生不能够勇于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而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大胆表述个人意见,与其他同学激烈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升华学生认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2)走进数学本质。问题驱动教学能够将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充分反映出来。数学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对已有的重要结论进行理解,而是利用问题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使数学与现实的对话得到实现。过去一些教师仅仅让学生记述、背诵课堂知识,无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数学的本质。因此,教师要积极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探究思考现实数学问题。(3)凸显主体地位。新课改要求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进行体现,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及学习能力。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设计者、引导者等角色,依据章节内容及学生情况科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考和探究问题,这样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为顺利建设问题驱动式数学课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定位,避免依然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否则将难以保证问题驱动策略的应用效果。具体来讲,可从这些方面分析教师的角色定位:
1.教材创新者。教学活动虽然要依据教材内容开展,但教师不能够完全照搬教材的编排顺序,而是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问题驱动教学要求及班级学生情况,对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提前深度分析教材内容,深刻理解数学知识脉络,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重新组合知识点,保证与问题驱动教学要求所适应。
2.学生引导者。过去教师主要发挥主导职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而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解决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当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难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总之,数学教师不能单单关注教学结果,而是要密切观察数学活动的实施情况,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协作。
3.课堂生成者。在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提前预设课堂问题,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善于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设计一系列生成性问题,建构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问题,或出现难以提前预估的情况。因此,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状态等密切关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灵活、巧妙地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
问题是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只有设计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现实生活的高质量问题,才能够充分发挥问题驱动教学的优势。因此,数学教师要遵循正确的原则设计问题,利用问题推动数学教学的逐渐深入。
1.导向性。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既要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体现出来,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应用学习到的知识点,这样问题的价值才可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要遵循导向性的原则设计问题,利用问题指导、点拨和激励学生,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的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任意多边形内角和”知识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四边形可以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这一问题,再逐步延伸至五边形和六边形,让学生在解决单一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关联多个问题总结规律。
2.趣味性。内心感受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设计实用性、趣味性的问题,以便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提出问题时,教师也可融入趣味性的元素,依托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与问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3.操作性。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既要提升理论性问题的设计质量,又要引入一些动手操作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动手实践,这样能够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特别是在几何部分教学中,很多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如果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将难以真正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操作性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探索解决。
4.开放性。过去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具有固定答案,容易束缚到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要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例,鼓励学生依托自身经验拓展思考角度,尝试找出更为简便高效的解题策略。开放性问题的结论并不明确,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解答,让全体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归纳、类比等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设计递进式问题。初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和转化学生的好奇心,将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而通过设计递进式问题,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本质及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讲,递进式问题指的是教师依据数学知识脉络及学生认知特征设计螺旋向上、难度递进的多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再引发出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深度掌握知识本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考能力。
2.创设动手情境。依据认知理论可以得知,动手操作能够对大脑产生直接刺激,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高效掌握知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在做中学”理念也深刻揭示了动手操作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因此,数学教师要融合课堂提问与动手实践两个环节,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组织开展试验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3.组织交流活动。在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向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与思路,活跃课堂气氛,创设交流情境。一般来讲,需采用这些交流方式:第一,比较式交流。部分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没有标准答案。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会产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见解。因此,教师可组织比较式交流活动,让学生之间讨论和分享,在思维碰撞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通过采用此种交流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文字式交流。为拓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在口头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可运用书面沟通形式,引导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部分学生无法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可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文字交流,这样既可以减小学生的表述压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单单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综合采取启发引导、渗透思想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启发引导。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后,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但很多学生只能够保持短暂的积极状态,很容易失去探索的热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有效延续学生的积极性,保持思维的连续性。第一,留设思考时间。只有让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够实现数学学习的真正发生。过去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急切地让学生回答,导致学生的思考深度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结合问题难度及学生情况科学控制思考时间,以便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给出更佳的答案。第二,启发与思维同步。一些教师在启发学生时,不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完全依据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这样将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优化启发策略,结合学生状态,适时、灵活地启发,避免过度干涉学生的思路。在具体实践中,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探究问题,各小组分别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只需要指出不正确的思路,之后引导小组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得到增强,思维能力也可得到良好锻炼。第三,提出新问题。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活动。为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教师要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以便持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要严格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保证具备较强的方向性。同时,问题要紧密关联课堂主题,且问题之间环环相扣,避免随意、盲目地设计。
2.渗透思想。为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在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入数学思想,利用数学思想对数学问题的本质进行说明,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想解答数学问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既可以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又能够让学生逐步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研究与审视数学问题,产生层次性、有条理的解题思路。例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知识时,面对“直线在运动过程中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问题,利用数量关系转换位置关系。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数学课程改革要求相符合。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载体,教师利用环环相扣的高质量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探索构建问题驱动式的数学课堂,不断提升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