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矿业遗迹更新利用模式探析★

2023-02-10 10:36唐海源
山西建筑 2023年2期
关键词:遗迹矿业遗产

文 静,龙 杰,唐海源

(1.湖南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矿业遗迹作为工业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一个专有概念被广泛提及[1]。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矿业部显示,1999年制定的 “国际煤矿研究” 分别促成了2000年威尔士布莱纳文煤矿区和2001年德国关税同盟煤矿工业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由此终止了煤矿业在工业遗产名录中始终未得到充分认可的现象[2]。2006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的第13届TICCIH上出现矿业遗迹这一专题讨论,并有来自于全球各地的18位学者对此专题进行了发言[3]。但是目前对矿业遗迹的专业定义一直没有明确,也未形成相应的遗产组织或权威机构。因此,沿用2003年7月通过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关于工业遗产的定义,将矿业遗迹一般认为是指历史上在矿产查勘、开采、选冶和产品制作等过程中形成的一切遗存,包括矿场、工具、文字记载和建筑群等物质实体,也包括与之有关的非物质工艺技术、社会活动、宗教信仰等[4]。

1 矿业遗迹的特殊性

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国现拥有41个工业大类,其中大类别分为三类: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类。可以看出,采矿业在工业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而承载着矿业这样一种古老产业类型的矿业遗迹有着其他工业遗产没有的特殊性。

1.1 功能齐全的 “微缩社会”

矿产资源丰富且技术条件基本成熟的矿区能吸引大量的劳动人口聚集,从事生产活动的厂矿最先基本成型,服务于产品生产的工厂车间在提高流水线生产力的动力下随后兴起,远离城市繁华的矿区势必又要融入居住、商业、文化、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样一来,矿区规模、人口、建筑种类不断扩大,生产和服务系统不断完善,最终自成一体,形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功能与环境融为一体的 “微缩社会”[5]。

1.2 生产型建筑类型多样

矿产从开采到冶炼至产品输出常需要一系列多而复杂的工艺,导致与制造工艺相匹配的车间厂房类型相应地也丰富多样。如铅矿车间厂房类型就有竖井、选矿厂、炼焦厂、烧结车间、高炉炼铁、冷轧、热轧加工车间等数十种之多,使得厂房之间产品运输流线较长,催生出大量矿车和地面轨道。不同类型的厂房里内部设备如高炉、焦炉等常常可见粗细长短不同的管道、层层叠叠的传送设备、高高的烟囱穿插其间[6],这就要求厂房空间特别高大才能容纳。

1.3 地下遗迹多且深

由于矿体埋藏较深,而露天开采成本太大或有可能极大破坏生态平衡时,更合理的开采方式那就是地下开采。要将矿石采出来,必须开凿由地表通往矿体的巷道,如竖井、斜井、斜坡道、平巷等[7-8]。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金矿遗址上饶包家金矿遗址,其矿洞深且大,地下采场纵深达百余米,距地表深达三四十米,不仅利用矿地下交横纵叠的井下巷道构筑宏大复杂的采场,同时还建立了通风、提升、运输、排水等完备设施,持续开采1 100 a以上,历时之久,规模之大,世界罕见。

2 矿业遗迹常见利用模式研究

矿业作为一种资源开采方式决定了其与制作业、手工业、供应业等工业存在诸多不同,矿业遗迹的特殊性使得工业建筑改造的一些常见模式对其就不太适用了,而国内外矿业遗迹改造实例无疑提供了最好的参考和借鉴,因而提取一套矿业遗迹适用并具针对性的利用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通过梳理国内外矿业遗迹案例的更新利用方法,重点研究建筑功能、规模尺度、空间分布和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强调不同矿业遗迹在利用方式上的社会功能取向和表现形式,最终归纳出矿业遗迹通常采用工业旅游、工业展览、工业社区三种模式[9]。

2.1 工业旅游

长期的采矿活动给采矿场形成独特的地貌,如深坑、矿洞、竖井、高低不等零乱的开采面,且遗留在土地中的高含量重金属已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而工业旅游的方式是通过介入景观改造治理废弃矿山、矿坑等采矿遗迹,并融入观赏、休闲、娱乐功能以求得与原有自然景观和谐相处的氛围。国外主要是以景观公园形式,国内主要是以矿山公园形式。

2.1.1 英国朗达遗产公园(Rhondda Heritage Park)

欧洲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先行者,英国是整个欧洲工业旅游的先驱。基于刘易斯·梅瑟(Lewis Merthyr)煤矿遗址建造而成的英国朗达遗产公园目前主要的景点是其修复的地面建筑,黑金视听体验,一个用于临时展览和交易会的画廊,以及新开放的能源区。其修复的地面建筑全面保留了煤矿原有生产设施和生产场景,在原有煤矿空间结构基础上,将原有的煤矿商店改造为游客中心,而主要标志物如井架和烟囱在院落、阶梯的组织下成为兼具游览和体验的场所[10]。该公园的特色项目 “黑金:煤的故事” (Black Gold:Story of Coal)主题展览则更强调参与性,保留原有的卷扬机房和通风机房,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煤矿开采场景,最后通过向导带领乘坐铁笼升降机直抵几百米的井下。黑金之旅的体验有明确的情感内容,参观者也普遍对所描绘的工程成就印象深刻。强烈的工业氛围和高参与性的遗产体验使得朗达遗产公园开发成功,前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然而朗达遗产公园未开发地下场景,受其后建造的邻近景点Big Pit矿业博物馆提供地下体验的影响,朗达遗产公园目前的吸引力大大减少[11]。

2.1.2 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湖南宝山国家矿山公园

自2005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获批以来,全国目前已有89座国家级矿山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坐拥珍稀的矿业遗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容,同时也构成了保护的基本内容,是我国倡导资源枯竭型矿山发展与转型的优秀方式。

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矿业遗迹类型多样,包含铁矿床、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废石排放场、大冶铁矿及生产厂房、生态复垦林等。一期规划设计侧重对景观的营造,利用矿区内开采的矿石作为入口广场的景石,广场一侧铁轨上放置火车头,体现浓厚的工业氛围;园内以矿械设备为主体作集中展示;二期规划设计侧重对现有厂房的干预,如对大跨度厂房进行空间划分组成一系列矿工主题餐厅;标志性构筑物如储油罐、煤气罐、避雷针则作为景观节点独具一格。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造整治,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开园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公园内的采场转变为工业景观踏足点,采场设备成为游客体验打卡地。2006年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湖南宝山国家矿山公园拥有规模巨大、纵横交错的井下巷道,巷道内还留存有多处采矿生产遗迹,如作业采场、放矿斗、充填采场等。宝山矿山公园在规划建设中,利用地下废弃的采矿遗迹做了直接展示,如人行天井、采矿百科、溜矿井、充填采场、放矿装车,为增强趣味性在天井楼梯上增设矿工攀爬蜡像,使得形象十分生动;利用现存多层重叠的巷道设计 “矿井迷宫” ,硐顶悬石、天崩地裂、矿石倾泻等迷宫节点为参观者提供了互动性极强的特殊体验;利用雕塑、展板、壁画等形式再现生产场景,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采矿的工艺魅力[12]。如今湖南宝山国家矿山公园是中南地区首家国家4A级工矿旅游景区,其矿冶文化体验之旅使游客得到新奇体验,吸引大量游客前往的同时也提高了宝山矿的知名度,发挥了旅游与矿业的联动作用,但由于地处郴州,受地区和宣传力度限制,其影响力仍十分有限,多辐射湖南省内。

2.2 工业展览

工业展览的方式是保留加选取工业厂房的重要构成要素,不改变原有建筑结构以真实的面貌进行对外展示,重点通过史实文物再现起到保护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2.2.1 英国铁桥峡谷和德国鲁尔博物馆

英国铁桥峡谷(Iron bridge Gorge)是世界上第一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铁桥峡谷的保护和发展作为工业展览的典范得到世界认可。1779年依托于塞文河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铁桥镇兴起,1960年制铁业逐渐被新兴工业区取代,小镇逐步被废弃。1967年当地以工业遗址博物馆群的形式对小镇进行保护式再开发,定位是 “保护和解读” 峡谷地区工业革命的遗迹,景区覆盖面达10 km2。经过40多年来的开发,峡谷一带废旧的工厂、作坊等已经被规划改造成10座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带动了峡谷地区的经济重生[13]。

鲁尔博物馆(Ruhr Museum)位于德国埃森的关税同盟矿区内,该馆于2007年改造完成对外开放。鲁尔博物馆的前身是洗煤车间,位于矿区的中心处,过去是所有铁轨的交汇处,不同矿井开采出来的矿石被统一运送至此处。设计师利用原有铁轨在地面铺设线性图案既再现矿石的运输流线又指引主入口方向;入口处新增自动扶梯,扶梯内侧装有橙红色灯带犹如钢铁被融化时的色泽;利用大厅悬倒的四棱锥机器自然地分割功能区,散热装置的巨型圆柱体量下是 “散热休息区” 。鲁尔博物馆将过去衰落的矿区转变成充满活力的公共场所,建立了新的地方形象。2001年,包括鲁尔博物馆在内的关税同盟矿区被列入了联合国 “UNESCO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

2.2.2 邯郸煤炭开采遗址博物馆和茂名露天矿博物馆

邯郸煤炭开采遗址博物馆基于有效的技术手段,最大程度上保留生产区的工艺流线,安排充满趣味和冒险精神的参观流线,很好地契合了旅游线路关于 “猎奇” 和休闲娱乐的需要。

茂名露天矿博物馆作为露天矿生态公园建设的其中一个项目,是利用露天矿内的两栋旧厂房改建而成,建筑总面积9 000多平方米,分为历史陈列馆、石化科普馆、观光休闲、文物库房、公共服务等五个功能区。目前该博物馆及所在矿区成为当地集休闲、观赏于一体的工业遗址生态公园,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发展。

2.3 工业社区

为服务矿产生产而配套的工人居住区和办公区,统称工业社区。随着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变局,早期工业社区建设已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居住环境差、景观缺失、住房面积小、内部功能单一等,已跟当今人们住房需求产生了很大矛盾。在此基础上国内外纷纷采取了工业社区的更新实践。国外的工人住宅往往密度较低,外观优雅,著名案例有英国的索尔泰尔村,建筑风格统一,是典雅的维多利亚式。如今索尔泰尔村建立了购物中心、画廊和其他艺术场所,成为以艺术为吸引力的文化地带;新拉那克村工业住宅经过政府整修一新被改造为酒店,酒店内部装饰新潮,屋顶改建为屋顶花园[14];鲁尔区第一个工人定居点Siedlung Eisenheim自1846年开始兴建共建成51栋房屋,1974年当地把三间公共浴室改造成为居民活动中心,1977年又改造成幼儿园,1979年改造成博物馆。这些社区改造有的创造性地解决工业化城市增长问题使之成为工业社区改造的典范,有的作为社会主义实验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的作为公民抗议拆除的纪念碑被保护下来。

我国走在改造前列的沈阳铁西工人村对工人住宅的外观、内部构造、内部功能进行较为彻底的维修与更新,但这是极少数的个例,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针对工业居住区和办公区的大规模改造,大多矿区对住户还是实行实物异地安置或货币安置,对办公采取简单的粉刷装修或翻新为博物馆作展示,均未涉及到原有性质的再利用,总体说来工业社区改造的深度远远不够,对矿区整体环境并没有很大改善。

相比之下,制造业工业遗产的社区改造案例相对较多,如天津市棉三宿舍绿色化改造从内部设施和外部环境讨论了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化改造策略[15]、深圳侨城旅友国际青年旅舍利用厂区住宅楼或职工宿舍分隔出青旅的单元式套房,既对现有建筑进行了更新改造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又保存了原有工业遗存的时代特色,真正激活了城市空间。基于都是对既有建筑的保留利用,制造业工业遗产案例或许能为矿区的社区改造提供新的设计途径和实际经验。

3 结语

通过分析国内外矿业遗迹改造实例,发现以上三种利用模式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工业资源再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皆具有促进作用,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工业旅游:国外工业旅游模式出现同类化现象,容易造成客源分流,降低景区吸引力。原因一是矿业资源本身具有集中性;二是国外尤其是西欧国家面积较小,矿业景区距离无法拉开,特色不明显。区别于西欧以公众参与主导的开放式矿业遗迹开发方式,我国工业旅游以自上而下的传统单向开发模式居多,与地方联系不紧密。一些园内游玩、科普设施未充分考虑公众需求而很难切实展开,资金管理不佳也使得矿山生态难以达到真正修复[16]。

2)工业展览:国内博物馆工业展览相较于国外博物馆主要不同点在于博物馆本身的改造设计,国外博物馆的改造设计融入了矿业生产的痕迹、精神文化,甚至是景观规划,设计敢于大刀阔斧,而国内博物馆改造设计大多停留在原封不动地保留建筑本体,尽管在内容输出上做出很多变化,但建筑本体依然单调乏味。另外,在展品选择、内容输出方面国内外工业展览改造方式基本相同,皆保留生产实景和实物并进行定位和特色包装,如灯光、视听、设备体验、文化烘托等,因此存在的不足也相似,即工业展览的确可以短暂消弭矿业遗迹的萧条破败印象,但如何更彻底地利用各种资源,使人们建立新的信仰、价值观,使人们在看到城市空间美化的同时引以为傲,是下一步城市发展和工业空间转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3)工业社区:国外工业社区改造的成功或多或少都带着点政治色彩,建筑层面的问题并没得到根本解决,而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针对工业居住区和办公区的大规模改造,因而两者仍需在以下方面集中努力,如集中工业社区的空间分布,形成工业格局的整体保护;加强社区改造力度,避免趋于表象化;加强活力空间刺激,提高凝聚力和社区影响力;凸显改造价值,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竞争力不足。

矿业遗迹是一个时代进步的缩影,更是传承城市文化的第二课堂。在借鉴前人成功经验的同时未来必须探索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发展的矿业遗迹更新改造途径。

猜你喜欢
遗迹矿业遗产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遗产怎么分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千万遗产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
方外观遗迹旧照
沉船遗迹(外一首)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