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明明(黄河科技学院)
受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影响,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不仅重视学生理论基础,也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因此,高校探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更对提升和保证工商管理专业竞争优势有积极作用。老师要密切关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紧抓社会对人才需求重点,优化整合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究有效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人才。
面对企业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以往人才培养中的弊端以及企业人才匮乏问题,更能通过科学的创新理念转变学生认知,使其及早了解就业需求,为其就业与学习打好基础。同时,高校为进一步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效,也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很多优化创新。如辽宁科技大学与本地资源型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双方在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型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持,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另外,为了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高校还在校内实行“教学企业”实践教学模式,缓解学生实践力不足、创新意识欠缺以及实践教学难等问题。这种真实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更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未来发展大有好处。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创新型能力和企业家精神,这样才能确保其能更快适应岗位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老师应以此为参考,不断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为企业及社会输出更多优质管理人才,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例如,武昌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秉承“商学融合”的理念,实行产教融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化培养路径,既构建了“双师型”教学团队,也创建了“企业冠名特色班”,还将疫情下发生的社会热点与企业复工复产案例结合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其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行为,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第一要素。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老师在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要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其创新欲望和求知欲,才能推进其自觉投入到实践中验证创新理论,完成创新过程。同时,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构建创新型国家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意识到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的重要性,并促使其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创新并完善产业结构,为企业产业结构化管理与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此外,老师还要加强创新动力的培养,要从学生的精神和动力两方面展开培养,让学生在创新动力的推动下不断强化对新技术、新方向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等。
掌握创新技巧和创新能力也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要素。这两大要素不仅能帮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能坚定学生信念,使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以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意志探索、分析问题,完成创新过程,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持。老师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让学生懂得创新的真正含义,并转变其创新思想,使其明白“创新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可蛮干、盲目效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不同的创新技巧和方式来解决不同问题”等道理,这样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之时才能无所畏惧,才能为企业产品和管理提供更多创新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1]。
工商管理专业老师想要更好地保证并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就必须充分把握该专业学科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最大限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夯实理论基础上掌握实践技能,提高自身创新素养[2]。对此,老师可以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变革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能力,为企业管理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持。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老师可以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以通识课程模块打好素质基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能力;以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专业核心课模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科研素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实验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提高培养效果。例如,某工商管理专业为保证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有效执行,在学生入学前两年就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夯实基础,为其发展成创新型人才扎好根基[3]。其间,该专业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进入“校企实习基地”进行校内模拟实习,利用案例教学法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转换角色、思想,以“职场人”身份进入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理论知识的创新性理解。同时,在大三之后,老师还会组织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通过“学校培养—企业锻炼—学生自我锤炼”的方式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效果。总的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展开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是老师“教”,二是学生“学”。前者主要是通过老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将现实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轨教学机制,为学生种下创新种子;后者则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找到创新契机,塑造职场创新能力,提高其创新素养。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老师要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避免资源、时间浪费,以弥补人才缺口,为企业、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创新型人才支持。首先,老师要不断创新、完善、优化、改进该模式的管理形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老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特点,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弊端和限制,与时俱进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实践化教学,激发学生创新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亲历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强化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老师要灵活呈现课堂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推进创新型教学。例如,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合作企业提供的新案例来引导学生探讨、思考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思路,使其在老师或企业管理者的引导下掌握创新能力。其操作方法如下:第一步,老师或企业导师可以邀请一个或多个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案例中发生事件的理解和观点;第二步,老师或企业导师邀请另外的同学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点评上一个同学观点的利弊;第三步,学生展开小组探讨、分析,总结观点并在课堂上分享。通过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实践、讨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思想交流碰撞,以培养学生在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及创新方面的能力[4]。除了案例教学法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模拟法来展开教学,即以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展开教学演习,让学生在仿真情境中互动参与,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责任感和职场精神,点燃其创新火花,提高其创新应变能力。
评价考核是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工商管理专业老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思想、意识的考核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适当融入企业家精神,要让评价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多元性,拉近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素养。一方面,老师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既关注学生理论基础成绩,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及表现,通过多元化评价推动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确保学生在该模式的培养下能真正激发创新意识和思想。另一方面,老师在关注学生过程评价时,要重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创新素质,确保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很多高校都设置了校内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进入基地进行学习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清楚把握学生实践中的心理变化和创新素养,也能随时根据学生表现发现问题并及时完善、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同时,高校还会要求合作企业管理人员入校讲课,打造学校与企业“双轨”教育机制,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教师还要考核学生态度,规范其学习与工作行为,使其拥有一定的职场精神和企业家精神[5]。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企业家面对面对话活动,邀请企业家与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指导,让学生深切感受企业家风采,丰富学生创新经验,提高其创新能力。
新时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想要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要确保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丰富教学方式,以层次化、全方位、多元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成效,真正启发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