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思想“礼”的熏陶中展开初中语文教学

2023-02-10 07:07罗小溪余全介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儒学儒家礼仪

⊙罗小溪 余全介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没有间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的传承。儒家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主流思想,儒家的 “仁义礼智信”成为后人标榜的基本道德准则,其中“礼”占据了重要之位。

一、礼的发展演变

礼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有所发展。《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豐,行礼之器也”,认为“器以藏礼”,由此看来当时作为抽象概念的“礼”尚未从器中分离出来。当时的礼是一种祭祀制度、宗教信仰,是外在的行为制度,为孔子发展、完善礼的内涵打下了思想基础。孔子所处的时代,政治、文化动荡,社会原有的秩序遭到挑战,所以基于当时社会需要,孔子提出“仁礼”思想,“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如果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何谈礼的遵守?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重大贡献是成功地实现了德治与礼治由外在向人们内在的价值转换。孔子认为,这一价值转换的内在依据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生命内部,在于人的道德情感,质言之,就是一个“仁”字。再到孟子,他更多的是把老师孔子的礼思想继承,使之进一步内化于心,成为人们内在的行为标准。待到荀子时期,基于当时社会礼乐制度崩坏,人们心中礼的观念淡薄,所以必须用强制手段来重塑礼的制度,因此他提倡“隆礼重法”,礼的发展用法律的强制来维护,法的执行可以通过礼的教化,把礼法相互融合以促进社会有秩序地发展,到此,儒家礼的内涵基本形成体系,再到后来董仲舒等一代代儒学大家的传承,纵有朝代不断更迭,但是礼无论从外在制约还是内在影响都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民族基因里。现代思想家对古代儒家的礼教各有不同的理解,或注重其诗与艺术的特质,或理解为一种社会模式,这显然是因为“礼”的涵义范围本来就十分丰富。“礼”在儒家文化中至少有六种不同的涵义:礼义、礼乐、礼仪、礼俗、礼制、礼教。当今社会将礼的内涵简化,更多的是注重礼仪、礼貌的教育,这是更加贴近生活、能够做到的礼。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在与朋友交往时也会注重他的家教、家风,这些都是礼在当下的体现。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们更加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提倡文化自信。在教育改革的路口和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新时代,儒家思想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荣誉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初中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应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所需的营养,使学生茁壮成长。

二、有关儒家礼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历史为根,文化为魂,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优秀文化的传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就决定着它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科学知识那么简单,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教育改革尤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儒学的相关思想也在初中课本中有所体现,但儒学经典在走进语文课堂时仍有不足之处,笔者主要从儒学作品选篇三方面和教学方面展开论述。

(一)儒学经典选篇情况

首先是选篇缺乏新鲜感。学习儒家的优秀文化精髓,经典是最好的载体,儒家思想中有关政治、教育的观念都可以在经典中体现出来。但是当下中学语文课本对于经典的选篇更迭比较慢。一方面,《论语》《孟子》《庄子》相关篇目已经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几余载,同学们从开始进入学校起就对这些经典名句耳熟能详,对《论语》相关内容也有着自己的一知半解,但待到真正开始深入学习时,却以偏概全,不肯深究。另一方面,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于儒家经典的选篇集中在《论语》《孟子》《左传》这三本著作中,如七年级上的《论语》十二章、八年级上的《孟子》三章、八年级下的《庄子》二则,八年级下的《礼记》二则和九年级下《左传》的曹刿论战、九年级下的《鱼我所欲也》。因此,相关篇目应该及时更新,给学生补充新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建造更加全面的儒家知识体系。

其次,在选篇的单元编排上有些混乱。儒家经典选篇常常和其他朝代的文言文甚至是现代散文(如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混在一起,作为单元教学展开学习,这样对学生形成系统的儒家学习造成了干扰。在单元编排上,一册书应该把相关内容放在一个单元,内容上不仅有联系,而且思想体系也可以一脉相承,方便学生进行体系化学习。

最后,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当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儒家选篇没有突出直接的礼仪教育,虽然礼的内涵有很多,但是指导社交礼仪的不多。在入选的这些儒家经典选篇中,只有一篇《礼记》二则,主要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主要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所以没有直接突出的礼仪篇目。笔者认为儒家重视的冠礼、餐桌礼仪、交友礼仪等仪式和外在行为规范都是十分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的。比如冠礼,它是一个非常庄重的仪式,象征着男子成年步入了社会,在冠礼当天会经过一套严肃且烦琐的流程,给人思想上的洗礼。现在的冠礼仪式十分简略甚至直接省略,这样就没有告别青年转向成年的仪式感,内心仍处在孩童的社会角色中,所以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能会淡薄,难以完成社会人的转变。总之,这些外露的礼仪规范需要被学习,当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潜意识的思想准则,人人都内化于心而外露于行时,社会的道德礼仪也会提高。

(二)儒学教学

2022 年4 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反复提及学习“三种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由此可以显示出当下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语文说到底就是一门专门学习祖国文化和运用语言文化的学科,合理的礼仪规范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分子,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践行的。这就需要让礼仪走进课堂,让教师进行科学、系统地教学。在有关儒学经典教学上,学生虽知其一,但不知其二。部分老师在教学时,着重文言字词、句意的讲习,却忘记了经典更强大的力量在于人格和价值观的培养。就拿《礼记·曲礼》中的一段来说:“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这段话道出了餐桌上的礼仪:自己吃饱之后剩下的饭不可以再倒回去,让别人吃自己的剩饭剩菜是不礼貌的,不能长饮不停,不要着急地吃饭,不要把饭扬起来,不剔牙,吃饭时不发出声音,在别处吃饭时不随意加佐料……作为课堂教学来说,如果只是单一地讲授其中文言字词的意思,其实益处不大,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这些行为规范并去践行它,这些礼仪在现代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餐桌文化。另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百善孝为先”这些道理,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说到底语文教育就是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的实施、学生德行的提升才是最后的目的。

三、把儒学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

(一)依附课本进行渗透

语文教材是构成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于师生而言,它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枢纽,所以教材中的儒学选文及选文的教学对学生学习非常关键。一方面,教材编写者要选出能体现儒学优秀思想、展现儒家智慧的篇目,学生通过这些文章能获取知识,汲取道德、价值观等精神上的滋养。是否可以让《礼记》全篇作为文言文独立单元进行整体学习?是否可以换个角度,从孔子儒家的创办和孟、荀的传承到董仲舒尊崇的儒家独大再到朱熹对儒学的革新这条发展线路来探究儒家思想的进阶,从而有条理地学习儒家思想?是否可以从儒家的历朝历代小人物言行和思想入手对其进行更加细微的学习?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对儒家思想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构建起系统的儒学知识学习体系。另一方面,经过专家、一线教师挑选出来的具有时代教育意义的儒家文章后,课堂的文本教学就成了另一重任。语文课堂教学是展开儒学思想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不可单纯追求字词、句意的学习,而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作品的含义,启发思考是关键,鼓励学生贯彻践行是重点,让学生在课堂的感染中、作品的熏陶中践行“礼”,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追求更高的文学境界才是最终的目的。

(二)教师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

何为教师?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高深的学问,还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行。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甚至语文学识修养、思想水平都会对学生有教育和示范作用,在教学技巧和能力上,教师要具备研究儒学文本的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自身对书本上的儒家作品要有自己独特深入的见解,能够见微知著。而且在课堂之外也要有所进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够应对自如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这些是作为语文教师所必须达到的技能。那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一是阅读,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最直接的方法,是源头活水,教师要广泛阅读儒家经典;二是专业对话,在专业领域里与同行进行交流讨论,向校内的专业培训、校外的研究人员学习;三是自我反思,教师自身要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实现自我对话。

(三)用大语文观展开儒学教学

其实“大语文教育观”这个概念并不新颖,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何为大语文教育观?在笔者看来,大语文教育就是要着眼于整体,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当中,真正放开眼界阐释“大”这个字。本来语文的内涵就有很多,如语言说、言语说、文化说、文学说,但是这些对语文的归纳都缩小了语文的范围,现在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大视野来看待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的桎梏,打通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学习语文连接的桥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就拿儒家有关“礼”的教学来说,要让学生学会礼仪规范,如食不言寝不语、站如钟坐如松、不疾行……类似的礼仪还有很多,我们要有大语文意识,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放到整体中去把握,并落实到实践。如果初中生真的能把这些优秀的礼节、礼貌贯彻到底,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四、总结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给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智慧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滋养。有句老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耀古今。这代表了孔子和《论语》在中国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儒家的精彩也绝不仅限于这二者之中,希望师生都可以放开视野,阅读儒家更多的著作,让儒家优秀思想能够继续在语文课堂上飞舞,润泽世世代代学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儒学儒家礼仪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儒学交流在路上
筷子礼仪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礼仪篇(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