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锴
(甘肃省民勤县教育局,甘肃民勤 733399)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愈发重视,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品德情操的最佳资源。为此,中小学教育主体应该深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的意义,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和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多方位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渠道,设计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从而厚植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实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
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指以传统中华文化为基础,在学科课程中开发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开展富有新意的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在实践中接受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的引领,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涵育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经过中小学学情调查和理论实践研究,笔者将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归纳总结为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囊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是华夏文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和发展,凝练出的反映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精髓。现阶段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构建阶段,学校重视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另外,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哲学思想和做人做事的规范,如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钻探教材、教学材料中的价值要素,向学生渗透是非观念、荣辱观念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这些都能使学生逐步形成高远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动力。
第二,有助于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立德树人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之间存在相互融通的关系,中小学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最突出的意义是有助于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诚实守信、谦虚礼让、博爱包容、家国情怀等精神内核,这些都是提升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给养,中小学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加强引入传统人物美德事迹,引导学生真切感知传统人物身上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也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标准和精神境界,驱动学生践行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有助于培植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浪潮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遭遇巨大冲击,中小学生接触碎片文化和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感相应降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如学校可以策划开展传统文化游学活动,带领学生探访历史人文遗址和景观,使学生接受历史文明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学科课程是对学生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平台。中小学学科课程包含着优渥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很多学科教学活动中也适宜渗透传统文化。为此,中小学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各学科教师加强教材分析,引导学生积累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新颖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从而发挥学科课程优势,开辟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中小学语文课程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战场,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相关学习活动,传统文化渗透空间都非常广阔。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主抓古诗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传统艺术、建筑说明文等类型文本,根据文本的具体描写内容,为学生收集展示相关互联网资料创设情境,比如针对古代神话和寓言故事阅读,教师就可以播放对应的影视剧、动画作品片段;针对传统艺术、建筑说明文阅读,教师可以呈现对应艺术作品和建筑的实拍图,联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和精湛技艺。再者,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还应该加强古诗词美读和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力度,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根据诗词意境为学生播放古风音乐、呈现古韵图画,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美读,体悟古代诗人词家的情韵哲思以及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的精致和隽永;在开展拓展性的国学经典诵读时,教师需要根据学段和学生认知能力,甄选难度、内容适宜的国学经典读本,如适应小学段的《千家诗》《三千百弟》《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适应中学段的《诗经》《论语》《中庸》等,调整语文课表计划,确保每周不少于2 节国学经典诵读课,学生诵读时教师注重释义指导,促进学生了解古代贤哲思想,从而达成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目的[1]。
第二,音乐、美术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中小学音乐、美术课程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渗透点,教师应该采取创新手段,深耕音乐、美术学科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首先,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开展传统音乐鉴赏教学,包括民歌、民乐、传统戏曲等,学生鉴赏传统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采用互联网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品的历史源流、描绘场景以及乐理知识,还可以在鉴赏结束后,带领学生合作练唱传统歌曲,使用乐器尝试演奏简单的民乐作品等,使学生领略传统音乐艺术之美,提高学生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其次,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中的传统水墨画、剪纸、刺绣、壁饰等课程,融入传统美术文化教育。拿水墨画课程来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国画历史、水墨画艺术特征、分类和作画工具知识,然后根据课程要求甄选、展示水墨画范画作品,指导学生观察、学习绘画技法,最后,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运用水墨画技法临摹、独创画作,从而强化学生笔墨基本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情感,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音乐、美术课程中的有效实施[2]。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导向。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课本的理论认识层面,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比较匮乏。为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开展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活动,搭建具有实践性质的传统文化活动平台,促进学生身体力行地承袭传统文化,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开展传统文化兴趣特长活动。各中小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社团的功能,组织学生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特长实践活动。如学校可以组建文学、书法、国画、茶道、武术等社团,在校园网站、校园宣传栏介绍各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学生主动报名参加社团。传统文化兴趣特长社团组建完成后,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文化实践活动,比如书法、国画社团可以开展书法比赛、写意画交流会,武术社团可以开展武术表演,茶道社团可以开展茶文化艺术节、茶艺表演等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特长,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意识。
第二,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小学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重点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具体实施时,各中小学校应该遵循因地制宜、深耕本土的原则,加强开发本土非遗项目,包括传统舞蹈、文学、戏剧、曲艺、美术、技艺等类别,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文化名家进入校园,开展非遗表演、非遗讲座、非遗技艺传授等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与非遗传承人、文化名家近距离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参与非遗文化实践探索,比如在观看传统舞蹈、戏剧、曲艺表演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学跳、学唱环节,给学生发放表演转装道具,让学生跟着非遗表演者一起打拍、舞动和歌唱;在泥塑、雕刻、剪纸、印染、织造等非遗技艺传授活动中,教师可以预先为学生准备手工艺材料,指导学生认真观看、学习非遗传承人的手工艺品制作技法,在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运用材料和习得的技艺技法,创意设计属于自己的非遗手作,从而加深学生对家乡传统非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升学生文化传承和实践精神[3]。
文化游学是一种创新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中小学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全力策划文化游学活动,开发本土博物馆、文化馆、古镇、古村落、古园林、名人故居、历史遗址等游学资源,带领学生在游乐中探访传统文化,感受乡土气息和人文精神,从而开阔学生传统人文视野,具体策略如下:
中小学校在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策划文化游学活动时,应该坚持游学课程化原则,为每次游学活动都设置明确的传统文化学习目标。如在本土古村落游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立了解古村落历史知识、感受传统建筑特色的游学目标,教师化身导游角色,带领学生参观古村落史馆,引导学生观看、阅读史馆展览品介绍,使学生在实物、照片和文字中了解古村落的历史发展,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村落古建筑,利用史料向学生讲述曾在古村落生活的历史人物故事,普及传统建筑特色知识,同时组织学生品尝古村传统美食,体验古村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从而陶冶学生生活情趣,增强学生对乡土民俗和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4]。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主体不单单是学校和教师,家庭和家长方面也应该广泛参与,以此形成更强大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而言,学校和家庭还未建立联合教育机制,致使学生文化品格和综合素质发展受限。为此,各中小学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全力构建传统文化家校共育模式,通过打造家校沟通平台,引导家长参与配合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从而拓展教育教学范围,相关策略如下:
学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构建家校共育模式时,应该完善家校沟通交流平台,做好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进一步整合。首先,学校要健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家校微信群、QQ 群等信息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公众号发表、转载和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文章,在视频号发布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游学活动的风采表现,提高家长的关注度,转变家长漠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其次,在整合衔接传统文化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课程教学出发,比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领会传统孝亲思想,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发送到家校交流群中,发动学生为家庭做一件事,如大扫除、做一顿简单的早餐、为父母准备工作用品、搭配服装等,感受父母日常付出的辛劳,鼓励学生和家长深入聊一次天,勇敢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意,增进长幼之间的情感,这些都能锻炼学生对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承实践能力,从而依托家校共育扩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范畴和内涵[5]。
对学生加强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驱动学生践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还可以培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中小学校和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必要时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校园实践以及校外游学活动,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同时构建家校共育模式,形成校园和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从而为中小学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