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昌 吉日格勒
(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大会上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档案作为原始记录的载体,记录着大量事实,具有确定性和真实性,是参与抗美援朝记忆建构、讲好抗美援朝档案故事的重要素材。抗美援朝档案是指在抗美援朝时期形成的,记录与反映抗美援朝历史,体现抗美援朝精神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文件、地图、票据、书信、奖章、回忆录、报纸、烈士遗照、口述资料等。
当前有关抗美援朝档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史料研究,较少关注抗美援朝档案的开发。后现代叙事理论的兴起,为档案开发传播提供了新方向。因此,本文拟将经典叙事理论融入抗美援朝档案资源开发,以增强国家认同感、构建抗美援朝记忆、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为主旨,对原有的档案内容进行重组与加工,使用户面对相同的档案资源能够产生全新的体验。
叙事即讲故事,故事的讲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引导性,这也意味着档案叙事具备价值引导的功能。在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的信息时代,哪一方讲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就更有可能占据文化舆论场的有利态势。[2]把握好叙事的话语权是讲好红色档案故事的关键,应利用官方叙事引导用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叙事技巧以及情感饱满的话语传递正向的情感能量,从而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激发用户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故事与档案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故事来源于档案,但又不是完全复制于档案。故事的讲述不仅需要技巧和话语辅助,还需要生动的素材与深刻的人物形象来支撑。抗美援朝档案作为故事的生动素材,有着生动真实的历史背景、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这是讲好档案故事的决定性因素。抗美援朝档案中包含了悲痛的战争故事、志愿军之间的温情故事、战略后方建设故事等,承载着不同主体的情感寄托与身份认同,将所有与之有关的故事集中在一起,可构成完整的抗美援朝记忆。通过叙事的方式演绎抗美援朝故事,将静态的档案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以深刻的故事来唤醒与抗美援朝战争有关的记忆,能够使有相同经历的用户产生情感共鸣。
档案是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弘扬文化与传承精神的基础和载体。抗美援朝档案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一段珍贵的历史,更多的是战争背后的精神与文化。叙事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陈述,而是对档案资源的一种重组,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情节来烘托人物形象,挖掘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使用户充分了解战争历史,弘扬并传承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3]
经典叙事学将叙事分为“故事”与“话语”两个层次,前者可以理解为讲什么故事,后者可以理解为如何讲故事。[4]其在故事层面,更聚焦于事件和人物的结构;在话语层面,则侧重关注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时间安排、观察故事的角度等。[5]笔者根据普林斯叙事语法,将其概括为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四个维度,基于此展开叙事分析。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6]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外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零聚焦叙事”,分别对应着客观的描述视角、个体主观叙述视角和任何角度的全知视角。[7]抗美援朝战争是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故事的结局不存在悬念,我们当前处于的视角是故事之外的任何角度全知视角,所以本文在叙事中不采用零聚焦视角。抗美援朝档案叙事应采用“外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两种视角交替转换,以当事人第一视角直观叙述切身体验,并辅以旁观者第三视角客观陈述展现历史全貌。[8]
(1)以客观叙述故事为外聚焦视角
外聚焦视角处于上帝视角,讲故事的人是旁白,对故事情节的描述较为客观,讲述的故事也较为完整。要讲好抗美援朝档案故事,必须要保证故事的完整性、真实性、客观性。利用外聚焦视角,阐述抗美援朝战争发生的背景、志愿军的组织筹建、志愿军胜利归来以及烈士的安葬与慰问等内容,构建完整的故事链,使用户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抗美援朝历史。但是讲故事的人一直处于上帝视角,会导致用户对于故事的沉浸式体验感减弱,激发的情感共鸣效果也会减弱。
(2)以口述档案片段为内聚焦视角
内聚焦视角的叙事者就是人物自身,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讲述故事,更为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口述档案作为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事实的原始资料,是内聚焦视角叙事的生动素材与重要脚本。内聚焦视角叙事是对口述档案内容的加工与组织,在保证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加入叙事技巧使得故事情节衔接更为顺畅,语言表达更为生动,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内外聚焦视角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内外视角相互转换叙事是讲好档案故事的关键,可使整个故事既客观完整又生动亲切。
叙事内容是支撑叙事主体进行叙事活动的基本要素[9],内容质量的优劣决定了档案故事的呈现效果。人物与行动是构成故事的重要因素,抗美援朝故事的讲述离不开立体饱满的英雄人物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
(1)塑造人物立体形象
人物是构成故事的因素之一,人物产生的行为支撑和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丰满且矛盾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整个故事的亮点,串联着故事的发展。叙事学主要从人物的行动与心理出发,采用直接塑造与间接塑造的方法构建人物。在档案叙事过程中,可重点阐述英雄人物的行为与心理状态,通过心理活动和环境描述侧面烘托人物性格与处境,帮助用户将自我代入英雄角色,学习英雄的美好品质,从而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带来不一样的叙事体验。
(2)讲述红色档案故事
抗美援朝档案中包含着大量的一手作战资料、口述史料、报纸、书信、照片、视频资料等。抗美援朝故事分为三部分:一是描绘战争原貌的战时档案,可按照时间的逻辑顺序整理,寻找相同内容的连接点组成片段故事,真实演绎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战后建设的档案,包括为志愿军运输物资的档案、为战争前线增产的档案、人民群众积极参军的档案等;三是反映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档案,包括朝鲜国内发布的慰问文件、朝鲜人民与中国志愿军故事档案、志愿军衣食住行档案等,体现了热爱和平与正义的国际主义精神。
从叙事的视角讲述档案故事是档案叙事化开发的题中之意。这便要求整合抗美援朝档案,寻找档案之间的情感与内容连接点,组成同一题材的故事集合,分析档案发生时间的前后顺序,组成档案故事的逻辑线索,挖掘照片档案与音像视频档案中的信息并将其融入叙事中。
叙事结构是档案故事的架构,叙事内容是故事的灵魂与肉,叙事方式在其中扮演着调配的角色。使用新颖恰当的叙事方式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叙事效果,给故事增添色彩。抗美援朝档案的叙事方式可分为故事化叙事与场景化叙事。
(1)故事化叙事:趣味呈现故事
故事化叙事涉及对档案文本的分析和对关联叙事材料的逻辑联结,体现了情感交互的叙事规则。[10]相较于文本叙事的平铺直叙,故事化叙事更具有生动性与趣味性,能够表达作者潜在的精神内涵。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档案文本,对档案文本语言表述进行润色,利用修辞方法增强文本的趣味性,使其向故事叙事转化;另一方面,故事的受众包含隐形作者,也就是说在故事叙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立场与精神内涵,这是一种潜在价值观的表现。故事化叙事的表现形式有档案微电影、专题展览、纪录片等,档案馆在举办抗美援朝专题展览时,可针对抗美援朝档案文本的表达,融入爱国情怀的价值观输出,加入抗美援朝环境、英雄人物行为、战争情形等事件要素的修辞表达。
(2)情景化叙事:增强感官体验
叙事的开展源于人们在各种情景中的“记忆”需求。[11]情景化叙事基于不同的情景给用户留下深刻的记忆;场景化叙事强调情感与场景的融合,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事情比常规情境下的记忆更为深刻持久。抗美援朝叙事可建立在不同的情景下,增强用户的感官体验。例如在抗美援朝遗址遗迹、丹东抗美援朝文化旅游景点等场合下进行抗美援朝档案叙事,可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
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展览时应采用情景化叙事与故事化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抗美援朝故事,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氛围下讲述抗美援朝档案故事,给用户以沉浸式的体验。
叙事结构也就是叙事的逻辑,决定了故事将以什么样的形式讲述,对故事的质量有一定影响。线性叙事与版块叙事都是顺叙的形式,前者着眼于时间先后顺序叙事,后者着眼于主题叙事,可以将线性叙事与板块叙事相结合,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更有层次。
(1)线性叙事构建完整叙事链
线性叙事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还原历史事实,故事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强,使得用户能够把握故事发生的始末,了解前因后果,这在故事的叙述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线性叙事适合讲述环环相扣、没有固定主题的情节。例如,抗美援朝中各个战役发生的时间顺序具有不可逆性,不同战役之间的关联较为紧凑,用线性叙事的方式可以全景式地展现抗美援朝的战争历程。这样的叙事模式有助于用户更清晰地了解战争的全貌,但是对于细节部分还需版块叙事的补充。
(2)版块叙事丰富故事层次
版块叙事的特点是在按时间推进主旨时,每一个时间点的“小叙事”(指与主题密切相关,但相互之间又相对独立的故事)相对独立。[12]抗美援朝故事的开展由许多部分组成,不仅需要宏大叙事,而且需要结合微观视角。例如,不再只关注战争的过程,而是将视角转移到志愿军的衣食住行与生活方面,更关注志愿军本身。这些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环节,起着补充情节、使故事更加生动、激发情感共鸣的作用。
根据对抗美援朝档案叙事化开发四个维度的认识,可按照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开发抗美援朝档案资源。首先,通过内外聚焦视角互补的形式叙事,采用外聚焦视角阐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貌,内聚焦视角阐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细节;其次,通过刻画英雄人物的心理状态、行为、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处境;再次,利用场景化思维展开叙事,在档案馆、文化馆、纪念馆等特殊场地展开故事化叙事,将情景与故事交融;最后,采用线性叙事与版块叙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档案资源,以线性结构叙事描述战争故事和战后建设故事,以版块叙事将志愿军衣食住行生活方面的小故事穿插在线性叙事中。
叙事过程包含内容加工与成果传播。叙事的目的便是为了将叙事成果更好地传递给用户,以期对用户的心理或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与手段,抗美援朝档案资源叙事化开发可综合利用传统媒介与社交媒体构建传播路径。一方面,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传播抗美援朝故事,在以官方为主体的路径下扩大传播范围,增强抗美援朝故事影响力;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传播叙事成果,以点赞、收藏、转发的形式为抗美援朝的档案故事增加热度,引发更多人的关注。此外,通过社交平台向传播主体进行叙事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对新一轮的叙事成果加以改进,使整个叙事的过程形成闭环。
基于叙事的价值引导功能与教化育人价值,可将抗美援朝档案应用于课程思政教育。首先是资料收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收集相关资料,例如前往档案馆实地调研有关抗美援朝的档案;其次是将收集好的内容叙事化,可以由教师自己完成抗美援朝故事叙事化,也可以利用档案馆、文化馆等官方机构的叙事成果,或者与档案馆等机构共同完成叙事开发;最后是互动反馈,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抗美援朝故事,将自己的理解加入其中,并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教师。讲好抗美援朝档案故事,不仅能传播抗美援朝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赓续红色血脉。
抗美援朝档案具有教书育人与价值引导的价值,其所传递的是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抗美援朝档案也是红色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档案讲好红色故事是新时代档案部门的使命与任务。将叙事理论融入抗美援朝档案资源开发,不仅创新了档案资源开发模式,还弘扬并传承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扩大了抗美援朝档案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