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月
(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浙江杭州, 310007)
民族之根,文以化之。国家之魂,文以铸之。2023 年10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文化性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属性,档案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新征程上,档案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当增强文化主体性意识,立足新时代档案工作实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离不开一个文化基础。这个文化基础就是赓续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且以国家形态绵延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多年的历史文脉是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源泉。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华文明接续不断地传承好、发展好,既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时代的要求。新征程上,档案工作者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首先必须立足档案主业,赓续好中华历史文脉。
古往今来,档案作为客观记录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是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其他传承载体的基础性材料。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主要载体的历代典籍,许多都是由档案汇编而成的。比如,“孔子编纂‘六经’是我国古代对档案文献第一次有目的的大规模的整理和利用。‘六经’大多为文书档案材料的汇编或摘要。”[3]司马迁撰写《史记》,“除了参考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利用调查访问记录外,主要就是运用了档案材料”[4]。之后的“二十四史”,也大多是后一朝代的官员利用前朝留下来的档案资料编纂而成。不仅国史如此,数量更大的历代地方志的编纂同样需要依靠对地方档案资料的收集利用。这些由档案编纂而成的史志类历史典籍,因具有原始性和客观性,其在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中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文献所无法替代的。正如第42届国际档案圆桌会议暨 2010 年度大会通过的《档案共同宣言》所言:“档案守护并服务于个人和团体的记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6]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档案工作者履行好赓续历史文脉的职责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方面,要坚持守正之道,依法做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夯实赓续历史文脉的档案资源基础。档案是赓续历史文脉的重要基础,在守护和传承历史记忆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比如,约公元前14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产生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档案,也是记录和反映殷商时代、西周时期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最重要的凭证。新时代,我们要记录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必须完整系统地留存好相关档案。要着力在贯彻落实好新修订的《档案法》上下功夫,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履行好依法归档的义务,努力实现应归尽归。各级各类档案馆既要按照有关规定接收移交的档案,还要通过接受捐献、购买、代存等方式收集档案,努力实现应收尽收。档案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规划、引导和监管。档案记录新时代要更加全面、立体,要有重点、有标识度,要更加重视电子记录和数据资源[7],使档案资源建设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发挥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之道,开拓档案资源建设的渠道和形式,为赓续历史文脉填补空白。在现实之中,有许多事物对赓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价值,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其档案没能保存下来,或者当初并未形成档案,以致在档案资源建设和历史传承上出现了空白,如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古建筑等,往往都没有档案记载。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档案资源建设的思路,采取主动建档的方法和数字化手段,主动形成档案,填补这些历史空白。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成果。比如,2011 年,浙江省档案局组织实施“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方言语音建档”项目,建立了覆盖全省96 种方言的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库,使浙江方言文化得到有效系统的记录传承。[8]又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课题组在浙江台州高迁古村开展数字资源建设,使古村记忆得以延续。[9]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党护旗、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0]档案部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发挥好档案工作的政治功能,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能力水平。这也是“为党管档、为国存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的应有之义。
一要在宣传阐述党的创新理论上发挥独特作用。档案客观记录了党的奋斗历程和理论创造过程,且内容具体生动、通俗易懂,是宣传阐述党的创新理论的绝佳载体。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通过举办专题档案展览、编纂专题文献、拍摄专题片等形式,助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系列党内教育活动,面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供了生动教材和有效途径。
二要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上积极发声。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舆论场,不乏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歪曲历史、虚构事实,虽“口说无凭”,却也能“三人成虎”。“白纸黑字”的档案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稀缺性,是实证历史、明辨是非的重要依据,是意识形态斗争中反击谬误、激浊扬清的“撒手锏”,相关档案一经公布,谣言自然不攻而破。新时代,档案部门应主动作为,把握时机,适时公布有关档案,助力意识形态斗争。比如,2015 年,一篇网文称“女烈士刘胡兰并非被国民党所害,而是死于乡亲们的铡刀下,引发轩然大波。后山西省档案馆公布了一份题为《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匪全宝的供词》的档案,记述了阎锡山部队残害刘胡兰的经过,有力地回击了这次网上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现象。”[11]
三要在传播社会正能量上主动作为。档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是全社会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容易赢得受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在激发和传播社会正能量上具有独特作用。各级档案部门应当通过建档、存档、用档中的工作导向发挥对社会公众的正面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档案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比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后,江苏省档案馆“率先在全国开展‘为英雄建档、让英雄留名’活动,被中央网信办、中央电视台评为2021年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网络精品奖。”[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结合,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核,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3]对档案部门而言,发挥好馆藏资源优势,做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篇文章,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职责所在。
一要管好用好红色档案资源。红色档案是档案部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2021年6月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举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14]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开展系统研究,打造精品展陈,强化教育功能,利用红色档案宣传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强化对公众的教育引导,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要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档案具有重要的教化育人功能,推动档案利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档案部门助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比如,将“档案里的故事”融入教育教学、教材出版、课程设计、校风学风建设等环节,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脱空洞说教的尴尬境地,使之更生动、更具说服力。这种档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式,适用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学段,可以贯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近年来,学校与档案馆合作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一种新动向。[15]
三要发挥好档案馆主阵地作用。档案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档案法》的规定,档案馆应当“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各级各类档案馆特别是国家综合档案馆要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彰显积极作为。比如,中央档案馆举办的“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长三角三省一市档案馆联合举办“书信家国、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等,都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体现出鲜明的人民立场,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7]。档案部门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进一步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可读、可看、可听、可体验的优质档案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方面,要积极融入文化建设大局,发挥好档案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档案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档案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为文化创造活动提供灵感和素材,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推动档案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逐渐成为共识。2014 年在西班牙赫罗纳举行的国际档案理事会第二届年会的主题是档案与文化产业,其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数据内容的生成和传输的新模式、公共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公众的兴趣和文化消费模式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18]在实践中,各级档案部门充分发挥档案作为独特文化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当地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淮安市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围绕实现“漕运文化展示区、河工文化集成区、生态文旅体验区、运河保护示范区”[19]的目标定位,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具有档案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产品能满足人民群众学习、观赏、娱乐、休闲和收藏等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档案服务不仅仅是查档服务,要推动由单纯查档服务向多元化的档案文化服务转变,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文化力量。”[20]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其应该担负的使命。除传统的展览、编研产品外,档案馆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上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相比起步晩、差距较大,需要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开拓创新,迎头赶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21]。当今世界风云激荡,迫切需要我们以开放的文明胸襟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档案既是一国文明发展史的真实记录,也是世界文明交往史的真实记录,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性和证据性角色。[22]档案部门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应当努力加强档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运用档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明,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档案力量。
一方面,要发挥好档案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档案作为国家和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国家间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交流活动的原始记录,具有国际公认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传递的文化信息,能服务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因此,我们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利用档案来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使之更有说服力,更能令人信服。比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 年10 月访问英国、2023 年11 月访问美国期间分别提到的二战时中国军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和杜利特尔轰炸机队飞行员的事迹,其信息就源自浙江省档案馆提供的《档案信息参阅》,相关档案专题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档案领域的人文交流。在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文明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同时,推动以档案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走出去,助力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新征程上,我们开展档案人文交流大有可为。比如,开展档案领域的双边、多边交流,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档案领域合作,深化与国际档案理事会及其地区分会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参与国际档案政策标准制定,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促进世界记忆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遗产项目协同发展,实施档案文献遗产影响力提升工程等。
档案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应当切实提升文化主体性意识,在增强档案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上下功夫,重点做好赓续历史文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文章,努力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