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陈宇
(国能常州发电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00)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国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国企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这一改革旨在推动国企的管理、薪酬及用人制度更加市场化、现代化。但在改革过程中,国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面临一系列困境,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稳定以及员工福祉息息相关。对此,本文深入探讨了三项制度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还关系广大员工的生计和福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国企中尤为关键。首先,人力资源是企业宝贵的资源之一,员工的能力、技能和态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良好,意味着企业拥有一支高效、技能熟练且积极向上的团队,能够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其次,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能帮助企业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如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对绩效的科学评估以及合理的薪酬制度,使每一位员工在其最适合的位置上发挥出最大价值。最后,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能帮助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企业在变革中寻找到合适的人才,以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除了要完成社会职责外,还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在所有的竞争力要素中,人力资源无疑是最核心的一环。一方面,员工是企业的直接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影响着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可以确保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始终处于行业前列,从而在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声誉[1]。另一方面,员工不仅是企业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一方,能提供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和反馈,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捕捉机会。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精准地定位市场需求和变化,制定出合适的市场策略。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打造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还可以确保员工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与企业的长远目标相一致。一是通过有效沟通、培训和引导,可以使员工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和战略方向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二是可以为员工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让他们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和未来,激励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三是各级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利,避免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
首先,一些国有企业传统的选拔和晋升机制往往受行政级别和关系网络的影响,导致选拔与晋升的标准和过程缺乏明确性和公正性。许多有能力的员工因此被忽视,或被排除在选拔和晋升的范围之外,导致人才流失和员工士气低落[2]。其次,缺乏公开、透明的评价和选拔制度,容易引起内部猜忌和相互不信任,也增加了员工的不满情绪,降低其安全感。最后,当选拔和晋升机制不透明,为滋生腐败和不正当竞争提供了土壤,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绩效与薪酬是激励员工积极性和效率的关键因素。但一些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绩效与薪酬机制仍然有不完善之处。一是绩效评价的标准和过程往往缺乏明确性和客观性,绩效评价更多依赖于上级的主观判断,而非员工的实际业绩。二是薪酬结构和调整机制不完善,员工薪酬与其真实贡献不匹配,容易引发员工的不满和流失,降低了企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三是由于薪酬机制的不透明和不公正,产生内部矛盾和摩擦,影响企业的和谐稳定。
员工市场化退出是指员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选择离职或被企业裁员的过程。一些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实施员工市场化退出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由于国有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裁员或员工离职时,需要考虑到社会稳定和员工福利问题,使市场化退出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其次,员工的职业观念和心态也影响着市场化退出,许多员工期望在国有企业获得稳定的工作和待遇,对市场化退出持有抵触和不信任的态度。最后,缺乏明确公正的市场化退出制度,使员工对退出的过程和结果产生疑虑和担忧,增加了实施难度。
在国企改革背景下,企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灵活应变能力和市场导向思维的人才,但现有的培训计划难以实现。培训与发展机制仍停留在传统框架内,与改革的要求不匹配,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传统的培训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了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导致员工难以满足市场化、专业化的工作要求[3]。
在三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要实现高效的管理和运营,然而,传统的企业文化与这一目标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都存在“稳定至上”“稳妥为主”的观念,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变革和竞争压力时,往往过于保守,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往往与其文化紧密相连,市场化改革需要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权责划分等一系列变革,容易引起文化层面的矛盾和冲突。
在三项制度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需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选拔与晋升体系,更好地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一是要构建明确的职位描述和任职资格要求。每个管理职位应有清晰的岗位职责、能力要求和绩效指标[4]。二是要推进公开、公平的选拔程序。企业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公开招聘,如内部公告、企业官网、招聘平台等,确保广大员工进行了解和申请,选拔过程应确保公平,评价标准应进一步明确,避免受人事关系或其他非专业因素干扰。三是要建立反馈机制,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性。例如,落选的候选人应有权要求得到反馈,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改进。
绩效与薪酬是工作积极性的直接驱动力。为更好地激励员工,国有企业应完善与三项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绩效与薪酬机制。首先,要明确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应基于员工的工作职责、目标达成情况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各项指标应具体、可测量、与岗位相关,员工可以明确知道自己的表现以及改进方向。其次,要确保薪酬与绩效挂钩。员工的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应与其绩效直接相关,激励员工追求更高业绩,同时为企业节省成本。最后,要定期审查和调整薪酬结构。企业应根据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定期评估其薪酬结构是否与市场相匹配,确保对外部和内部人才都具有吸引力。
在三项制度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不仅需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还需设立合理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以确保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灵活。首先,退出的理由和程序必须明确与透明。无论是由于组织结构调整、岗位取消,还是员工个人绩效不佳,企业应明确告知员工,避免造成误解和猜测。其次,企业应为离职员工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服务,如职业咨询、培训、推荐信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充分显示人性化关怀,缓解员工的焦虑情绪,帮助他们更快找到新的工作机会[5]。再次,企业应当考虑设置一定的经济补偿机制,特别是对于因结构调整而被迫离职的员工。这种经济支持不仅是对员工多年辛勤工作的回报,更是对员工未来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最后,为确保这一策略有效实施,企业应定期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退出机制的看法和建议,确保制度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为确保培训与发展体系与制度改革同步,首先要确保培训内容与企业转型目标一致,这意味着培训课程不仅要覆盖现有的业务领域,还要包括未来的新业务和新市场。例如,随着数字化进程趋势,员工应掌握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运营等相关技能,在市场变革中始终紧跟时代脚步,保持竞争力。
首先,要明确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能一味地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市场化思维,国企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价值观,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价值观需要与创新、客户导向等理念结合。其次,与外部环境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企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需要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建立关系。通过这些外部交往,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进而调整自己的文化和战略,例如,国企可以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学习其灵活的管理方式和创新思维。最后,企业应定期评估文化的现状,发现不足之处,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时俱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优势。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国企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在市场化改革浪潮中站稳脚跟,国企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进行深度优化与创新,将市场化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及其管理细节,以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