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澳門人口老齡化情況持續,根據資料顯示,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8萬2千多人,佔總人口12%。隨著未來人口老化加劇,需要政府、社會、個人三方面共同都做好應對。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表示,近日獨居長者於寓所倒斃的悲劇相繼發生,更甚者有長者選擇輕生離開人世,事件除了讓社會感到痛惜,也令長者生理、心理及社會需求再度備受關注。
雖然特區政府一直積極關注長者的生活狀況,透過與民間社服機構合作,為長者提供家居照顧、上落出行、愛心護送和復康巴士服務,推動“長者公寓先導計劃”改善居住環境,同時為獨居長者設立“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服務使用者資料庫”,透過與民間機構合作提供“平安通”、“長者關懷服務網絡”和“獨居長者連網支援計劃”等多元化的服務與支援,以優化獨居長者支援服務。然而,根據“澳門人口預測2016-2036”,本澳老年人口比例將會從2021年15.4%,到2036年上升至24.7%,面對著本澳老齡化情況加劇,預計將為長者服務帶來沉重壓力,服務需求將顯著上升。目前,本澳所提供的養老服務亦難以滿足需求,例如長者院舍輪候人數眾多,社區長者服務覆蓋面不足,無障礙社區設計未完善,“銀髮產業”發展滯後等問題。
對於仍有隱蔽獨居長者未被納入支援網絡,當局曾指出獨居長者和兩老家庭往往具有隱蔽性,社會服務機構在發掘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為此,政府應加大力度與社團探討合作模式,跨部門制定健康養老一站式服務方案,加強依據長者的自身需求,提供生活照顧、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服務,以及積極推動“臨終關懷服務”,才能有效促成多樣化的養老生態體系,從多方面保障長者身心健康,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共融社會。
另一方面,本澳對於長者心理健康、臨終關懷等方面的工作仍未有提供充分的保障和適切的支持,尤其在長者心理健康方面,本澳近年來出現不少輕生個案,情況令人憂慮。從政府資料當中看到,今年首三季共錄得65宗自殺死亡個案,比去年大幅增加,根據分析,不少長者都是因病厭世、情緒不穩、人際失和等導致出現自殺念頭。在社區服務過程中,施家倫表示,發現疫情三年給長者帶來嚴重衝擊,不僅家庭收入減少,生活開支激增,亦在疫情持續反覆的情況下造成一定心理壓力,部分長者甚至對生活持悲觀態度。疫情期間,很多長者都一直留在家中,長期缺乏與人溝通,導致精神壓力大,再加上,慢性病的影響之下,許多老年人都出現自殺的想法。
施家倫表示,長者出現類似的情況更需要主動了解、發現及關懷,要加強對他們的人文關懷,避免產生孤獨感。一方面要做好政府和社團的互相配合,形成覆蓋面更廣的服務網絡,加大對社區長者探訪,主動發現隱性問題長者。同時,政府和社團都可以多推出不同的活動,吸引長者主動參與,提升他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形成對生活的積極。另外,要積極推動社會凝聚尊老氛圍、提升家庭關愛,特別要加大推崇孝道教育,做好家庭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個人要以身作則,做“孝悌仁義”、“尊師重道”的榜樣,帶頭建立“長幼有序”、“溫馨有愛”的家庭。此外,臨終關懷服務作為長者服務需求的重要一環,鄰近地區都積極推動相關工作,而本澳在這方面仍屬於起步階段,目前,全澳只有60多張床位,相關法律配套仍未完善,值得社會關注。
施家倫認為認為,要建立理性面對死亡的態度,尤其長者長期受到傳統死亡觀的影響,在面對生命最後一段時間,難免感到無助不安,這個時候,長者親人的陪伴往往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和信心來源,不但可以減輕長者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更加可以增加他們的安全感,提高他們與病魔抗爭的自信心,讓更多長者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安,感受生命的尊嚴與社會的溫暖。他建議政府要加強推廣和教育,可與社團合作,透過講座、活動等,從社區層面建立對臨終關懷服務的認識,從而引導市民珍惜生命、積極生活。並從政策、法律配套方面進行研究,推動立法,制定規劃。
疫情持續影響本澳經濟,政府更需明確定立長效的社保制度,確保在財政盈餘不足的情況下,民生福利不受影響。施家倫建議短期內可針對長者增派多一期敬老金,減輕長者生活壓力,或推出其他經濟援助,包括研究設立“關愛基金”,用於央積金未能注資時撥款支援之用,作為長者及弱勢群體的兜底保障;中期應制定養老金與最低維生指數的掛鉤機制,保障長者最基本的生活;長遠而言,在公共財政狀況條件許可下,把養老金金額調高於最低維生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