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历史 辩证分析

2023-02-09 08:41:58李徜徉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晋侯史传秦师

李徜徉

入乎其内

史传文,就是先秦文学中所讲的史家之文。“史传”,即给“史”作“传”。孔子修订的《春秋》是史,左丘明的著作《左传》是传。《左传》就是对《春秋》的进一步解释,这个过程使用了文学手段。《春秋》中写“晋人、秦人围郑”,《左传》依照史实将其写具体,于是便有了《烛之武退秦师》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史传文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我们读史传文,应理性评价它所体现的思想、观念。

史传文中的思想、观念是博大的、丰富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辩证地分析,既要看到它对后世的影响,也要看到它的时代局限性。

一、了解根源,感受古代思想、观念。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这样的社会功用,正是史传文的创作意图。对史传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我们需要了解背景,疏浚源头。

人们往往追逐利益,而对逐利起约束作用的,除了法治便是道德,道德正是人们思想和观念的集中体现。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社会动荡,更需要礼义来维护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的关系。当时虽说礼崩乐坏(摧毁封建礼教规章制度的主要是争霸的统治者),但礼义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重视,孔子还提出“恢复周礼”的主张。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攻打郑国,晋侯给出的理由很充足,一是他早年流亡到郑国时受到非礼的待遇,二是郑国既依附于晋国又依附于楚国,概括来说,就是郑国“失礼”“无义”。晋侯正是以人们对礼义的重视为幌子来达到兴兵争霸的目的。烛之武见秦伯时,也说到“尝为晋君赐”,说的就是晋惠公欺骗秦伯、忘恩负义的事情。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可见烛之武的深明大义。晋侯撤退时也说“以乱易整,不武”,“武”就是指使用武力时应当遵守的道义准则。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除了体现礼义思想外,还有“仁、智、信”的思想,如“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说的是“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说的是“仁”和“智”,这与儒家思想是一致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而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可见,春秋时期的社会局势,是儒家诞生的背景;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的开始。

二、体察情感,知晓作者褒贬倾向。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比如“杀、弑、诛、戮、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褒贬评价也不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

左丘明和孔子同一时代,又为孔子的《春秋》作传,熟悉春秋笔法,了解孔子思想。他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写“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为“无礼于晋”“贰于楚”,因陈年旧事,晋侯有意借之大做文章,联合强大的秦军围郑,一个“围”字,隐含着言外的贬义:实在霸道。晋侯挑起战事的真正原因是想扩张领土、称霸中原,是利益在作祟。他一方面高举礼义的旗帜,一方面又在对礼义进行践踏。

三、结合时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史传文中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在古代,“忠君”思想就是“忠于君主等于忠于国家”。烛之武智退秦师,是为郑伯,也是为郑国。“忠诚”这一思想、观念,从古延续至今,而现在的“忠诚”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道德准则。《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先秦时期,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士人社会地位不高,但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烛之武虽早年不得重用,有牢骚和怨恨,但国家有难,他也挺身而出,这正是“士人精神”的体现。古代的“士人精神”,今天已发展为“民众精神”。古代等级森严、阶级对立,民众生活贫困,受到阶级压迫,是难以有所担当的。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民众地位提升,在抗洪抢险、抗击新冠疫情等大灾大难面前,民众体现出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精神。

我们阅读史传文,感受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进行辩证审视和分析,旨在知古鉴今,把握未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在传承中发扬,使其在新时代体现特有的价值。我们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提高审美鉴赏水平,提高洞察生活的能力;我们传承优秀文化,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增强文化自信。

出乎其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革对灵王

楚子①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雨雪②,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

右尹子革③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④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⑤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饱之心。”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选自《左传·昭公十二年》)

〔注〕①楚子:楚灵王,公元前541年~公元前529年在位。②雨雪:下雪。③子革:从郑国来楚国“政治避难”的公子,原名郑丹,子革是他的字。④鼎:宝鼎,夏、商、周三代视之为传国之宝。⑤厉:磨刀石。

1.孔子说楚灵王没有做到“克己复礼”,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革背诵《祈招》的用意是什么?这首诗蕴含了儒家的什么政治主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革本是郑国人,但他在楚国竭尽所能,向灵王进谏,由此可见春秋时代的人才流动现象。请同学们结合本文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革的进谏方式有何特别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晋侯史传秦师
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出土格公鼎与晋、倗、霸佚史
文物季刊(2023年4期)2024-01-11 10:05:03
晋侯墓地出土有铭青铜器撷英
收藏家(2022年7期)2022-08-04 00:00:26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玉石俱焚前夜被打捞:有个小白律师温暖了凉薄
国家博物馆新征集晋侯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文物季刊(2018年3期)2018-05-29 08:24:37
从读者角度看史传文学中虚构存在的合理性
青春岁月(2016年4期)2016-08-04 05:33:50
《文心雕龙?史传》矛盾的纪实观及原因
《红楼梦》叙事艺术中的春秋笔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2015年6期)2015-03-01 03:51:40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