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群圣,袁骏毅,金永春,岑星星
上海市胸科医院 a.信息中心;b.后勤保障部,上海 200030
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依赖于医院职工以及各部门非在职人员的共同协作,职能部门、工勤人员、外包人员等作为紧密联系临床一线科室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医院的日常运行中起到关键作用[1]。随着医院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各科室对于外包、驻场人员等的需求量也不断上涨。但是,医院目前对于非在职人员的管理通常由各职能部门单独进行相关操作,如进修生、研究生归属科教部管理,信息外包归属信息中心管理等。在管理过程中,由于统一集中管理平台的缺失,可能会出现分配临时工号重复、统计困难、管理难度高等问题。因此,对于各类人员的闭环统一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因为各部门人员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各系统间互联互通机制的缺失,使得人员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较严重。这就迫切需要医院管理者推动职能管理部门对于非在职人员管理与服务理念的转变和升级,努力使用新兴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2]。
近年来,受益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医疗机构对信息化投入逐年增长等因素,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信息系统的建设趋于一体化、移动化以及智慧化[3]。在医院人员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孙秀秀[4]完成了互联网+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分析,旨在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院内人员信息集中管理、数据高效利用以及信息数据安全保障,但并未覆盖到院内职工以外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系统架构方面,刘景娜等[5]完成了基于SSH框架的医院人事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但系统架构未考虑到移动端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拟针对上述现存的问题使用Vue和WebAPI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非在职人员管理平台,从移动端、PC端等多种形态终端实现人员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以期为医院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非在职人员管理平台不仅涵盖后勤外包人员还涉及其他科室人员,人员来源复杂,牵扯部门众多,本研究在经过与后勤保障部、科教部、护理部及临床研究中心等各职能部门多次的会议讨论后,确定平台建设具体需求。
非在职人员管理平台的建设分为2大部分:非在职人员移动端申请和非在职人员后台管理系统。其中,移动端申请部分,需要申请者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通过非在职人员入口进行个人信息填写,查看申请结果及完成个人识别码展示。后台管理部分,各个职能部门可对所属的非在职人员信息进行修改、审核等操作,根据所属部门人员类型确定是否开启科室初审、是否一键审核等功能。当开启科室初审后,该类型非在职人员需要进行3次审核,包括科室初审、职能初审及职能终审;不开启科室初审时,科室初审默认审核通过。开启一键审核功能时,职能初审及职能终审人员一致时,进行职能初审时将同时进行职能终审。职能部门审核权限列表如表1所示。
表1 职能部门审核权限列表
数据层面,作为基础数据建设的一部分,平台提供统一公共接口服务,与第三方系统进行数据共享。通过对人员类型的分析,非在职人员平台初始数据来源于各个职能部门目前已经维护的人员信息,通过Excel进行批量导入。数据来源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来源方式
为适应技术和业务发展需求,前后端分离技术已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6]。本研究系统采用了基于Vue+WebAPI+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的前后端分离技术,Vue负责前端展示,WebAPI负责后端的搭建与业务逻辑,ESB负责WebAPI的封装、接口的实时监控。开发工具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15.0、.Net framework 4.5,数据库存储采用的是Microsoft SQL Server 2016。基于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考虑,Vue前端系统部署在医院前置机,WebAPI部署及数据存储均在医院的内部网络。
当非在职人员通过掌上医院微信公众号填写人员基本信息并提交后,借助互联网代理服务器向医院外网请求http服务,医院外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IIS)接收到http请求后,利用从医院内网映射到医院外网的ESB服务,确保医院内外网之间通过网闸物理隔离,将审核消息推送到职能部门审核人员手机上。审核人员通过手机端或PC端完成申请人员信息的审核。审核成功后,申请者可以在手机端以HTML5的页面查看审批过程及个人识别码。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架构图
系统应用前后端分离模式,在前后端分离的框架选型中,系统前端技术采用Vue框架,后端采用WebAPI,前端与后端的耦合度较低。Vue是一个小型、高性能、组件化的JavaScriptMVVM库,是一套创建用户界面的渐进式框架,其通过数据分析驱动及组件化的思维创立,本研究采纳自底向上增量开发的设计。Vue是借助API实现的数据绑定来开发,和Model后台展开数据分析交互,具有承前启后的指导作用。后端采用WebAPI接口,返回前端所需的数据,不再渲染HTML页面及控制前端,仅进行逻辑处理对外提供数据。在前后端分离的应用模式中,可以加快整体的响应速度,快速定位问题,同时水平扩展前后端服务器,减少后端服务器的并发/负载压力[7]。前后端分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前后端分离的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前后端分离架构可实现:① 分布式部署,提升系统的业务处理能力,减少后端资源压力;② 复用组件,提升系统的可用性、扩展能力和可维护性;③ 生态完备,方便开发团队的分工合作,提高开发效率[8]。
业务申请流程如图3所示,非在职人员通过手机微信关注医院公众号,点击“非在职人员登记”入口,校验当前非在职人员是否已经填写申请表单。若未填写,则填写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学历、所属部门、公司名称等个人基本信息,并上传个人照片。部分科室对个人基本信息有特殊要求的,则需另外填写补充信息,如归属科教部管理的研究生,则另外填写职称、班号、进修/实习科室、导师/带教老师等补充信息。人员信息填写完成后,可以在查看审核结果模块中查看审核进度。审核通过后,在个人信息识别码中查看个人唯一识别码。若基本信息已填写,则直接查看审核结果及个人信息识别码。前端界面基于Vue框架实现,引入ElementUI控件,界面简洁,有效提升用户操作体验;后端基于ESB封装的WebAPI进行数据交互[9]。
图3 业务申请流程
非在职人员提交申请后,审核人员移动端会收到非在职人员的申请信息,并通过移动端或PC端进行人员信息的审核。若人员申请信息存在问题,则填写审核不通过原因,审核结果通过则以短信和医院公众号消息推送的方式告知申请人员。审核人员审核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审核人员审批流程图
为便于规范管理各类人员,非在职人员的分类及工号编码规则将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制定,再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在规定的编码号段范围内直接编码。同时为确保信息系统中医院人员相关信息的安全性和唯一性,工号编码将由系统自动生成。系统将自动给予新进员工工号并往后顺延,不再重复使用已用过的工号。因各部门编码号段固定,为避免工号浪费,系统将会自动释放被无效占用的工号,并将它们重新给予新进人员。非在职人员编码规则如表3所示。
表3 非在职人员编码规则
非在职人员管理平台作为医院人员资源库,为信息交换及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采用主数据管理系统中标准化的字典,进行统一化、规范化的处理[10],如平台中涉及民族、性别、政治面貌等,性别代码参照GB/T2261.1-2003《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人的性别代码》[11],未知的性别代码为0、男性为1、女性为2、未说明的性别为9。同时,为第三方的应用提供标准化的接口服务,如院内餐卡系统、门禁卡系统等。
申请者通过移动终端填写个人基本信息、部门信息及补充信息等,表单采用结构化模板,院内工号由系统根据规则自动生成,保证数据完整性及可用性。申请者提交之后,可以查看审核进度。若审核未通过,需重新提交申请(工号需重新分配,之前占用的工号将会被释放);若审核通过则申请人可至个人识别码页面查询个人识别码信息,个人识别码为院内人员身份标识的唯一码,第三方应用可以通过个人识别码进行相应的数据交互。非在职人员登记入口及个人识别码的相应系统界面如图5所示。
图5 非在职人员登记入口(a)及个人识别码(b)
为方便部门对于非在职人员的管理,系统采用二级部门、三级审核模式。审核模式根据部门实际情况灵活审核,分为科室初审、职能初审和职能终审。如某部门不需要科室初审则可为其部门设置为默认科室初审通过状态。审核不通过时,则需填写不通过原因,便于非在职人员查看原因,及时进行修改。非在职人员离职后,再次来院,若人员类型变动,则需管理员注销离职信息,申请者再次提交;若人员类型不改变,则可直接提交信息,通过审核后数据生效,非在职人员部门审核界面如图6所示。
图6 非在职人员部门审核
为实现医院人员信息统一对外提供服务,将非在职人员信息与院内职工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建立人员资源库,进行人员网格化管理。对于第三方应用,统一提供标准的ESB接口服务,保证在不同系统或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交换信息时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消除医疗信息在不同场合的差异[12]。
本研究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的非在职人员为对照组,采用人工方式录入人员信息,通过手工记录申请(n=1287);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的非在职人员为观察组,通过非在职人员移动端进行信息录入,通过移动端申请(n=1184)。2组人员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占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数据完整性。将对照组和观察组关键信息、非关键信息是否完整填写进行对比,分析所建系统对于医院管理水平的影响。其中的关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性别、人员类型、手机号码等;非关键信息包括学历水平、居住地址、来院科室、在院状态等。
(2)申请及审批用时。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人员申请用时、职能部门人工审批及移动端或者PC端审批用时的对比,分析所建系统对于工作效率的影响。
(3)餐卡办理用时。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人员餐卡申请用时比较,进一步分析所建系统对于工作效率的影响。
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实验的显著性水平设为0.01,以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0.2<Cohen’s d≤0.5为小效应、0.5<Cohen’s d≤0.8为中等效应、Cohen’s d>0.8为大效应。实验的显著性水平设为0.01,以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建设非在职人员管理平台之前,各个职能部门通过手工或者Excel进行录入和记录非在职人员,往往存在记录错误、记录不完整的问题,数据无法达到标准化,数据统计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并且易形成信息孤岛,数据无法共享[13]。平台建设之后,非在职人员申请模板标准统一、数据结构一致,数据完整性得到明显提高。审核人员实时掌握非在职人员在院情况,动态制定非在职人员管理措施,实现了非在职人员的闭环管理,改进了管理水平。非在职人员手工录入与系统录入的数据完整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2种录入方式中关键信息与非关键信息填写是否完整存在显著差异(P<0.001)。
表4 非在职人员录入数据完整性对比
通过非在职人员管理平台,职能部门可以实时获知非在职人员基本信息,并有效管理人员在院情况,同时非在职人员平台与院内餐卡系统的对接,实现了数据共享[14],优化了办理餐卡流程,有效节省双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非在职人员手工录入与系统录入的申请用时与职能部门审批用时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2种录入方式的申请用时与审批用时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Cohen’sd=14.032、14.558,均P<0.001)。
表5 非在职人员申请用时及职能部门审批用时对比
手工统计的餐卡办理用时为(11.000±1.413)min,系统填写的餐卡办理用时为(2.000±0.815)min,2种方式的用时差异存在显著差异(Cohen’sd=7.785,U=152075,P<0.001)。
人力资源是医疗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15]。本研究通过Vue+WebAPI等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非在职人员从申请、审批到数据应用的全流程信息化闭环管理,优化了非在职人员管理的整体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间,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并为后续的第三方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服务及数据基础。在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医疗机构更多侧重于院内职工的信息化研究,靖超等[16]、刘亚娟等[17]通过传统的信息化技术对院内人力资源进行建设,利用了信息化的手段从传统的人员管理转变到PC端信息化管理,一定程度提高了信息化水平,但是在移动端等多形态中未进行研究。张帆等[18]在医院员工360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通过互联网+建立基于人员基本信息的医疗、科教、医德医风等一体化的职工自我360管理,提供院内人员管理新思路,但在进修生、研究生等人员覆盖面上并未涉及。通过与以往的研究进行比较,非在职人员系统采用了目前主流的互联网+技术,为后续功能扩展预留了接口;同时在人员覆盖面上,系统不仅包含各个职能部门的非在职人员,并且通过与人力资源系统的数据对接,形成了完整的医院人力资源池,为后续的数据共享提供了数据基础[19]。但是,在非在职人员管理平台建设中,也存在不足,如人员覆盖面上尚未与退休人员数据对接[20],且关于医疗场景相关应用、相关技术的论述较少。
后续研究中,以非在职人员为基础,继续增加覆盖人员范围,为医院不同类别人员网格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形成覆盖医院各类人员的人力资源池[21]。在未来的应用场景中,不断拓展应用范围,如与门禁卡、进出楼宇闸机、人脸识别等进行数据共享,进一步为医院人员网格化的管理相关研究及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