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珊
(杭州市富阳区江南中学 浙江 杭州 31142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倡导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上仍注重知识灌输与考点讲解,缺乏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5E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由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阶段组成(见图1),因五个学习阶段都以字母“E”开头,故称“5E”教学法。
图1 “5E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
“5E”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科学课程改善研究(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简称SCIS)研发出的“学习环”,1989年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项目对“学习环”进行修改和完善,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如今紧密相连的五个阶段。[2]“5E”教学模式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对学生获取新知及培养学生交流、探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见图2)。
图2 “5E”教学模式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在“5E”教学模式下,教师引领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宏微结合和变化守恒的视角,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思维方式,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化学学科观念与学科思维。
2020年秋,浙江普通高中化学教材正式由“苏教版”变更为“人教版”,“二氧化硫性质”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根据人教版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本节课可做如下理解:
树:苏教版教材以我国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为线索学习SO2的性质,人教版教材调整了体系结构,增加了“资料卡片”介绍了SO2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认识化学品,树立积极正面的化学价值观。
建:目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储备,但在陌生情境下解决实际的能力欠佳,教师应引导学生建构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等核心观念,习得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和思想方法。
迁:以二氧化硫为载体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其目的是建构二氧化硫的知识体系,并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在“5E”教学模式下迁移新的问题情境能有效评价学生该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提升学生的预测力和解释力。
动:葡萄酒中添加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探究,如何避免饮酒过程中二氧化硫中毒等环节设置,其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化学的行为,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好化学。
【材料铺垫】中美考古学家在河南贾湖遗址对距今9000年的陶器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了野生葡萄籽和葡萄酒残留物,将世界葡萄酒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年。
【交流讨论】酿造葡萄酒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1.葡萄酒易污染杂菌而失去原有的风味;
2.葡萄酒稍不留神就被空气氧化变成“葡萄醋”;
3.葡萄中的有机酸盐难溶于水(有机酸较易溶于水)。
(师生互动)请从物质类别和价态视角分析,应向葡萄酒中添加具有怎样性质的物质解决上述问题?
小组讨论1:具有还原性、可杀菌;
小组讨论2:易溶于水
小组讨论3:水溶液有酸性,且比有机酸的酸性强;
[网络检索]二氧化硫应用在葡萄酒中的历史及作用(见图3)。
图3 二氧化硫应用在葡萄酒中的历史和现代工艺图
【设疑激趣】二氧化硫是否真的如此神奇?二氧化硫有毒能否加入到葡萄酒中?
设计意图:引入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课堂以葡萄酒最早发源地引入可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二氧化硫这种有毒气体可解决酿造葡萄酒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实验探究】①SO2的溶解性;②SO2水溶液的酸碱性;见图4。
图4 二氧化硫水溶性及其水溶液酸碱性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1)向集满SO2的矿泉水瓶注入适量蒸馏水,振荡。
(学生实验2)取适量SO2水溶液于试管中(带橡胶塞),用玻璃棒蘸取溶液于pH试纸上,与比色卡对照读数(见图5)。
图5 二氧化硫溶解性实验和二氧化硫水溶液酸碱性实验
【解释结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是一种能与水发生可逆反应生成酸的气体。
【实验探究】③SO2的还原性
【实验探究】请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实验证明SO2具有还原性,见图6。
图6 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如何判断H2O2与SO2溶液混合之后是否发生反应?
小组讨论1:可能产物为H2SO4,可用稀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O2-3;
小组讨论2:可能产物为强酸H2SO4,可用pH试纸或pH传感器检验H+;
小组讨论3:可能产物为强酸H2SO4,可运用导电率传感器检验离子浓度;
【数字化实验】(演示实验)取适量SO2水溶液于三颈烧瓶中,用酸式滴定管逐滴滴加H2O2溶液,pH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分别测定溶液pH和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见图7)。
图7 向SO2溶液逐滴滴加H2O2溶液过程中溶液pH和导电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思考)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SO2具有什么性质,设计实验验证
【改进实验】(学生实验3)用针管吸取分别吸取适量SO2水溶液,通过三通阀注入到盛有Na2S溶液的针管中,观察(见图8)
图8 盛有SO2溶液和Na2S溶液的针管在三通阀打开前(a)和混合后(b)图
【文献查找】二氧化硫与水作用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能进入菌体细胞壁夺取细胞中的氧,菌体细胞因脱氧致死。各种微生物抵抗二氧化硫的能力不同:细菌最敏感,其次是尖端酵母,而葡萄酒酵母抗二氧化硫的能力最强(25 mg/L)。因此,可通过二氧化硫的加入量选择不同的发酵微生物。
【修正假设1】二氧化硫易溶于水,能与水发生可逆反应,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见图9)。
图9 运用类-价二维视角准确辨析二氧化硫性质
【材料铺垫】古希腊人除了发现硫黄燃烧产生的气体能保存葡萄酒,还发现该气体能漂白布料。公元前九世纪,古罗马诗人荷马在他的著作里讲述了该现象。
(学生实验4)向试管中加入品红溶液,再加入适量SO2水溶液,振荡,观察;将滴加紫色石蕊的棉花团置于试管口,加热试管观察。
结论:SO2的漂白原理: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理论支撑】品红结构有一个“发色团”,该“发色团”遇到H2SO3之后(结合H2SO3电离出的HSO-3)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无色物质破坏了品红中起发色作用的对醌式结构。无色物质不稳定,遇热又会分解,恢复到原来的颜色(见图10)。
图10 SO2漂白品红微观结构过程
【修正假设2】二氧化硫易溶于水,能与水发生可逆反应生成酸,且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还具有漂白特性。
设计意图:探究是“5E”教学法的核心,解释是“5E”教学法的关键。学生对二氧化硫溶解性、还原性等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讨论和评价,展示思维过程,建构SO2性质的认知模型。在存在污染的实验或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或借助传感器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养成学生严谨求实的学科态度。
【新问题情境】SO2有毒,那么在葡萄酒中添加SO2是否合理?
【网络检索】有毒是相对的,计量决定一种成分是否有毒。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葡萄酒中SO2的最高含量250 mg/L。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人依体重算,每天摄入SO2的最大量应控制在0.7 mg/kg。
【交流讨论】人们如何减少饮酒时SO2的摄入呢?
小组讨论1:适量饮酒;体重为50 kg的人每日饮酒最大量为140 mL。
小组讨论2:把酒倒进醒酒器里醒酒;
小组讨论3:喝前在杯子里摇一摇;
【文献检索】葡萄酒开瓶后醒酒或摇杯的时间里,葡萄酒中有30%-40%的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会与氧气结合而消失。
【修正计算】剔除葡萄酒中与氧气反应的SO2,计算体重为50 kg的人每日的最大饮酒体积为:
50 kg×0.7 mg/kg÷[(1-40%)×250 mg/L]=233 mL(安全范围)
【实验探究】取用注射器吸取适量SO2水溶液,再吸取BaCl2溶液,观察,抽入适当空气,振荡(见图11)。
图11 用SO2溶液模拟醒酒过程实验图
【符号表征】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迁移是新概念学习的延伸环节。围绕如何减少饮酒时SO2的摄入展开学生活动,比起传统设计更加开放,该环节设置强化了学生推理、预测、分析、解释和应用能力,学生参与度高,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交流讨论1】根据SO2性质预测SO2在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用途?
小组讨论1:漂白布匹纸张;
小组讨论2:SO2对食品进行“化妆”(见表1),为它们保鲜和杀菌等;
表1 几种常见食品二氧化硫国标限量
小组讨论3:用SO2制硫酸……
【交流讨论2】SO2在古代常被君主用来镇压奴隶反抗,在现代也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我们应如何看待SO2这种化学物质?
小组讨论1:我们应合理使用化学物质,与自然和谐共生。
小组讨论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我们应发扬优点,规避风险……
设计意图:“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要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SO2只有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体现它的毒性,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SO2在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同时也有很多负面影响,化学物质都有两面性,树立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等。
【课后微项目】SO2常添加到食品中起到增色保鲜的作用,请查阅资料了解SO2在食品中过量使用的危害,寻找检测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方法,绘制手抄报交流展示(见图12)。
图12 学生作品
“5E”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有重要的应用。“探究”和“解释”是“5E”教学法的核心和关键,在这两个环节中,应避免学生出现伪探究、伪问题解决的情况,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不断反思、调试课堂的节奏,以适应学生认知的发展。在“迁移”环节避免用既有习题来巩固所学新知,教师需要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新知模型的理解和运用。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我们会碰到多种模式,单一模式虽有其特有的独立性,但综合模式却集聚了各种模式的精华,更显风采。教师在运用“5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可灵活多变,容纳一切对教学有利、对学生学法有益的教学行为。在新教材、新课标的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道阻且长,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