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启示

2023-02-08 20:32:49闫长丽杜长庆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闫长丽 杜长庆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44)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1]。作为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肇始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经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传承、开拓创新,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彻底变革阻碍现代化发展的旧制度、旧思想、旧观念,进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扫清障碍。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奋斗,从而为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物质成果、积累了思想财富。因此,全面深入探讨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基者、先行探索者的毛泽东对这项伟大事业所做出的实践探索和突出贡献,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对于深化毛泽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对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一、开创基业——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三大改造继而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矢志追求实现共同富裕和全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

(一)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属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制度属性,使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2]354始终是毛泽东追求的目标。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始终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内进行。

一方面,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领导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基础上,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式现代化于开创之初就具备了鲜明的制度属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创造性地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苏联的苏维埃制区别开来,明确指出:“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4],因此,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的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有力政治保障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与优势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的基础上,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相继建立,共同构筑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框架,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同时,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筹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颁布实施,并在宪法的保障与原则指导下制定颁布了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众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此诞生。另一方面,一系列有力举措的实施保障了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建设方向的同频共振。1950年底开始的“镇反运动”,将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土匪基本扫除,与之同期的“三反”“五反”运动,荡涤旧社会遗留的残渣污浊,社会面貌焕然一新;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1953年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生政权的国家安全,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同时,为锻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了多次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严肃惩治贪腐,整治党内存在的腐化堕落行为。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保障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证明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二)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毛泽东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化,其所领导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最初较为单一的“工业化”逐步向“四个现代化”转变。195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5]268,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又进一步将国防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6]483的目标。至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战略任务的整体推进、相互促进、同步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

首先,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是毛泽东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为实现这一转型,毛泽东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规划,将“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7]这一广大人民的要求作为革命的任务;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1437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在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一五”计划成为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其中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援建的大中型工业项目,钢铁基地、化工基地、机械工业企业等迅速发展;中共八大再次明确强调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9]的重要目标,并通过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纲领。在这一纲领的指导下,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充分注重农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问题以及工业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逐步建成。

其次,农业现代化是其他一切现代化的基础。毛泽东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逐步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在毛泽东看来,农业是工业的重要支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基础性地位,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防的稳定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毛泽东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业,支援农业。”[5]200农业发展要以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为要,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上策,为此要加强农业战线,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再次,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力量始终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化国防体系,加速提升国防实力,将军队现代化作为衡量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标准,提出要着力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国防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10];他高度重视国防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与现代军事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11]103的战略任务,注重提高军队的综合素质,明确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在于巩固国防的战略要旨。与此同时,原子弹、氢弹、中远程导弹等国防现代化尖端武器的研发应用,极大促进了我国国防现代化进程。

最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事业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将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置于重要地位,设计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蓝图,他坚持“搞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我们还没有经验……还要作很大的努力”[5]101的实事求是态度,于1958年领导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要求全党注重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与此同时,又不忽视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他创造性地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2]351等指导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论断,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此外,毛泽东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将“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视为“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5]2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三)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旨归

中国式现代化自开创之日起就规定着自身明确的价值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大同世界是毛泽东的美好愿景与奋斗目标,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及全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始终贯穿于毛泽东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

一方面,毛泽东是共同富裕思想的首倡者和实践奠基人。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将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置于突出位置,把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视为头等大事,为此他针对性地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行了积极探索,明确指出必须“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2],“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13]。在坚定维护农民群体利益的前提下,做到农业哺育工业,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进而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各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裕。同时,毛泽东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人民群众信任党并坚定跟党走的理由,为此,毛泽东在保障救济、促进就业、卫生防疫等方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探索,领导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等维护劳动人民权益的法规条例,而且要求坚决防止各领域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5]157的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价值底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洞察人类历史发展潮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作出的战略选择。毛泽东为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和人类和平正义事业砥砺奋斗,将“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11]484视为“天下大事”,既对西方现代化有所批判,亦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独立自主开辟自身发展道路,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实生效,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明确主张在国际交往方面不能搞“大国主义”[5]157,坚定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式现代化自发端之日起就具有深刻的共同价值和世界意义。

二、固本强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贡献

(一)锻造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团结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毛泽东领导下,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得以充分体现,先进性、纯洁性得到淬炼,团结性不断增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向全国执政的转变,毛泽东高瞻远瞩地对全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8]1438-1439的根本要求,同时,提出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为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筑牢思想防线。建国后,面对具有一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一团结全党的方针,毛泽东明确要求对广大党员必须进行“教育工作、说服工作、团结工作,使他们在人民中间更好地起核心的作用。”[5]77着力加强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经过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历练及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考验,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为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可靠保障。

(二)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事业百废待兴,物质基础薄弱,党和政府在短时间内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使得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初步具备。1953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党的八大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1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规划,即在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经济居于世界前列。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将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三线建设”等为代表的众多大型建设项目成功推进,我国社会面貌发生极大变化,基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化“一穷二白”的局面,建立起改革开放后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和积累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及其工作经验,这一时期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融汇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5],“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对党的奋斗征程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指导意义。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斗争精神,将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和起步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勇于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斗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积蓄了坚实的民族向心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以及国内外反动势力斗争,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提振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斗志,稳住了社会主义政权发展的基本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增强;敢于直面“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国内经济基础薄弱及国外反动势力的封锁敌视状态下毅然研制出“两弹一星”等尖端国防重器,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始终贯穿其中,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团结带领人民经受住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四)奠定中国式现代化观念基石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实现了对既有现代化叙事方式的扬弃与超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观念主张与文明意蕴。毛泽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赖以顺利推进并产生广泛性世界影响的观念基石,这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有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以及生态观。

毛泽东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洞悉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与基于中国具体实际的历史特殊性相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唯物史观基础。在唯物史观的解释框架下,形成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16]等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世界观、价值观、文明观、生态观的自我主张。这些鲜明的自我主张,生动诠释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17],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在独特且具体的观念基础上以及明确且稳定的价值引领下,不断成熟发展并造福世界。

三、引航定向——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多次强调“党领导一切”,明确指出“领导我们革命事业的核心是我们的党”[5]87。这对于在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更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而行稳致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毛泽东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应对风险考验的主心骨,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保障,也是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风险考验与发展机遇并存,唯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同时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不断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方能抓住机遇,从容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汇聚起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二)坚持人民至上,凝聚中国式现代化最大共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充分证明,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方能创造历史伟业。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8],“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8]146。无论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等生动性实践,还是“民兵是胜利之本”“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等创造性论断,都是毛泽东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地位的充分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19]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力量来源于人民,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底气来源于人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解决制约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提高人民群众在现代化事业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最大共识。

(三)坚持独立自主,赓续中国式现代化优良传统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创并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一贯保持的优良传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源头上就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必须发扬独立自主的优良特质。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能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不能复刻西方模式;同样,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但绝不能照搬苏联模式。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才能赢得国际社会公认的大国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自立自强”,因此,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和国情出发,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独立自主开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新格局、新高度。要基于自身国情,立足本国发展实际,坚定不移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要把发展的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遏制任何企图迟滞或打断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势力与行径,继续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我国独立自主的底气与实力;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借鉴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四)坚持团结奋斗,保持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特质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显著精神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和发展离不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号召下“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专门出台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文件、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号召团结全国人民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正是发扬了团结奋斗的精神特质,中国人民才完成了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并昂首阔步走上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代化道路。

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21]。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22],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充分体现团结奋斗之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因此,新时代新征程,将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磅礴力量。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团结一切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积极力量,以历史担当共同实现历史伟业。

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毛泽东无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开拓者,正是基于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奠基与实践探索,方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如今的生动局面,亦将使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6]491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不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