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建设驱动下《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2023-02-08 18:00:01蔡国鹤叶继丹
养殖与饲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一流饲料

王 琨,宋 凯,蔡国鹤,叶继丹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 年5月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推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四新”建设;同年10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启动了一流专业建设计划;2019 年4 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同年10 月印发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就如何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集美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和水产学院随之提出了一系列的一流专业建设举措,着力将动物科学专业打造成为学科优势明显、方向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建立适应“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将是当前涉农高校课程教改研究的重点。

1 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的内涵及其关联

为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实施的“双万计划”,其核心是在为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协同发展发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学科、专业、课程这三大要素的建设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成效。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科研平台、学术团队、人才培养、学术环境等方面的软硬件建设。专业建设以本校学科发展定位为依据,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实验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建设。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方式与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的建设。

一方面,一流学科发展引领一流专业建设,而一流专业通过专业积淀和人才培养成效反过来促进一流学科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通过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另一方面,一流课程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核心课程建设。遵循“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和增加课程的挑战度”的“两性一度”标准,夯实一流课程建设基础,促进专业发展目标的达成,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三者既相互依存,又不断融合发展,推动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2 一流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路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载体,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中最细微和最根本的问题,它既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1]。课程建设又是人才培养的4 个“新基建”(即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材质量、技术水平)之一。因此,要着力打造更多遵循“两性一度”标准、适应“四新”要求、科教和产教融合的一流本科课程,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为此,要大力加强对课程建设新理念的认识,有序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机制,促进课程内容迭代更新和教学模式创新,形成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配合饲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做到润物细无声,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笃行创新教育,增加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3 《配合饲料学》的性质和定位

集美大学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本校目前提出从应用型本科教学向学术型本科教学转变的发展思路,因此,应该思考课程教学如何尽快解决这一转型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这也是“新农科”背景下本校动物科学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配合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一门关于配合饲料生产中有关饲料化学组成与特性、饲料原料营养特点与饲用价值、饲料产品设计与加工工艺、饲料标准与法规以及质量管理的科学,是建立在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基本原理之上的、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深度学习,使学生掌握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生产出不同动物配合饲料的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饲料配制、饲料生产与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出在动物科学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既懂饲料生产又懂饲料质量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课程目标。

4 《配合饲料学》教改的基本思路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索在“新农科”背景下如何优化新业态、新产业学科专业结构,如何加强“产教融合”“产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在启动省级一流的动物科学专业建设的前提下,《配合饲料学》课程也需要进行系统改革和深入探索,坚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厚植“大国三农”情怀,赋能乡村振兴,突出课程特色,把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根据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规律,动物养殖产业发展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本学院学科特点,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两性一度”上狠下功夫,并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涵,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成效。

5 《配合饲料学》教改的主要措施

为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19 年6 月28 日,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共商新时代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大计,共同发布“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安吉共识”。农林教育要走“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的新路经,以“金专”“金课”和“高地”为抓手,建设一批农林类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实践基地,打造高等农林教育“质量中国”品牌[3]。因此,应将产业需求、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升等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针对《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与“新农科”建设发展对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教学条件,适时地提出该门课程的改革举措,使之更加符合产业发展和一流专业建设的需要,着力打造一流课程。

5.1 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在教学形式上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针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教什么”的问题,笔者的做法是:

第一,充分把握《配合饲料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科学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确立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章节内容、教学要求、内容难点重点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将教学的方式方法与课程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提出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教学效果达成的评价方法等。

第二,构建《配合饲料学》的学科体系,搭建知识框架。由于该课程内容涵盖了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饲料加工工艺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兽医药理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并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衔接,实现了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置的目标,较好地解决了专业课程学时数安排不合理、前后知识衔接不当、课程内容重复等老大难问题。此外,由于该门课程教材是以畜禽为对象编写的,没有涉及水产饲料方面的内容,通过发挥本校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学科的传统和优势,将畜禽与水产动物饲料学内容不断进行深度融合和拓展,丰富了《配合饲料学》教学内容。

第三,做好教案编制,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具、时间进程等进行通盘考虑,合理分配课堂讲授内容(难点和重点)和学生自学的内容(浅显知识),并在教学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教案内容,提高教案质量。

第四,紧跟学科前沿和科技发展动态,不断吸收本学科领域新知识,并将学科前沿科技成果及时切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不断丰富该门课程内容,做到“常教常新”。

第五,在本校从“应用型”本科教学向“学术型”本科教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仍要以一贯之地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明确使命担当,将思政目标纳入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并充分利用本校特有的“嘉庚精神立校”和“诚毅品格树人”的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进教案、进课堂,使学生入心走脑,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和无缝连接,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课程教学目标。

5.2 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后,课程教学改革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这如同一名烹饪大师运用烹饪技巧将各种食物原料烹制成一桌美味佳肴。它是烹饪大师对于食材的深刻理解、对于美食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于娴熟烹饪技法运用等的完美展现。因此,要达到良好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于教师的学识、经验、能力以及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它来源于教师对于学科的深耕与学科外延的不断拓展和积淀。其次,教师要有对本专业天然的挚爱,要有对上课的激情,要有对学生的热爱。再次,教师还要创新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以适当的方式呈现不同的课程内容。例如,一个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门类多,且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一方面,目前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通识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比重,客观上减少了专业课程比重,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被大幅度地压缩,这无疑加大了在学时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仍需要完整地讲授课程内容,同时又要使学生完全掌握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教学难度。另一方面,每个学生一学期有时要修学多达8 门的课程,由于每门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和特点不同,学生们需要频繁切换不同课程的学习,给予学生课后复习和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老师也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形式讲授,师生缺乏互动和交流,授课环境沉闷,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开小差、甚至玩手机,课后复习也流于形式,应付交差,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课程改革立足“立德树人”理念,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以“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教学,注重学习成效,不断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上狠下功夫。通过综合运用“沉浸式”“体验式”“融入式”“实践式”等教学模式,做到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新颖独到,教学思路清晰明了,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强化师生互动合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识、共进、共享的过程,而不再是单向的授课过程,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使师生的教与学在思维上、在行动上产生同频共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从而全面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5.3 拓展课程教学实践元素

在如何加强“产教融合”“产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上,笔者做了3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我院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优势,将水产饲料技术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将科研要素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指导他们申报各类科创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二是利用依托在本学科的“厦门市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科创平台,鼓励学生“进团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拓展本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本专业学生进驻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已成常态化。三是充分利用我校众多的涉农本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饲料企业,开展探究性教学,创新教学内容。我们将业内校外专家作为课程组成员,在校内课堂为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在养殖场所和工厂为学生现身说法,讲解养殖动物饲养与管理,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

6 结语

从2018 年起,我国相继提出“四新”建设,对人才的培养范式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深化“新农科”建设,就是要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来培养好人才[4]。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高素质农林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在产教融合、产学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特色的课程改革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成效和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一流饲料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5:36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粤海饲料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6:58
羊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配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饲料Ⅱ个股表现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