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党伟,蔡 涛,彭小云,任李俊
1.陕西省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渭南 714000;2.陕西省白水县同羊原种场,陕西白水715600
我国绵羊品种较多,但大多数属于低产类型,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国外高产绵羊品种陆续被引进并形成一定养殖规模,这对我国特有地方绵羊品种养殖形成了冲击,有的绵羊品种正在逐步或已经消亡,造成宝贵的遗传资源丢失。特有地方绵羊品种虽没有国外绵羊品种高产性能,但是它们具有突出的遗传性状特点,有潜在的可利用价值,是生物遗传多样性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重视保护。同羊便是其中之一,该品种以其优质的羊肉、羊毛、羔皮和特有的短型脂尾而著称,是稀有的地方绵羊品种,值得我们珍惜与保护。
同羊因其“耳茧、角栗、肋箸、尾扇”等特点被称之为茧耳羊[1]。19 世纪80 年代,主要分布于陕西省渭南市的大部分县区,咸阳市、延安市、铜川市的个别区域也有少量分布,目前主要集中分布于渭南市白水县,其对渭北的半湿干旱区生态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既可以圈养舍饲,又能长期放牧饲养,且放牧游走性能较好,抗寒耐热,抗逆性顽强,即使在冬季饲草生长状况不良、缺乏补饲的情况下,相对于同区域的其他绵阳品种,仍能保持稳定的生产繁殖性能。
同羊被毛柔细、肉质肥嫩、羔皮洁白、花穗美观具珍珠样弯曲、脂尾硕大[2],且经济早熟,全年发情,遗传性稳定,其将特殊的肉用体型和优质羊肉、半细毛与独特脂尾集于一体,是当今世界绵羊品种资源中稀有的宝贵基因库之一[3],也是发展肉羊生产与培育肉羊新品种的优良种质资源。
同羊公、母羊6~7 月龄性成熟,12~18 月龄初配,全年可发情配种,妊娠周期平均5 个月,多数2年3 胎,平均产羔率105%。成年公羊体重68~72 kg,母羊47~50 kg,屠宰率45%~48%。近年来,随着保种工作的努力和饲养方式的改变,成年同羊体重增加了17.8%~34.4%,屠宰率提高了6.68%,繁殖率和羔羊成活率都有明显提升。
同羊是西魏时期(公元541 年),由皇家在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沙苑地区设场、选育而成的品种,迄今已有1 200 余年的繁育史[4]。古代畜牧产品相对比较匮乏,由于同羊优质的肉品质和精美的羔皮,被历代皇室喜爱,特意被饲养在草水充足、植被丰茂的沙苑地区(皇室历代的牧马场,非常适宜同羊的饲养),专门作为贡品供给皇室享用,在皇室饮食风气的引领下,达官贵族也争相跟风享受同羊美食盛宴,食用同羊一度成为身份高贵的象征,同羊养殖数量也不断增加,不再局限于同州地区,继而扩散至同州以外的其他县区,甚至周边市区,成为重要的养殖畜种之一。一直到了清朝末期,由于战乱,沙苑地区畜牧养殖业遭严重破坏,同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灭顶之灾,数量急剧锐减,已没有当年大片成群饲养,个别存在也只是在民间散养。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扶持,同羊又被逐渐养殖起来,受同羊养殖历史影响,同州(今大荔县)的人们非常喜食羊肉,常以同羊肉为最佳,渭北地区久负盛誉的“羊肉泡馍”“水盆羊肉”最早也是来源于此。关于同羊品种最早是如何形成的,许多专家有不同的见解,目前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章全等[5]的推论最为详实,他经过长期研究和多方资料考证,推断同羊最早来源于我国蒙古羊系为主的诸多绵羊及其品种,并后经与哈萨克羊系、藏羌羊、西域脂尾等羊复杂杂交育成的地方古老品种。
19 世纪70 年代,经过普查统计,同羊分布相对较广,遍布渭南、咸阳、铜川、延安等地区,存栏数量较多,约为36 000 只[6]。到了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同羊中心产区果业发展以及其他山羊、绵阳品种的引进,对同羊养殖形成了一定冲击,且同羊以放牧为主改为舍饲或半舍饲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导致养殖数量急剧下降,2006 年统计只有3 000 余只,主要集中分布在渭南市大部分县区,之后白水同羊场的专家也去过咸阳、延安、铜川等同羊原先分布的地区调研,发现这些原本同羊分布的区域已经很少能见到同羊的踪迹,2020 年第3 次陕西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发现同羊仅存在白水同羊原种场,群体数量只有335 只,其中公羊68 只,分6 个家系,核心群母羊219 只。
1)保种历程。从20 世纪40 年代起,陕西省先后建立过“陕西省同羊选育场”、新中国成立后的“铜川同羊选育场”“延安同羊繁殖场”“陕西省纺织毛用绵羊改良繁殖场”“延安种羊场”“沙苑农场”“冯原种羊场”和“白水县种羊场”等,始终以同羊种羊场保种选育工作为核心,辐射带动产区同羊事业的发展和提高[7]。到1982 年,同羊被国家列入首版《中国羊品种志》中的地方优良绵羊品种,1985 年,陕西省确定白水县种羊场为全省重点良种畜禽保种场,2001 年,该场被国家原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畜禽种质资源保种单位;2005 年,同羊被原农业部定为国家级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品种;2008 年,原农业部确定白水县同羊原种场为国家级同羊保种场,并正式授牌命名[8-9]。近40 余年的保种,白水同羊原种场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同羊种质特性及开发研究”“渭北同羊选育技术研究”等数十个省级科学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经不断选育和淘汰,同羊体型外貌已基本一致,品质和生产性能达到品种生产要求,成为特有的地方绵羊品种。202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团队对同羊群体进行了绵阳多羔基因FecB 检测,已发现有FecB 基因纯合突变,这为后期多胎同羊群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2)保种区域生态。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关中与陕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内白水河而得名[10]。全县总面积986.6 km2,耕地面积4.8 万hm2。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4 ℃,年平均降水量577.8 mm,县域内高原沟壑交错,植被覆盖茂盛,畜牧业主要以生猪、羊、蛋鸡养殖为主。
3)保种单位管理。白水同羊原种场隶属白水县农业农村局,差额事业单位,从1976 年成立至今,一直从事同羊种质资源保种选育工作,配备编制5个,现有职工10 人,标准化羊舍6 栋,建筑面积2 000 余m2,配套建设干草棚、堆粪棚、兽药房等辅助设施设备1 000 余m2。同羊保种以来,饲养方式由半舍饲半放牧改为全舍饲,个别羊只在田间沟壑放牧。饲养方式的改变让同羊饲喂从吃饱转变为营养搭配吃好,群体体格状况明显改善。保种场在日常的饲喂中严格按照科学化流程进行饲养管理,母羊饲养管理按照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进行分群饲养,合理搭配饲料配方,保证母羊高效产能。种公羊饲养管理按照《同羊种公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执行,显著提高了种公羊的利用率。
受体制改革、工作环境、人员福利等多种因素影响,承担同羊保种工作的人员短缺,且相关职能部门业务培训较少,出现了技术断档,严重阻碍了同羊保种工作的高效开展。
同羊保种场虽制定有保种选育制度,但有计划的选育工作开展缓慢,且相关选育制度要求落实不足,存在重用轻育、选育方式落后、档案管理疏漏、系谱记录不全等问题,容易造成群体近交系数上升和生产性能下降。
同羊本属于放牧饲养,饲养方式改变后,营养充足,脂尾显著增大,需要运动来增强体质,运动量减少或不运动会直接影响配种成功率,造成整个群体的繁殖率下降,但由于县城的快速发展和扩张,白水同羊原种场已处于县城开发区域,没有多余的土地扩建同羊运动场,目前周围环境已不适宜同羊保种繁育。
打破体制限制,积极引进责任心强的青年专技人员,扭转人员青老不接局面,同时提升基层畜禽保种人员福利待遇,让人愿意留,且留得住。注重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不定期组织畜禽遗传资源品种保护技术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同羊生产各个阶段的技术要领,更好地开展保种选育工作。开展创新活动,积极组织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专家教授的科研合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开创同羊保种工作新局面。
一是制定合理的交配制度和留种制度、控制近交系数上升速度,争取在5 年之内,使同羊数量扩繁至1 000 只以上,优良性状得到长期保存。二是根据保种方案和选育目标要求,组建规模500 只的保种群和300 只的选育核心群,严格按照《同羊品种标准》开展品种选育工作,实行保种和选育相结合动态保种。三是加大同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同羊生产效率。四是探索同羊冷冻精液和性控精液生产技术,把现代选育技术和常规选育技术相结合,应用遗传评估和分子标记方法,积极利用双胎基因选育,加快同羊扩繁速度。五是完善同羊种羊评级制度,按照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评定优秀种羊,保证扩繁质量。六是积极引进育种管理系统,规范档案管理、系谱记录和遗传评估,做到每只羊从出生到繁育都有详细的信息可追溯。
在陕西省保种经费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以政府为主导,可考虑引进第三方资本,联合加大同羊保种与繁育资金投入。重新规划选址,结合现代育种要求和同羊生活习性,搬迁现场,新建同羊原种场,配套广阔运动场和充足饲草场,尽量将同羊全舍饲方式改变为半舍饲半放牧方式,为同羊保种繁育提供更佳适合的环境,最终达到快速扩繁目标,为下一步同羊商品化养殖奠定基础。
白水同羊原种场属国家级保种场,是非常宝贵的畜禽遗传资源库,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调研发现,关中平原和渭北高原等原来同羊分布的区域再无同羊资源,目前所有同羊群体仅存在白水县同羊原种场,但现阶段白水同羊保种情况存在问题较多,亟需健全和改善,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讲好同羊故事,用好同羊资源,增强全社会对同羊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以此推进同羊保种工作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