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鸿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1]新发展理念本质上回答的是在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新征程上,深入研究新发展理念,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优势、更好地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去,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融入全球现代化发展中去。
创新发展理念旨在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问题,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2]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财富创造越来越“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3]科技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考模式,它不仅使得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也使得拥有先进科技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优势地位。
科技创新不仅在现代化整个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便尽快获得先发优势,并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首先,必须积极推动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实施创新的集成、引入、消化、吸收,构建一个全面、完善的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科技、教育深度融合,使创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其次,必须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激发人才的创造潜力,建立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使创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再次,应当加强战略导向。明确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化政策环境,保护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全民崇尚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人才基础,培养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水准的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强对外开放,不断拓展技术、专利、标准等输出渠道,以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
科技创新不仅仅意味着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更能推动一些行业的重大变革,对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当前,中国正在向经济强国迅速转型,科技需求日益增长,我们必须积极推行以科教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战略。
创新的核心在于发挥人才潜能,谁拥有了一流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动权。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估与激励体系,营造一种尊重学术、追求技能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人才的政治意识、专业水平、创新精神及综合素质,从而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积极进取、敢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团队。“强国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关键,把人民的福祉作为最高目标,努力推进创新、人才和科教有机统一的现代化。
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发展的本质属性,更强调发展问题的针对性、发展层次的一致性和发展水平的综合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能够变化而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4]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发展。而经济是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5]邓小平同志也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6]社会协调与统筹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我们必须坚持从全局出发,把握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处理好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把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协调发展不仅关乎现代化整体效能的发挥,更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满足程度。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努力消除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改善收入分配,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应当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大力推进城市群的建设,培育中西部的经济增长点,激发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活力。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提高城市的品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采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力措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加强军民融合,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重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协作,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统筹发展,更关注世界发展,积极推进全球治理的现代化。
在国内层面,为了达成乡村振兴的宏伟愿景,我们必须努力改善城乡发展的格局,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消除地域差距,激发内在活力。为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坚持共同参与、共同分担、共同受益的原则,打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为了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感,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在世界层面,中国倡导合作共赢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积极投身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塑,努力实现国际秩序的平等、和谐、包容和发展。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建立内外协调、陆海联动的发展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正努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并将自身发展经验分享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以中国的现代化成果为推动全球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为全人类谋求福利。
绿色发展旨在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是基于国际国内环境的有益探索,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建设一个环境友好的空间规划、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从而实现更加可持续、更加高效、更加公平、更加持久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规律。实施绿色发展是我们致力于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举措。要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应当全力以赴地推进绿色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享受快乐与平静。
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走一条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也就是绿色工业化。首先,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遵守耕地红线、水资源利用控制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三大管控边界,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其次,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制造示范工程建设,推广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量。另外,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倡勤俭节约,以此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包括开展节能减排、环保家庭、环保学校、环保社区等活动,加速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巴黎协定等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构建一个更加清洁、可持续、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广节约型、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多的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努力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厚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收入,还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绿色产业,营造出一个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维护和改善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已经成为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7]“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8]通过这一重要定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与自然”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深刻联系。
中国正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国家空间的有效利用,提升生产空间的节能减排水平,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我们必须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加强生态屏障,综合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同时实施系统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将人类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正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将“一带一路”中的生态文明合作作为重中之重,致力于打造一条清洁能源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和平友谊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创新驱动之路等五大国际合作新路。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开放发展理念旨在解决内外联动问题,是中国对现阶段内外部发展环境的积极回应,是互利共赢基础上的高水平双向开放,彰显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责任与担当。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9]任何一个国家的变革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更加有效地回应外界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全球化的深远影响,使得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基础,以科学思维方式和发展目标为指导,携手共进,共同迈向美好未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开放包容才能赢得广阔空间,进而引领潮流、掌握话语权、实现双赢。中国正在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应对外部挑战,进一步完善国内营商环境,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打造法治化、便利化、透明化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和实体经济领域。
“强起来”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一直紧跟全球发展的步伐,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家与国际的双重视角下,中国共产党依靠开拓精神,勇于接受挑战,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经验教训,深入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规律,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借助国内庞大的市场,拓展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助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开放”表明,中国一直将自身视为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意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繁荣发展,从而使中国的发展不仅具有民族意义,更具有国际意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深刻理解和体现。“合作”意味着,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国正在不断努力提升国家实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勇敢面对挑战,承担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责任,为实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同时,中国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双向开放步伐,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共赢共享,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人民,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坚实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10]
共享旨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关乎人民幸福和获得感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中国就强调“天下大同”的理念,提倡“兼爱非攻,和谐相处”的思想。通过共享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努力实现个人目标,并且为实现共同的繁荣而奋斗。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物质丰富的联合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引,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中国坚持以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渐进共享、共建共享为宗旨,积极推动脱贫攻坚战,努力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让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善发展状况,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发展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确保每一个家庭都能享受安全、舒适、愉悦的生活。
共享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其次,要深化体制改革。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形成有利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再次,要强化法制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要与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及其水平相适应,注重效率与公平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正和谐。中国共产党正在努力推动“共同富裕”的实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并非易事,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2]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实现了先富的目标,现在的重点是如何推动后富的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振奋精神、勇于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乡村振兴,不断提升经济和文化水平,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