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课“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2023-02-08 09:30刘小毛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导向思政

刘小毛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受到了高度重视、有效引导和大力支持。国内各高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断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效果显著,成果颇丰。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也广受高校重视,高校组织开展了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相关研究也各具特色。但目前研究表明,思政实践课教学还存在着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强、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思政实践课参与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思政实践课教学效果及其实践育人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要改变思政实践课教学浮于表面、氛围不佳、效果不好等先天不足之处以及前述各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思政实践课教学模式、增强思政实践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关于思政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往往致力于探讨“应然”,即探讨思政实践课教学模式应当是怎样的、如何开展等。这种基于理论探讨“应然”的、缺乏实践检验的研究范式,要么在本质上是一些具体的教学方式、教学特点的提炼,要么是含糊不清的教学理念阐述,未经过实践教学检验及由已知经验进行总结、凝练和检验的教学模式,既缺乏针对性又不具备操作性,因此在指导思政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很难得到应用与推广。所以,构建一种系统性、完整性,既可操作性强,又能灵活满足不同思政实践课教学主题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政实践课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1.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则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不同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的活动。学生是思政实践课的主体,在整个思政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均以学生的行动为主体。行动与任务双导向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思政实践课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环节流程化、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考核过程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开展思政实践课的过程中,密切结合思政理论课的课程标准,高度明确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同时进行过程性教学考核。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教学模式中,任务是引导,行动是目的。行动和任务这两个导向是同向同行、互利互导、互相促进,而非相向而行。激发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课堂内外行动的关键在于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增强思政实践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这一教学模式下,任务和行动是多元多向的,而非单一单向的。在任务的不断刺激下,学生进行实践,教师则通过学生的行动塑造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能力。

2.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下,学生作为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需要充分纳入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在思政实践课教学任务的确定中,要充分征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实践的主题、任务是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想要参与的,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是思政实践课任务形式的确定者,学生在思政实践课的主题下,可以确定以何种形式完成思政实践课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经过沟通交流、讨论决定、分工协作等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准备工作和相关实践任务。思政实践课活动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学生,应坚持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评价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寻求进步。教师应提升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层次,在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达成素质目标,引导学生将实践教育的主旨和精神内化于心,并将其落实于自己的生活、学习之中。

3.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以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该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情绪、认知和行动互动的结果。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人的认知起协调、中介作用。人的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是不断互动的,外在行为与内在认知的改变都会影响着个人行为。基于这一理论,在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参与思政实践课活动,不断改变自己的外在行动。同时在学生的行动过程中又逐步加深和不断强化其对教育主题、内容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形成思想、情感上个体的内在认知,最终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改变,达到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目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的结构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的结构体系可以概括为“六化一体”。“六化”即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环节流程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考核过程化,“六化”是统一的整体,以行动和任务两个导向贯穿教学始终,其中教学环节流程化是关键。

1.教学目标多维化

思政实践课作为思政理论课的补充,并没有独立、明确的课程标准。在思政理论课的课程标准中对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也没有明确,使得因缺乏相应的课程标准而显得“漫无目的”。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宏观上国家尚未对思政实践课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二是因为各高校对思政实践课教学的开展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三是因为教师对思政实践课缺乏系统而整体的规划和安排。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模式下,要求思政实践课教学目标是明确且多维的,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应将素质、知识、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细化到实践教学里,解决过去思政实践课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问题。思政实践课应当有其独立的课程标准,以保证这一课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教学内容模块化

从目前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当前思政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兴趣偏好、学生的学习旨趣等,主观随意性强,这极大地削弱了思政实践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思政实践课是服务于思政理论课教学需要的,思政理论课为“主”,思政实践课是“辅”,因而思政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结合思政理论课的主题和模块。以思想道德与法律这一课程为例,其包括绪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人生与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治共计七个主题。从科学的角度而言,相应的实践课就应紧密围绕这七个主题,把教学内容分为七个不同的模块进行精准设计。应将思政实践课作为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分析不同专业实际工作岗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将思政实践课和思政理论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思政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进行融合,进而重构教学模块。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下,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按照特定的环节组织开展思政实践课教学。

3.教学活动项目化

要构建“行动”框架,在项目的引领下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和任务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情感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养,通过项目化教学针对性地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般都是采用先讲后练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还忽略了高职学生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与体验、发现与探究、思考与实践、合作与实践,导致学生难以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

思政实践课既不同于思政理论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和专业实践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不同。专业实践课是以专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在专业理论指导下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从本质上讲,专业实践课是“强技”,通过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认识、理解及认同。思政实践课作为思政理论课的补充,其本质在于“铸魂”,在于立德树人。在具体操作方面,思政实践课可以吸收和借鉴专业实践课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其既能实现知识目标,同时又能实现认知、思考、合作等能力目标,以及思想道德等素质目标。

4.教学环节流程化

教学环节流程化是思政实践课“六化一体”教学模式最大的特色和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学环节中思政实践课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采用流程化教学。该教学模式借鉴职业核心能力OPTAE五步教学法(目标、准备、任务、活动和评估),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OPTAE五步教学法

目标(object)是指在思政实践课教学过程开展前,教师结合思政理论课的章节主题和内容,在充分调研学生兴趣爱好、学习特点、学习能力等的基础上,确定思政实践课教学目标。保证思政实践课教学目标既能有效辅助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增强思政实践课的针对性、亲和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获得感。

任务(task)是指根据思政实践课教学目标,融会贯通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项目给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此类任务可以是课前准备的相关任务,也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

准备(prepare)是指针对教师下达的各类任务,学生按照任务要求思考分析,并按任务所需进行准备。如果任务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则还需要做好小组分工、协作方面的相关准备。按照思政实践课教学任务的不同,准备的过程可能是课前,也可能是在教学过程中。准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行动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

行动(action)是指为达成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充分准备,学生以个体或者小组的形式做出行动并完成任务。这种行动可能是在课前就需要完成,然后在课上进行展示,也可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行动,具体情况视思政实践课教学形式而定。

评估(evaluate)是指在思政实践课教学活动的收尾阶段,教师和学生做出的评估和评价,这一过程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复盘”。评估主体为学生,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学生自评,是学生作为行动者针对整个思政实践课教学各环节的感触、收获、自我评价等作出评估。学生互评,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视角评价其他同学在实践教学全过程的表现及值得学习、需要反思和改进的方面。教师评估,是从教师的角度对整个思政实践课教学过程进行“复盘”,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在此基础上再次明确思政实践课教学的目标,总结思政实践课教学的过程,升华思政实践课的主题。

5.教学方法多样化

行动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下的思政实践课教学,是一种以行动与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与策略,包含一系列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多媒体展示法、情景体验法、头脑风暴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践调查法、直观演示法等。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有机综合运用。但不论哪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政实践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思政实践课教学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

6.教学考核过程化

教学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是否有效、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对思政实践课而言,传统方式很难保证实践教学考核的信度和效度。实际上,思政实践课最理想化的考核应当是过程化考核,且教师和学生双元参与。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动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思政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记录与考核。在具体操作方面应有明确而具体的考核指标,这些考核指标在客观科学评价学生显性行为和表现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学生隐性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内在思想的评价,这就要求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是同步进行。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两个“我”:“自我”和“超我”。自我即“社会”的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互动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学生做出行动,进而产生新的认知。“超我”则是作为“全知”的我,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境保持独立而清醒的观察,并做出考核评价。这种考核评价既包括参与主体(学生),同时也应包括对“自我”的评价。通过动态的考核评价,不断吸收、借鉴、改进、完善,以实现教学相长。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思政实践课在高校虽得到广泛的开展,但却疏于对其进行有效考核。

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

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在宏观上体现了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时,其教学目标、内容、活动、环节、方法、评价等不同要素的功能和要求,即前文所述“六化一体”。中观层面上,OPTAE五步教学环节则体现出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微观层面上,则突出了针对不同特点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性的调整。

1.系统性

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为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有完整的结构和运行要求,既体现了理论上的自洽,又体现了程序上的完整。该模式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这种系统性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思政实践课育人的效果。

2.可操作性

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理念清晰明确,基于教学相关理论,操作程序简单清楚,可操作性强。尤其是OPTAE五步教学法,教师可按照不同的章节或者学习主题,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任务,按照组织教学使行动贯穿整个过程。不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如何,对开展场地有何要求,均可以按照OPTAE五步教学法组织开展思政实践课教学,进而突破内容、时空上的限制。

3.灵活性

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在运用过程中可以考虑不同专业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方法上的灵活调整,以实现对课程特点的主动适应性,使得课堂氛围自由、灵活,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较高的学习参与度,使课堂丰富多彩、接地气、有亲和力。

结 语

行动与任务双导向教学模式是基于已有思政实践课教学经验总结提炼而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研究和理论构想的“产儿”,因此兼具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气质。在已有的实践经验中,这一模式体现出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点。但还存在以下挑战:一是任务导向下,这一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前有充分的学情调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达成。二是行动导向下,以任务驱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不断“过问”、督促及指导,确保学习任务圆满达成。这两个挑战对思政实践课教师的素质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思政实践课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投入时间、精力和心血,保证思政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理论课导向思政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偏向”不是好导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