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
——纸绢

2023-02-08 01:44:42□张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藏经文征明郭熙

□张 珩

书画凭借纸绢而存在,纸绢对鉴定之重要自不待言。不同的纸绢,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纸绢上作书画,出现的效果也会不同。书画家各有自己喜用的纸绢,以期能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艺术特点。当然,这还与他们当时的条件有关。例如米芾喜用一种黄色纸张(名称待考),刘墉、梁同书等人则喜用蜡笺,等等。有少数几种纸只有在历史上某一时期有,而且数量不多,米芾、欧阳修都用过一种白色发灰的纸,只北宋有。另外一种很白很细的纸也产于北宋,南宋高宗时也还有一些。

明代沈周、文征明等常用一种白棉纸,质松而容易变黑。正德、嘉靖年间有一种近似洋纸的布纹纸,有时写尺牍用,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使用它。绢也有很多种。宋代画院尤其是南宋中期画院所用的绢,光匀细致,历久不纰,可能是由于经纬紧密,灰尘不易侵着之缘故。明中期有一种粗绢,疏透如纱,画家张路常用,其有一幅达摩轴就是用这种绢画成的。一般说来,纸绢也有它的时代风尚。宋代四大书家都用熟纸写字,取其光滑适意之特性,到元朝才有用生纸的。早期绘画多以绢为媒介,后期多用纸,这与画法的发展有关。宋代画家如范宽、郭熙、马远、夏圭等人,作画时多用水墨烘染,故以绢素为宜;元以来的文人画则偏重皴擦,故而更适宜用纸来表现。

过去,有些外国学者企图通过对绢的研究来解决中国画的鉴定问题。他们做过多次试验,把已经肯定了年代的作品如郭熙《早春图》拍照放大,进行精密的观察,但仍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来作为鉴定书画年代或真伪的依据。这是因为古代纺织原料可以长期不变——明代蚕吐的丝和现在蚕吐的丝不会有什么两样——而生产技法也可能延续很久没有改变,所以很可能二三百年间所生产的绢完全是一样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时期生产的绢,因地区不同、蚕种不同、织法不同,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别。再说古代纸绢也可以留到后代才被使用。文征明、王宠等人便用过藏经纸,金农也常用旧纸作书画,乾隆亦曾用过不少宋纸。随着作伪技术的越来越精,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曾有人用白棉纸的明版书切下天地头,泡成纸浆,然后重制成小幅笺纸,看起来和明朝纸的质料一样,不易分辨。所以说,只凭纸绢的年代和质地去判断书画的真伪肯定是要上当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纸绢对鉴定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前代的纸绢后人虽然能用,但后代的纸绢前人却绝对不可能用。摸清了纸绢的年代,至少能排除用后代纸绢伪造前代书画的那些赝品。

《云山图》南宋·米友仁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宋代有些书画作品现状完好,绢不酥脆,也很干净,如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马麟的《层叠冰绡轴》皆是如此。但是比它们时代晚得多的如明代蓝瑛和陈洪绶的作品,绢色反而陈黯得多。这是因为原料质量不同的缘故,而保存状况和装裱工艺的差异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前有人认为宋代因年代久远,不可能有整洁如新的绢本画传下来,所以将上述的两轴宋画定为伪迹,其实并不正确。反观质地韧密的藏经纸不也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吗?可见,只要保存得好,年代长久的绢纸依然可以完好无损。我们如能弄清楚为什么某些纸绢可以历久如新的道理,便不会对它们的年代有所怀疑了。

截至目前,还没有人对古代的纸绢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有的纸确实是唐纸,但我们不认识,是借助纸上的唐人墨迹才知道的。有很多纸绢我们叫不出名称,文献中讲到的名称我们又拿不出实物。名称、实物,使其一一符合,并通过科学实验弄清楚它们的质地、性能以及制造方法,等等,将是今后书画鉴定学中的课题之一。老一辈的鉴藏家多不注意纸绢,或注意了但没有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所以留下来的可供我们参考的知识并不多。有的收藏家如晚清的顾文彬认为绢本易坏,并认为以绢本绘成的唐宋名迹确真者百无一二,所以根本不收绢本。这当然是一种偏见。

猜你喜欢
藏经文征明郭熙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艺术启蒙(2022年10期)2022-10-31 06:11:02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国画家(2022年1期)2022-03-29 01:20:26
文征明习字
大树爷爷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丹青少年(2018年5期)2018-10-24 01:34:42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文征明 雨馀春树图诗》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5
俄藏黑水城《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再考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5:02
《辽大康四年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碑》考
解析郭熙的山水画特征
大众文艺(2013年1期)2013-09-29 07: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