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重庆水稻产业绿色发展建议

2023-02-08 04:12姚雄杨小艳张巫军段秀建唐荣莉李经勇
中国稻米 2023年1期
关键词:重庆水稻绿色

姚雄 杨小艳 张巫军 段秀建 唐荣莉 李经勇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 401329;#共同第一作者:417829517@qq.com;*通讯作者:ljy@cqagri.gov.cn)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具有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背景和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背景[1],稳住农业基本盘、稳定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的产能对于确保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2021 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20年重庆市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00.31 万hm2,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5.73 万hm2,占比32.8%;重庆市的粮食总产为1 081.4 万t,其中稻谷总产489.2 万t,占比45.2%。水稻绿色发展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有助于提高稻农的经济福利[2],提升重庆区域水稻绿色发展水平,推动重庆成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先行区,对于保障区域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水稻产业的绿色发展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的绿色主要体现在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3],其产业的绿色发展特征表现为外部经济性提高、生态效益提高、农业技术外溢和水稻产品国际国内竞争力增强。现阶段不少学者针对水稻绿色发展进行了探讨,涉及农业技术、政策建议,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内容包括高产栽培技术方法[4]、水稻绿色高产的经济核算[5]、财政补贴与绿色农业生产效率相关性[6-7]、水稻绿色发展对脱贫以及生态保护的作用等[8];一些学者还基于水稻生产现状剖析了绿色转型的制度约束[9]、基于农户需求提出了水稻绿色可持续发展对策以及政策建议[10-11]。研究区域涉及江苏、云南、浙江等地[11-13]。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大使命。重庆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为发展绿色水稻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现阶段,重庆面临着主产区(县)稻米品质较差、水稻种植经济效益较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高标准稻田建设不足、优质稻谷商品流通率低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重庆水稻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现有的文献报道中,基于重庆水稻生产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绿色发展建议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基于SWOT 方法,通过广泛调研、咨询,分析了重庆水稻产业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以“增强优势、弥补不足、应对挑战、消除威胁”为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重庆水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助推长江经济带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1 数据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有关数据资料主要源于国家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以及重庆市农业农村部门有关单位的统计数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SWOT 方法对重庆水稻生产现状进行分析。SWOT 分析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态势分析方法。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通过调查,列举出与重庆水稻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和劣势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运用这种方法可对重庆水稻生产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为制定水稻绿色生产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提供思路。

2 重庆市水稻生产现状

2.1 水稻生产基础条件

重庆市地跨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相差悬殊,拥有山地、丘陵、浅滩河谷等多种地形地貌,水稻生产存在较大空间差异。重庆98.5%的稻田面积为丘陵山地,基础生产条件总体较差,田块零碎难以实现机械化,缺乏水利保障,常年遭受干旱洪涝灾害,土壤地力较差,冷浸田比例大,中低产田比例高达61.7%[14]。长期以来,受特殊的丘陵山区地理条件、水稻灌浆结实期的高温伏旱极端气候以及西南山地弱光高湿逆境条件等因素制约,重庆的水稻生产效率不高、生产效益较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逐年下降,稻田季节性撂荒现象时有发生。

2.2 水稻种植方式

由于重庆市的农作制度多样、立体气候明显,水稻在低海拔、中高海拔均有种植。其中,位于重庆西部、中部和东北部400 m 海拔以下的浅丘河谷区是重庆水稻的主产区,也是全市最重要的口粮生产基地。位于重庆东南部和东北部550~900 m 的低山区是重庆优质稻的主产区,总面积20 万hm2左右。“水稻-冬水闲田”“水稻-油菜”“水稻-蔬菜”轮作是重庆主要的稻田耕作制度。其中,“水稻-冬水闲田”面积约占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0%[15]。就水稻的移栽方式而言,目前仍以传统人工插秧为主,水稻机插秧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13.6万hm2,约占全市水稻播种面积20.0%[16]。

2.3 水稻成本及收益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重庆2019年的中籼稻主产品产量、产值合计、主产品产值、土地成本、净利润均低于全国统计区域的平均水平,中籼稻副产品产值、总成本、生产成本均高于全国统计区域的平均水平(表1)[17]。其中,重庆的中籼稻生产成本较全国统计区域的平均水平高27.66 元/667 m2,净利润较全国统计区域的平均水平低44.92 元/667 m2。在纳入统计的长江经济带8 个省份中,重庆的中籼稻主产品产量最低,较排名第1 的江苏低134.52 kg/667 m2;重庆的中籼稻主产品产值居于第7 位,较排名第1 的云南低319.75 元/667 m2;重庆的中籼稻副产品产值较高,仅低于云南。就中籼稻生产总成本而言,重庆居于第4 位,较总成本最低的安徽高184.19 元/667 m2;从中籼稻生产净利润看,重庆居于第4 位,较利润最高的江苏低280.06 元/667 m2。

表1 重庆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份的水稻成本及收益比较(2019年)

2.4 稻米加工与品牌

2013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的意见》,着力构建粮食物流与加工体系。2018年3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之后于2019年、2020年分别安排7 000 万元、6 000 万元财政资金,对部分市场竞争力强、带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奖补,扶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设备改造、智能化生产。近两年来,重庆市共创建认定了5 个100 亿级、4个50 亿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培育认定了300 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其中,重庆粮食集团已成长为长江上游地区规模最大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稻米品牌以重庆黔江“马喇湖大米”为代表,其已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和“全国2020 十大潜力大米品牌”等荣誉称号。

2.5 稻米需求与供应

3 重庆地区水稻生产的SWOT 分析

3.1 水稻绿色生产的基础优势(S)

重庆地区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耕文化等方面具有发展水稻绿色产业的基础优势。(1)生态环境优越,立体气候明显。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一方面为水稻生产的错季布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稻谷的均衡上市;另一方面为水稻优质化、特色化提供了可能[19]。(2)河流水网密布、水量资源充裕。重庆常年降雨量1 000~1 400 mm,具有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水资源丰富的特点,有利于水稻灌溉。(3)微量元素丰富,富硒优势突出。优质稻、富硒稻、有机稻规模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做强重庆品牌大米的重要保障。重庆地区土地富含硒元素[20],是发展绿色富硒高端大米的重要保障。(4)生态效益突出,农耕文化保存。重庆地区拥有的梯田水稻生态系统是西南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1]。梯田生态系统担负雨养农业区冬季蓄水抵御干旱的重要生态功能,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生态循环等重要生态服务价值,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温光热资源稳定提高单位面积稻田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梯田系统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能助推水稻绿色生产。(5)主推品种优质,栽培技术多样。在主推品种方面,据重庆市种子站统计,2021年全市推广水稻品种828 个,推广面积65.2 万hm2。其中,优质稻品种面积42.7 万hm2、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5.5%。在栽培技术方面,既有传统宽窄行栽培技术,也有机插秧、直播稻等轻简栽培技术[22-24],且因地制宜的创新出了精确定量栽培[15]、再生稻栽培[25]、半旱式稻菜轮作[26]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省工节本、减肥减药、增产增收效果。

图1 重庆水稻产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

3.2 水稻绿色生产的限制条件(W)

受自然、科技、经济等内部条件限制,重庆市水稻绿色生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区域条件限制,自然灾害频发。重庆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水土资源不匹配的问题。与长江中下游相比,重庆的弱光高湿气候特征更明显、立体气候更突出、区域间气候差异更大[27-28],干旱、暴雨、连阴雨等多种气象灾害以及病虫草害制约重庆市水稻生产终端产品的优质化[29],不利于形成绿色优质产品。(2)生产条件异质,基础建设薄弱。水低田高、田块破碎,灌溉保证率低等情况普遍。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水稻生产强度大、难度大、产出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不同地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差异极大,存在机械化强度与生产要求不配套、农机设备与地形不配套等问题,全程机械化发展缓慢,与水稻绿色发展节能、降耗、高效的目标不符。(3)劳动活力不足,生产能力受限。水稻经营方式主要以传统的小规模半自给的家庭经营模式为主,劳动力中青壮年缺乏等因素导致稳定水稻面积及产量难度大,农民受教育水平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接受能力,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不利于水稻绿色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不利于绿色技术的推广,削弱了水稻生产的竞争力[30]。(4)重大领先成果少,科技覆盖面不足。重庆市绿色水稻相关的科技推广面积及成效依然较低。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重大实用成果较少,能与绿色生产形成紧密结合的生产型科研机构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长期以来,重庆市水稻育种以高产为主要目标,高产优质难以兼顾,优质水稻品质稳定性不足。(5)品质问题突出,品牌建设滞后。重庆低海拔地区稻米往往存在品质差、加工难、垩白粒率高等问题[31],稻米经济价值低,不利于打造绿色高端产品。新型主体缺乏,生产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现有稻谷加工、销售企业存在规模小、资金少、实力弱等问题[30],水稻绿色产品的精深加工、绿色副产品的价值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重庆虽已创建了一定数量的品牌,但高端特色拳头产品尚未形成,市场影响力有限,进而阻碍了水稻绿色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导致现阶段的发展方式缺乏可持续性。(6)质量追溯未完善,流通监管不健全。重庆地区尚缺少生产及加工过程中的强制性监测手段,优质水稻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尚未健全,绿色水稻的生产尚未形成一套涵盖源头、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完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3.3 水稻绿色生产的外部机遇(O)

外部驱动为新时期重庆市水稻产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机遇。(1)发展环境变革,绿色理念深入。自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发展”以来,农产品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国际国内逐渐得到重视。200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了“绿色新政”,2011年经合组织(OECD)提出“绿色增长”[32]。“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2018年“中央1 号文件”强调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加强农业绿色生态;2018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提出着力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2019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了“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以及“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乡村振兴机遇,政策扶持保障。从2004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持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通过保险、金融等渠道多方面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重庆水稻绿色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重庆市积极落实现有水稻补贴政策,不断加强与水稻生产相关的扶持政策,近五年来相继出台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农业农村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三品一标”发展等相关指导意见及规划。通过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衔接和联动,在激活市场、要素、主体,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水稻的绿色生产与模式创新。(3)区位优势突出,对外交流频繁。重庆市位于“成渝经济区”和“长江上游发展轴”的重要位置,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开发地区,也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区域定位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水上交通枢纽,为水稻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流通条件,有利于形成更大的大米绿色消费和流通市场。(4)人口加速聚集,稻米需求增长。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及长江上游中心城市的定位将进一步吸引人口聚集,水稻作为重庆地区第一大主粮作物,未来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5)健康消费引领,食品结构升级。随着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对绿色水稻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加。受水资源、土壤条件、耕作方式等制约,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绿色水稻产需缺口矛盾将愈加凸显。重庆地区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部分区域适合发展有机、富硒稻米。依据区域资源发展特色稻米产业可为重庆水稻的绿色发展创造极大的机遇。

3.4 水稻绿色生产的外部挑战(T)

外部环境为重庆水稻绿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威胁和挑战。(1)质量要求提升,区域规划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以及国内外收购企业也对稻米的标准化、优质化有了更高要求。但现阶段,重庆尚缺乏市、区县、乡镇各级单元能落地的区域种植区划,区域种植水稻品种多、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户均种植水稻产量少等因素导致米质良莠不齐。(2)耕地质量下降,稻米品质降低。耕地长期超额负载耕作、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部分稻田土壤肥力下降、养分不均、有机质减少等因素影响了重庆地区产出的稻米质量,难以产生良好经济价值。(3)技术密集不足,种植成本攀升。虽然国家对粮农实施了减免农业税和增加种粮补贴等各种惠农补贴,但重庆市水稻生产结构仍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人工以及生产资料价格的急剧上涨超过了同期水稻价格的上涨幅度,不利于维持水稻种植面积。(4)比较效益偏低,村落空心严重。水稻生产效益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户更加倾向于选择蔬菜、水果、花椒、柑橘、榨菜等能获得更高收益的产业。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不足,就业创业条件尚未完善,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口向农村反向流动吸引动力不足,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33],不利于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5)外来品牌竞争,发展压力增大。国内方面,东北大米、湖北大米等成名已久的大米品牌占据着重庆的中高端大米市场。国际方面,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深化,重庆受到来自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大米的冲击,大米品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4 重庆水稻产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发展对策

重庆水稻要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为保障新时期重庆市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笔者从“增强优势、弥补不足、应对挑战、消除威胁”系统解决方案的角度制订了S-O、W-O、S-T、WT 四种战略组合(表2)。重庆地区需要:(1)发挥优势、抓住机遇(S-O 战略):基于区县禀赋,调整生产对策;依托立体气候,科学区划种植;发挥资源优势,保障优质米源;挖掘稻作文化,拓宽收入途径;注重生态过程,提高稻田产值;加强地理认证,打造优势产品。(2)抓住机遇、弥补不足(W-O 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适度规模生产,培植示范基地;发挥土地潜力,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龙头企业,树立优势品牌;扶持组织体系,增强发展后劲;完善产业链条,促进标准生产;构建溯源体系,保障质量安全;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3)依靠优势、应对挑战(S-T 战略):挖掘自身特色,应对竞争和挑战;发挥种质优势,提升制种质量;加强绿色发展支持力度;拓展下游加工,增加稻米附加值。(4)克服劣势、应对挑战(W-T 战略):增强宏观调控,整合各方资源;提高生产能力,保障稻田安全;加强适宜性评价,优化种植模式;加强经济核算,探索解决途径;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社会服务;基于行政单元,分区监管落实。

表2 基于SWOT 分析的重庆水稻产业发展与策略选择

4.2 发展建议

依据重庆水稻产业现状以及绿色发展的策略,建议“十四五”期间重庆水稻发展要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战略导向,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发展目标,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构建高质量水稻产业经济体系”为发展重点,以“深化水稻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推动水稻产业多种功能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具体提出以下10 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为重庆水稻产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4.2.1 开展稻田宜机化整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四,重视史料教学,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应立足于历史学科的主要知识,充分挖掘史料实物、史象、新文本等新的史料信息库。这些新的历史资料用于历史教学实践,突出了历史变化的本质,提高了学生获得、整合和解读历史事迹的能力、解读历史现象、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高考命题考试的准确目的,结合高考问题中进一步把握新课程的方向和脉搏,从而优化我们的历史教学设置,创新一种面临高考历史自主教学的方法模式。

建议遵循政府引导、业主主导、财政奖补的原则,以《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指引(试行)》为指导,以重庆市制定的《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DB50/T795-2017)为标准,基于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关于水稻50 万hm2的总体部署,实施“千年良田工程”,分批开展水稻生产功能区宜机化整治,配套实施农业节水重大工程和末级渠系及田间工程,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水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4.2.2 开展生计可持续性评估,保障稻农种粮收益

一是积极开展绿色生产模式下稻农的生计构成结构和生计可维持性调查以及劳动力流失因素分析。二是进一步细化粮食保障测算和绿色生产的经济补偿标准。三是加强水稻产业绿色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标准化生产程度,降低水稻绿色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种粮附加收益。四是提高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干预的深度和力度,有差别地支持绿色和非绿色水稻生产,平衡成本价格差异。五是探索经济补偿等政策对稻农绿色生产决策的影响特征,以便及时调整对策。

4.2.3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经营主体增产增收

一是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引导水稻生产结构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设备和技术投入密集型优化,以提高水稻绿色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增加物质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明晰土地权属关系,切实维护好土地转入者、经营权或承包权退出者的权益。三是采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规范管理等一系列保障措施,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水稻适度规模经营。

4.2.4 探索种植制度调整,引领水稻布局优化

一是依托区域气候、水文、土壤等资源约束条件进行水稻品种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优化水稻绿色生产区域布局。二是探索不同生态区播期对水稻生育进程、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因地制宜发展油菜茬一季晚中稻,从而有效利用温光资源,避开高温伏旱对水稻籽粒灌浆影响,充分发挥品种优质潜力。三是开展稻田复种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探索最佳的熟制及经济搭配,优化水稻绿色生产的种植制度。

4.2.5 依托资源地理优势,构建特色绿色稻米产业

一是依托渝香203、渝香优8133、神9 优28、神农优446 等绿色品种,适应不同海拔、不同耕作制度等条件,构建特色鲜明、效益高、竞争力强的大米生产结构布局,打造优势稻米品牌以及地理标志产品,拓展国际国内的高端市场。二是注重生态过程,在严控种植养殖化的前提下,大力推广“稻-鸭”共栖模式、“稻-鱼”共生模式、“猪-沼-稻”循环农业模式,提高稻田生态系统活力以及经济产值。三是通过给予农户补贴等形式保护梯田生态系统,发挥梯田的生产、蓄水保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四是挖掘稻作文化,拓宽收入途径。加大对重庆地区稻作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宣传和保护力度。通过创办稻作文化旅游节、休闲农业等形式增加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延长稻米绿色产业链。

4.2.6 完善产业协同机制,做大做强绿色品牌市场

一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改变水稻种植和加工散、乱、小的生产格局,实现水稻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机衔接和规模化经营。二是通过协调金融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有实力的本地大米企业并购、重组。三是开展多种经营模式探索。实行“企业+科研机构+农户+基地”或“公司+农户+基地”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产学研、农工贸的有机结合。四是鼓励企业做好品牌策划。以农业标准化和“三品一标”为准则打造重庆品牌。五是凝聚企业、政府、社会力量健全组织保障机制。通过行业协会共享信息、提升品牌知名度,为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及企业反映诉求提供良好的通道。六是通过合作社等形式衔接好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做到品种、耕作技术、质量管理、收购加工的统一,将小农分散生产模式转变成标准化、集约化的大农业管理模式。七是拓展米花糖、米粉等稻米的下游加工,增加稻米附加值,从而达到生产过程标准化、终端产品优质化、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水稻绿色生产标准。

4.2.7 提高科技支撑效应,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通过提高科技支撑和完善社会服务达到水稻绿色生产的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保证生产者了解优良品种选择、农肥合理施用、控水灌溉等技术方法,以及绿色水稻生产的标准及技术要求。二是完善科技服务,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加快适宜丘陵山区的机插秧、施肥施药、收割机械的开发,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四是加快研究、推广、落实水稻防灾技术。形成区域水稻病虫害、自然灾害、草灾等灾害防治集成运用模式及方案。五是探索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的节本增效集成技术模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4.2.8 构建多层级智慧管理服务体系,提升水稻产-供-销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农业部门与气象、环保、统计等部门的分工与合作。加强数据的共享共建,促进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及各种环境经济统计数据的融合。二是加强村-镇-县(区)-市等多个层级基于地理信息的田块数据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水稻生产质量管理决策系统、灾害预警系统。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广播、电视、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保证技术传播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广泛性。四是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稻米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控,确保绿色产品的质量安全性。

4.2.9 加大政策引导扶持,拓展融资保障渠道

制定包括引导性政策、扶持性政策在内的完整配套、协调平衡的综合管理政策。一是通过设立科研、惠农、支持产业发展等专项财政扶持资金保障水稻绿色高质量发展工作。二是通过减免税收等措施吸引企业加大对绿色水稻基地、绿色水稻生产、加工、销售的投入。三是鼓励企业以股份合作方式筹集资金,吸收稻农以及社会资本入股,盘活民间闲散资金。四是积极争取信贷部门支持,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灵活贷款方式、简化审批程序等方式支持绿色水稻生产、经营。五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重点补贴绿色水稻生产,降低稻农风险损失。

4.2.10 健全监管保障制度,形成生产保障体系

一是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及时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下达各区县,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的目标,压实工作责任,出台有力举措,强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结果应用,将粮食“两稳”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范畴。二是强化指导服务。推动产学研联合协作,加强粮油作物生产关键时节巡回技术指导,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的服务体系,提高农户科学种粮水平,加强粮价、供需等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引导有序生产。

猜你喜欢
重庆水稻绿色
什么是海水稻
重庆客APP
绿色低碳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水稻花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