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伯对周氏这个大家庭,如果按照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来区分,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他不止一次同我们这些侄辈谈家史,要求每个成员过好五关,即“思想关”“政治关”“亲属关”“社会关”和“生活关”。
《百年不了情:我与伯父周恩来相处的日子》(本刊有售,抢鲜价98 元)是一部从亲属角度近距离观察、记叙世纪伟人周恩来的文献性著作。作为周恩来的侄儿,周尔均从亲历者的视角,生动真实地记叙了周恩来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生侧面和工作情景。本文摘自书中第一章,有删节。
七伯在欧洲勤工俭学和在中共南方局工作时,与我祖父和父亲(周恩霔,周恩来的堂弟)互有通信,还赠给父亲一些精致的工艺纪念品。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博物馆派杜魏华、李慧庄两位同志到上海家中看望父亲,希望他把这些珍品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父亲同我一起精心挑选了六件文物,交给杜、李二位同志。
第一件,是七伯在1921 年初从英国写给二伯父(即我祖父)的一封长信。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一段话:
伦敦为世界最大都城,地大北京四五倍,人口多七倍,交通复杂,人种萃聚。举凡世界之大观,殆无不具备,而世界之政治商业中心,亦唯此地是赖。故居伦敦者并不能周知伦敦,欲知伦敦,非专心致意于研究实验不为功。故伦敦为世界之缩影,在伦敦念书,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应研究之科目也。
七伯信中这一段话,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后,引起国内研究党史学者的极大重视。专家金冲及认为,七伯去欧洲勤工俭学的初衷,就是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英国当时是世界上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之缩影”。那里的实际情况,正是七伯所企望的“凡百现象,固皆为所应研究之科目也”。事实上,他在英国和法国先后写了《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影响》《英国矿工总投票之结果》。他从中得出结论:“资本家无往而不为利,欲罢工事之妥协难矣。劳资战争,舍根本解决外其道无由,观此益信。”
1960 年,周恩来、邓颖超与侄儿周尔均、侄媳邓在军在中南海西花厅
正是这种现地考察和研究,帮助七伯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在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重要创建人之一。
第二件,是七伯在1939 年6 月22 日从重庆曾家岩寄给我父亲的家书。这封信虽然只有短短百余字,但七伯一改行云流水的书法,都是用端正秀丽的正楷书就,一笔不苟。凡是提及他生父(周贻能)、二伯母(我祖母)包括我父亲的地方,一律空格、抬头;自称“兄”“嫂”时,则列于右侧。在他生父生日的当天,七伯专门致信上海,向我祖母请安,同时表达对我父亲的思念之情,充分展现了七伯对亲情的关注和对传统礼仪的重视。
第三件,是七伯在1922 年12 月9 日从巴黎寄给我父亲的明信片。这是一张漂亮的新年贺卡,虽因年代久远,纸质变黄,但仍可以清楚地看见贺卡上的文字。1922 年12 月前后,正是七伯策划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会见朱德同志并介绍他入党期间。次年夏天,七伯就入住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17 号,专门从事党团工作。这张明信片表明,在建党初期的百忙之中,七伯还惦记着自己的堂弟。
第四、五、六件,是七伯从欧洲寄给我父亲的工艺礼品。
当时共选择了三件交付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件是银色金属质地的折叠式巴黎风景匣,匣内装有著名景点埃菲尔铁塔等几张照片;一件是仿象牙质地的微型瞭望镜,从视孔中可以看到巴黎风景画;一件是德文商标的图钉盒。
这三件工艺品,虽说是小礼物,但质地精良、制作精细,在20 世纪20 年代的欧洲,想必价值不低。七伯在给我祖父的信中提到“初来此邦,人地既生疏,语言且多隔膜,置身伦敦则殊不知所何措手足”,他初到陌生的环境,用微薄的收入屡次购置珍品赠给远在大洋彼岸的我父亲,足见他对手足之情的重视!
据我观察,七伯对周氏这个大家庭,如果按照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来区分,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方面,对清朝以前的封建家族,七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充分肯定祖辈中品行端正、廉洁自好的人士,强调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使对属于封建遗老的长辈,同样恪守礼制,尊敬有加。
例如,七伯十分敬仰高祖周元棠(1791-1851)的为人和他的诗作。元棠公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 年)中秀才,后科场失意,以课徒为生。他一生甘守清贫,品行高洁,所著《海巢书屋诗稿》收录有134 首诗词,七伯视若珍宝,始终放在床头枕边,时时阅读直到去世。
另一方面,七伯对周氏封建大家庭中的阴暗面则十分厌恶和痛恨,始终持否定态度。他不止一次同我们这些侄辈谈家史,要求每个成员过好五关,即“思想关”“政治关”“亲属关”“社会关”和“生活关”。其中的“亲属关”,就是要求我们同封建家族彻底划清界限。
七伯尖锐地指出,我们周家历代虽然不属于富豪贵族和官僚资产阶级,但也是一个带着深刻印记的封建大家族。近代以来,随着这个家族的衰败破落,出现了一些纨绔子弟、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和种种不良社会关系。我们作为周家后代,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正是从继承家族传统中的优秀成分、摒弃一切封建糟粕和陋习出发,新中国成立初期,七伯、七妈向侄儿女们提出了若干具体要求,我们把它归纳成“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假日或出差时顺路去看看;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不得住西花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七妈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十条家规”,体现了周家的家风和祖训,周到具体,一目了然,是我们今天传承学习周恩来精神的一个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