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

2023-02-07 21:56董文俊金松兰
延边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体中华民族

董文俊 金松兰

(1.中共龙井市委党校,吉林 龙井 133400;2.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相对于传统现代化路径而言的概念,既有传统现代化的普遍要素,又强调了中国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特征。尤其旨在克服西方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危机,走出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长期以来,中华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进程中,共同塑造了卓越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密切关联,互为支持。通过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文化交融、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努力,两者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为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关键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共同塑造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未来图景。

(一)理论根基的同源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核心思想,并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同时突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提出同样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提出任何特殊原则”,共产党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利益”,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没有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个不分民族、肤色和文化背景的人类社会“一体多元”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思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理念传达了“天下”中个体和整体的相互关联和协调一致,表明了“天下”并非仅为一人或一族的“天下”,而是所有人共同生活的家园,亦即“天下人之天下也”。同样,“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体现了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的高尚境界,强调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共享价值观。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秉持的公正、平等、民主、和谐等基本价值观。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体多元”大融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二者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既符合当下中国具体实际,又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

(二)行动主体的同一性

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物质文明的现代化要求社会成员间更深入的社会分工,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能手从而提高效率,同时要使分工之间更密切地协同合作,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效率,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现代化是社会成员间更深入的分工和更紧密的协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则必然是“一体多元”的社会。“多元”才能使文明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无限的可能性,“一体”才能保障文明的凝聚力和协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多元性与协同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则意味着中华民族全体成员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命运的共同体形成与巩固。因此,既要引导各族人民坚持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置于首位,又要在实现自身发展前提下,为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两个大局”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开创富民兴边新局面、促进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三)实践过程的联动性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展现了高度的联动性。在经济层面上,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推进,民族地区将更深入地融入国内大循环经济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更为有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每个成员,共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局。在文化层面上,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在社会层面上,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保障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对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持久繁荣和民族团结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生态层面上,民族地区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宝贵资产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珍贵的自然资源,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密切联系、高度协同,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二、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基础

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基础是一个综合性战略框架,强调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和文化交流融合。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繁荣和多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高度关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前提性

回顾党的历史经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自治,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始终贯穿着“现代化”与“共同体”的双重逻辑,中华民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就是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一是中华各族人民虽拥有不同的文化、语言和传统,但要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只有各民族之间建立起团结互助的高度联动,才能共同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和机遇。二是中国拥有广泛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这些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大团结和大联合,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互补发展。三是民族团结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当各民族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共同的发展目标时,国家更容易实现政治的和谐与稳定。总之,中华民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这意味着各民族需要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

(二)高度关注中华民族共同富裕的关键性

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利好之一就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从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来看,尽管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分配机制的不平衡使财富逐渐向少数人集中,导致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与西方现代化不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一是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这意味着要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城乡差距以及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二是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价值体现。如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不能惠及中华民族的所有成员,就无法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共同体,经济基础也难以稳固。因此,要积极采取政策措施,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这包括改革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均等化发展,促进所有民族共同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同时,要注重加强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

(三)高度关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进程中,共同塑造了卓越的中华文明。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尤其是平等、团结、互助的价值观念践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从分散状态到全面团结发展的转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种交往、交流和交融不仅是历史的传承和纽带,而且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才能更好地推动全国的繁荣和进步。为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互信,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广泛的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认同,进一步加强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同时,要注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其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传承,以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进入新时代,只有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只有不断深化交往、交流和交融,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三、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相互配合和协同推进,只有通过经济上的均衡发展、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以及社会上的公平正义,才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经济基础现代化:经济共同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际上是一种上层建筑,其性质和发展受制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因此,要从经济基础理解和推动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只有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平等才能真正实现。因此,经济基础现代化是经济共同体发展的必然条件。

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经济共同体的理论基础。这包括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理念来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确保资源分配科学合理,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建立新发展格局是经济共同体的实践基础。在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要加快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有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同时也强化了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紧密联动。三是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共同体的关键。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区域间和城乡之间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经济关系。特别需要推动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以进一步解决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一过程将深化人口流动和集聚趋势,增强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动,形成坚实的经济共同体。

(二)政治基础现代化:政治共同体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各族人民以坚韧的团结精神,共同构筑了一个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个共同体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团结协作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在实现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政治基础方面,要特别关注以下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而这个政党必须能够代表全体人民共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特殊利益,更是“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3]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党的坚强领导。二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综合了多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包括过程民主与成果民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等。政治共同体建设必须确保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政治环境,使各族人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政治活动,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文化基础现代化:文化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谐相处,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一体多元、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以及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为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任务,需特别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基础构建。一是确立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凝聚人心、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在这个过程中,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共识的重要思想工具,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二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源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应持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积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自信与活力。三是提升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素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际交往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而密切,这对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抵制社会中存在的腐朽思想和不良价值导向的侵蚀,培养健康的精神兴趣和生活方式,这将有助于更好地构建文化共同体。

(四)社会基础现代化:社会共同体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4]。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必然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为主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人口流动加速,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利益交织更加复杂,社会关系呈现多样化趋势,“互嵌式”社会结构逐步形成,这些对社会共同体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推动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可以减少民族间的误解、偏见和隔阂,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尊重,从而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和谐发展。二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在处理民族事务方面,采用现代化的方法、手段和理念,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民族事务现状。这包括政府机构的治理和运作方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等方面的现代化。同时,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等特点,确保各民族在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三是促进教育交流和知识共享。通过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承,助力各民族之间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五)生态基础现代化:生态共同体

建设生态共同体,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生态优势,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这一过程涉及多个方面:

一是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需要识别并合理利用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地理景观等。这些资源可以用于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林业,同时确保资源的使用不会损害生态平衡。二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发展生态旅游是利用生态优势的重要方式。通过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不仅可以保护和展示民族地区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遗产,而且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实施森林恢复、湿地保护和水体净化等项目。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而且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净化空气、保持水资源等。四是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技术培训等,鼓励和指导民族地区利用生态优势进行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以上措施,生态共同体建设要有效利用民族地区的生态优势,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总之,积极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要路径之一。只有通过加强彼此间的了解与尊重,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合作与共享,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繁荣。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中国式民主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