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逻辑理路与路径探析

2023-02-07 21:56何艳丽
延边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群众精神

何艳丽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生活是人自由发展本性的表达,是我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经过百余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为精神生活的富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向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方向共同前进。

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时代意义

(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在新发展阶段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只有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这个伟大目标。经过一百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了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精神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富有,创造精神财富的意愿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目前,我们已经具备实现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的决心和信心。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不断满足人民精神生活中的急难愁盼,让人民在精神领域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2]。这是在精神领域必须要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揭示了精神文化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获取能量的源泉,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高品质、高标准、高要求的文艺精品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熏陶人的精神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多维需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让全体人民在精神生活中感受到强烈的精神满足,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凝聚共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

(三)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精神生活的提升能够激发人民的创造力、想象力,更能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提供精神力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人民群众在物质基础达到满足的情况下,生活追求发生了由外向内的转换,需要更多精神层面的知识充实内心,需要更多文化滋养支撑,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营造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呈现出身心健康、知识富有、情感富足、信仰坚定、精神饱满的良好精神状态,让人民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担当,并通过文化深远持久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发展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和充分的发展。因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物质生活要得到极大的满足,精神生活也要得到充分的发展,还要使人与人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通过全面的发展促进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

精神生活是丰富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场域,对个人实现美好幸福生活有重要价值作用,它能够“体现人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与规范”[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更加重视德智体美劳各要素的充分发展,以此来提升个人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追求绿色食品、运动锻炼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人民内心世界的空虚和对知识的渴求需要通过文化知识、文化展览及特色文化系列活动来滋养和熏陶,从而提升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逻辑理路

(一)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为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是把握时代发展规律,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理论指南。它系统地阐明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马克思设想,在未来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的产品极大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且丰盈,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追求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走向会更加强调人的精神享受,当精神需要和精神享受的限制消失时,精神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个人的精神品质、精神追求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4]所以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平等地满足每个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重视每个人精神生活的享受和发展,最终让人民都享有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只有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人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生活,追求真善美以及精神上的自觉自由,最终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历史逻辑: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探索为逻辑主线

中国共产党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从建党之初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长期艰辛探索。从建国初期的积贫积弱到现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一穷二白,吃不饱、穿不暖的困难时期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这个百年实践过程中,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创造提高生活品质并过上美好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矢志不渝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始终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毛泽东认为,如果“人的精神面貌不能振奋,还是搞不好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5]。由此可知,昂扬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对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激发作用,精神生活的富裕必定能够激发人民群众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人民期待的美好生活,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个伟大的目标。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高品质、个性化的精神产品需求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公开场合、重要会议、讲话中提出,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必须要提高优秀精神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现实逻辑: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为逻辑必然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要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富裕,而且更要体现在公平公正、充分发展的精神生活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也要求有更高层次、更高品质、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住更大的房子、有更高的收入、有更稳定的工作等物质层面转向有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更加充实富有的精神世界。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求促进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全方位满足,包括对向善向美的追求、对认知需要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追求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人生发展和社会理想之中,一代代人不断探索和追求丰盈的内心、有趣的灵魂、健康的心理,以此来满足自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三、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实践路径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必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去引领和推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保障,加快构筑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地。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和民族走向欣欣向荣必须要遵循的价值观念。首先,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尤其是在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强化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思想的引领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多渠道和多方式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青少年群体明辨现实与网络中出现的歪曲事实的错误观点,要坚定自己的价值立场,提高自己的价值选择能力和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来构筑新时代人民向往的精神生活。通过优秀文化内在的深厚底蕴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选择、道德遵循提供了辨别是非曲直的科学准则,要充分发挥模范人物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示范作用,集中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让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

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破解社会转型期思想问题、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偏离主流社会精神状态的法宝。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下,每个人都应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增强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保障

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元离不开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保障。人民群众自身个性的发展需要高质量、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首先,增强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保障需要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者树立精品意识,多生产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将产品的构思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相结合,提供一系列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召力、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产品。其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服务供给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政府积极主动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技术,打造“精准化”“个性化”“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满足不同群体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不同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精神产品选择,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云游博物馆”“云游艺术馆”,享受精神产品带给人民群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最后,增强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保障,进一步推动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要建设乡镇文化站,打造农家小屋、文化驿站,修建文艺广场、露天电影院、体育中心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试点,实施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均等。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神文化产品带来的充实幸福,让优质的公共文化活动滋养和熏陶每一个个体,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精神生活最亮丽的底色。

(三)构筑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地

构筑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地是提升人民群众良好精神风貌的必要举措,是实现丰富多彩精神生活的必然要求。首先,必须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新时代精神文明新风尚。这就要求加强全民教育,提升全民道德文化水平、理性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诚信友善的行为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其次,发挥榜样示范和道德引领的积极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观看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学习榜样身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将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向上向善的源动力。最后,强化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将地域特色文化和体育文化创新性结合,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贵州台盘村的“村BA”,完美地将体育竞技精神与贵州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而且输出了当地的文化产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帽”。以“村BA”活动为例,各地区根据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结合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具有地域特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此吸引全国人民参与文化盛宴,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推动全社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筑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地可以进一步满足个人对知识、情感、文化、真善美以及理想信念的需要,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氛围,以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结语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愿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会经历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参与其中,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而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群众精神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