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志
山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阔步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3]。国家强盛则文化自信,国家衰落则文化不自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列强附庸,人民陷入水深火热,文明蒙羞,文化蒙尘。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代表,在东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中,特定时期曾被质疑甚至被全盘否定。因此,国学复兴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在国学复兴的漫长等待中,始终有一大批学者立足文化自信,坚守国学阵地,倾尽毕生心血主动发掘、研究、传播国学,擦拭掉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灰尘,使之重新焕发光芒,并且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相结合,使之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强大更深沉的精神力量。姚奠中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姚奠中(1913-2013),山西稷山人,当代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解放后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等职务。
2023 年是姚奠中先生诞辰110 周年。作为民主党派的杰出代表,姚奠中先生的成就很多,荣誉等身。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书法,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国学,最钟爱的职业是教育。姚奠中先生一生以爱国为魂,以研究和发扬国学为根,走教育救国兴国强国之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民族危亡、人民困苦的屈辱史,也是中华儿女寻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奋进史。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民国建立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在社会的剧烈动荡中,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姚豫泰,后改名奠中。在当时诗书传家的传统观念里,通过受教育改变个人命运仍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加上稷山所在的运城地区自古以来文化底蕴深厚,极为重视教育,姚奠中自幼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他少时饱读诗书,以博闻强记、能诗善文著称。在私塾和初小阶段,姚奠中便博览了诸如“四书”《左传句解》《史记》《水经注》《说文解字》等众多国学经典著作,并且在伯父和父亲手把手指导下练习书法,每日写大楷三十二、小楷一百字,从未间断,直到中学二年级,每学期返家也必交作业。正是父辈的严格要求和个人的勤学苦练,为姚奠中日后成为国学大师、大书法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幸遇名师,姚奠中树立了远大志向。他中学期间就读于运城菁华中学,历史老师直接从“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中取材史事和人物,对学生进行节义、方正、爱国、爱民教育。通过学习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爱国报国的高尚情操,秦桧、慈禧等叛国卖国的卑劣行为,姚奠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形成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树立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塑造了痛恨卖国行径、反抗旧恶势力的性格。他希望日后投身教育做一名好老师,以知识来救国救民。1932 年,姚奠中不负长辈和老师们的期望,由初中直接考入山西省教育学院。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刚经历了军阀混战,又遭遇了外敌入侵。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作为运城菁华中学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19 岁的姚奠中愤然编写并参演话剧《万宝山》,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4 年,在山西省教育学院,他因参与组织发起学生“反会考、要抗日”学潮运动,遭阎锡山当局扣押长达3 个月并被驱逐回乡。怀着求学救国之心,同年他又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当时恰逢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并招收国学研究生。姚奠中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顺利通过考试,幸运地成为章太炎的七名研究生之一。在章太炎先生的亲授下,他不仅国学水平突飞猛进,而且国学自信更加坚定,奠定了他一生以传播和弘扬国学为己任、走教育救国兴国强国之路。
民族处于危亡之中,知识分子应该何去何从?是该独善其身、消极避难,还是勇于担当、奋勇抗争?姚奠中坚定地选择投身教育,虽个人命运颠沛流离但不堕凌云之志。抗战期间,他创办“菿汉国学讲习班”,以讲授子、史为主,重视学生的品德和爱国教育。后因时局动荡,他不得已辗转各地,先后在苏州章氏国学会预备班、安徽泗县中学、安徽第一临时中学、安徽临时政治学院、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国立云南大学、国立贵州大学任教,讲授中国文学史、通史,经、子典籍,以及诗、词、文字学、文艺学等课程,传承国学并发表和出版了诸多论文、专著。姚奠中在不忘传承国学文脉的同时,还主动到战争前线参加抗日,为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尽自己的一份力。1938 年他参加抗日游击队,在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司令部第一支队任秘书,起草抗日誓词,书写标语,筹集给养和发动群众参军。
在国家寻求光明之际,知识分子是该“躲进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姚奠中坚定地选择投身民主运动,奋勇救国,乃士之担当。在救亡图存图强中,姚奠中发现抗战如此艰难多因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腐败无能,民生凋敝根本在于政府的专制独裁。作为一个有民族气节、有骨气、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加入反国民党独裁的民主运动洪流中。他“每有怒斥教育厅长、赋诗讥讽党部权要、对抗校长淫威、面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义拒国民党党棍院长的节行,以致九年中七换教所,困苦颠连,终不肯降志辱身”[4]。
面临不同道路的选择时,知识分子是随波逐流、追求个人的高官厚禄,还是心向光明、追求国家的繁荣昌盛?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中国的任务是如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不仅国共两党在政治纲领上存在严重分歧,而且各民主党派纷纷成立并提出各自的救国主张。当时全社会的共识是通过广泛民主协商、共同参与的方式和平建设中国,但国民党当局却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了独裁专制。国共谈判破裂后,中国面临两种道路、两种命运的抉择,知识分子也面临跟谁走的选择。姚奠中坚定地选择紧跟中国共产党走,加入到反饥饿、反内战的运动中。经过三年的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政府垮台,人民赢得胜利并且真正当家作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迎来了历史新纪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座谈会上,姚奠中曾回忆并深有感慨地说:“抗战胜利啦,跟谁走呢?跟国民党走就可以升官发财,但进步的知识分子就跟共产党走,但随时都有被捕杀的危险,如闻一多、李公仆就是被国民党杀害了。这就是两种前途,但先进的知识分子、民主人士还是坚决跟共产党走,所以路不疑。”[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姚奠中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满怀热情,积极投身新中国教育事业。1951 年8 月,他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举家迁回山西,任教于山西大学并先后任语文专科主任、中文系主任、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他不仅倾注心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而且学术上厚积薄发、硕果累累,先后发表论文130 余篇、著述170 余万字。结集出版了《姚奠中论文选集》《姚奠中诗文辑存》《姚奠中讲习文集》等著作23 种,其中获国家、省级奖励八项。
思考并探索国学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展,姚奠中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当然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突出的包容性,但姚奠中反对用西方文化为指导来套用和肢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研究诸子学应有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在《论治诸子》中,他认为从胡适、冯友兰以来,研究诸子的学者喜欢用西方哲学的体系、概念、术语为框来套中国学说,形式上虽然新颖可喜,但却背离了诸子的真精神,这种取粗遗精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大通弊。另一方面,针对国学教育中学科分得太细、破坏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姚奠中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国学分小学、经学、史学、诸子、集部五大块,实际上是文史哲不分家,而国学在现代学科分类中被切割为历史、哲学、中文等学科,导致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大量流失。“分也成也,成也毁也”,他强调只有整体学习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使之真正传承下来,发挥“修己治人,内圣外王”的作用。[6]
勇决为行,用世为归。姚奠中认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和作用不应止于书斋,而是学以致用,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他1956 年加入九三学社,并先后担任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等职务,通过撰写提案、参加社会活动为国家建设和改革建言献策。姚奠中将国学思想应用到工作中,坚持抓纲抓要害,提出“宏观辨方向,微观察现实,纵向看发展,横向比差距”的工作方法,积极参政议政,带领九三学社山西省委跨越发展,为国家和山西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术求道,以道驭术。姚奠中因其诗书画印“四绝”为世人所熟知,深通其里的名家指出姚先生“技近乎道”,他的诗书有骨、画印有魂,骨和魂是深厚国学的集中体现。姚奠中的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收藏。2009 年,他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他致力于书法艺术传承,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书艺展,99 岁高龄时举办“薪火相传、翰墨流光——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展”,业内震动。改革开放后新一轮国学兴起,姚奠中主张要客观认识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国学发展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割股奉君”等本来就是杜撰的,即便历史上真有其事,也是糟粕,绝不能当作优秀传统来弘扬。[7]为奖掖后进、弘扬国学,2009 年他捐款100 万元,发起成立了“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国学是推动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力量。姚奠中晚年仍为国家统一事业一直奔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8]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根本上在于大一统的文化,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大一统的历史。大一统的文化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的共同信念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纵观中国历史,凡是统一的时代,国家就强盛,社会就安宁,人民就幸福,反之,国家不统一,处于战争状态,社会必动乱,人民必遭殃。因此,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夙愿,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期盼和责任,应为之付出努力。姚奠中晚年心系祖国统一,2013 年11 月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了“登高望远——海峡两岸百岁书画大家姚奠中·张光宾作品展”,为两岸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助力。2013 年12 月27 日,姚奠中先生以101 岁高龄逝世,留给世人一座丰碑。先生精神永垂!其倾注毕生心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迎来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