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难,朱宗友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2.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1]41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入分析、研究、回答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领域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其生成逻辑、主要内涵,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理论方位,并在实践中自觉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坚持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继承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化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回答新时代如何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过程中,在思考如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发展进步中,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在分析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关系基础上,对人类的精神生产实践展开论述。
第一,从实践与认识关系出发,对文化的本质属性作出规定。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作为精神活动产品的政治、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物质活动的产物,这就是说,文化产生于社会实践。恩格斯还阐明了文化对于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他指出,文化各部门如文学、艺术等的发展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3]649
第二,从阶级属性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阐释文化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化是具有阶级性的,并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178。所以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文化,从而为革命斗争服务。恩格斯还把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5],认为精神生产力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等形式具体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出发,阐释文化传承发展规律。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669对于文化来说,亦是如此。文化传承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规律,决不能抛弃本民族的历史来创造新的文化。同时,列宁在谈及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时也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6],并强调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完成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也就是说,在推动文化发展时,也要注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与科学发展文化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源自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思想文化工作作为整个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三大通过的《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文化思想上的问题亦当注意,这是吸取知识阶级,使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工具的入手方法。”[7]此后,伴随着革命进程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新文化。整体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使全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二是文化建设有力地配合了党在政治战线、经济战线、军事战线等方面的斗争;三是通过开展思想文化工作,凝聚了民心,建立了广泛的文化革命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强调新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8]。同时,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虽然在此期间文化工作曾一度经历波折,但仍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思想文化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和建设任务。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9],要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并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三是全体人民文化水平得到总体提高,民族精神得以有效弘扬。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思想文化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充分肯定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促进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我们看到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善于查缺补漏,继续回答新的时代问题,以新气象新作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面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的各类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周密研判、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文化相互激荡的态势,以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过程中社会原有思想文化观念深刻变迁的趋势,多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周密部署。
面对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明确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10]456。面对文艺工作中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十三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10]295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沃土。面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0]478。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与方法作出规定,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540。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思考与谋划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规划与方案,实地考察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作出重要指示。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也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中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
当前,世界各国间关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应该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从而“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11]27。在文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阐释其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认识与思考,为世界文明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他强调:“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12]160
关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一,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12]160。各民族基于本国历史文化土壤而产生的独特文明都具有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应当以求同存异的态度“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12]161。第二,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12]16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尊重和珍惜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要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正确厘清尊重本国文明成果与自我封闭、唯我独尊的区别,各民族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积极学习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12]161-162,这不仅是发展本民族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第三,要以正确的方式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交流互鉴是文明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但也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在相互学习借鉴时,要“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12]162,兼收并蓄并不代表囫囵吞枣,而是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四,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12]163。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2]163。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也要处理好古今关系,决不能以古非今、厚古薄今。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也源自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发展进步的思考与观照。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13],这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出的重要评价。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阐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点与根本要求,注重从方法论层面总结文化建设的具体原则,又明确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方案。
文化与国运息息相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将坚定文化自信与国家兴盛、民族延续和政党前途联系起来思考,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3。这一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点。
第一,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何以必要。文化对人与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正向的、积极的文化能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施加影响。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积淀而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维系民族团结、整合民族价值、激励民族进步的重要源泉,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并强调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4]。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指出文化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15]。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社会进步角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从文明延续角度来说,坚定文化自信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总之,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好民族历史文化,能够使我们“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16]。
第二,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何以可能。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内涵,指出其不仅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3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同时也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了凸显时代特点、具有民族特色、激发人民奋进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同样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发展也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历史舞台与时代机遇,这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讲话时,首次提出“两个结合”。此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进行了深刻阐释。这一论断的提出与阐释,既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又进一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又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第一,“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能够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7]。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决反对“‘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错误倾向,决不能搞“‘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18]。“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指出中华文明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优势的重要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在于进一步破除了对西方文化以及西方式现代化的迷信。
第二,“第二个结合”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古今中西”文化之争。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兴起,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交流与碰撞。甚至有观点认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中国文化中“我们所觉为最好的东西,还不如人家的好,可是我们所觉为坏的东西,还坏过人家所觉为最坏的千万倍”[19]。所以,必须完全摒弃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有观点认为,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文化领域中民族的特征已经逐步消失,必须以中国为本位进行文化建设,使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20]。这样的争论在20 世纪30 年代尤为激烈。而“第二个结合”在本质上是将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强调要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1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17]。
第三,“第二个结合”明确了今后的文化使命。纲举则目张,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在论述“第二个结合”时,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要求,并将之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重要文化使命。不仅如此,“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首先,“第二个结合”强调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批判继承之意。剔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素,传承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成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条件。其次,“第二个结合”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在用先进理论激活传统文化。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呈现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另一方面,使中国的古老文明能够汲取现代力量而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最后,“第二个结合”给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极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了科学回答,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方法论层面的具体原则。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如前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何以必要及何以可能进行了充分论述。此外,他对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也进行了阐释。首先,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10]418所以,今天必须保护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保留住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其次,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对民族历史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10]538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善于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寻找智慧、以古鉴今,是解决新时代新问题的重要思路。最后,坚定文化自信在于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通过对中国实践的有效总结来提升中国的理论,既不照搬照抄,又不迷信盲从,从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7]。所以,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把文化自信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第二,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优秀品格。在新时代,这种开放包容的优秀品格仍需要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汇交流中得以涵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17]。通过融通古今中外,既可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凝聚、感召、动员人民方面的重要作用,又可以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阐明了秉持开放包容的实践指向,即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择善而从,不断丰富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创造出“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17]。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7]守正,意为恪守正道。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思想伟力,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推动文化建设,凝心聚魂;二是要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引领文化前进方向,聚合奋进力量,最终达到正心明道的效果。创新,则在于创造“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17]。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古今关系、中西关系,做好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并根据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依据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建设弘扬主旋律、体现科学性与民族性、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更加坚定有为地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文化建设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表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10]9。但也应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10]12。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作出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第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这一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0]194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始终由党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全党动手,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1]。要自觉肩负起政治领导责任,加强对文化建设领域重要问题的分析与研判,做好文化建设领域的顶层设计与推进方案,使各级党组织形成合力,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的应有作用。
第二,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论述表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2]21。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等,以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而做好这些工作,“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22]24。
第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塑造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何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如何“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22]107。必须建立与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教育引导、制度保障等一系列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2]108。最终凝聚起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效果。
第四,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一论述表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将弘扬主旋律、推动思想统一作为重要着力点。任何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都必须做好舆论工作,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都将新闻舆论作为强有力的斗争武器。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2]38。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要着力提高新闻舆论的“四力”,弘扬主旋律,不断提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五,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论述明确新时代实现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重要支撑与方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进步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0]15。要善于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做到融会贯通,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激活传统、改造传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沃土的基础上,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第六,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这一论述表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提高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和底线,就是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2]185。强调社会效益,意在强调文化建设要注意普及与提高。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全体人民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一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以及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国际责任。通过对事实的厘清、形象的建构、情感的表达以及道理的阐释等讲好中国故事,消除少数国家对我国的误解与偏见,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国际场合提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48,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一方面能够在国际社会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发展以及致力于大同社会的基因,使世界了解中国的和善面貌;另一方面能够兼收并蓄世界文明优秀成果,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创造出更多优秀文化成果,为世界文明宝库增加新的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13]。这一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进行总结而凝成的思想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文化建设具体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不仅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依据不同时代条件提出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建党之前,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就对文化展开思考,阐明了经济基础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2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4]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再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提出憧憬和预言,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也将迎来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25]。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涵时也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国共产党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放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位置,根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凝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进行系统总结与理论概括,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守正精神。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664。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22]52,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而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文化领域中的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第二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不仅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指南,同样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路径,“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17]。概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矢”去射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13]。
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肩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汇聚磅礴精神力量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出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评价。从词义上来看,“体”有本体、本源之意。在文化建设中何谓本体、本源?即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昂扬的民族精神以及正向的价值观念等;“用”则有实践之意,即用理论指导实践。“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性、传统性与现实性、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又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而产生的理论成果。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是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对新时代继续推动文化发展作出了具体工作安排,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党,不仅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也应当具有世界眼光,为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视野,在致力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不仅如此,还能在世界范围内以中华文明为样板,汇聚文明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强调要尊重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有批判、有选择地兼收并蓄。第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理念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滋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