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雨桐
(中共鹤壁市委党校,河南 鹤壁 458000)
在中国社会发展逐渐进入到“大众娱乐”时代,泛娱乐化思潮业已覆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时,这一社会思潮对人的影响及作用方式更具有隐秘性,其流变样态也变得更为复杂而难以预判。虽然人们对此情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警惕,但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陷入泛娱乐化的“陷阱”往往难以挣脱出来。更有甚者甘愿沉浸其中,这部分人身体力行地证明了“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P4)。与此同时,泛娱乐化思潮还呈现出向高校加速蔓延的趋势,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产生消解作用。因此,作为立德树人重要基地的高校,要清楚地认知和洞悉泛娱乐化思潮的本质和目的,在正确分析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以便有效地抵御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侵蚀。
娱乐与泛娱乐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准确识别二者的区别是抵御泛娱乐化思潮的重要前提。娱乐是人的一种自然需求,同时也是人类必需的精神文化活动,适度的娱乐可以使人放松、舒缓,在心理层面可以体会到欢乐和愉快,对人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而泛娱乐化,已经超出了人们对娱乐需求的界限,其裹挟和掺杂了过多的执念和欲望,置身其中会使人逐渐消沉和麻木,一旦被现实生活的闹钟叫醒,愈发突显的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悔意和愧疚,对人会产生消极负面的作用。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也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P4)由此看出,泛娱乐化思潮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商品化是其产生的经济背景,后现代主义是其产生的哲学背景,社会分层是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逃避抑郁的娱乐乌托邦是其产生的社会心理背景”[2]。其依托于新媒体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逐渐内嵌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泛娱乐化思潮是指在现代化媒介、资本逻辑和心理需求等多种要素驱动下内嵌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把娱乐作为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社会思想潮流。
当前泛娱乐化思潮以娱乐价值作为首要或者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在空间上呈现出泛滥化趋势,在娱乐内容上呈现出“三俗化”趋势,在娱乐模式上呈现出同质化趋势的主要特征。高校作为娱乐文化的重要聚集地,不可避免受到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呈现娱乐化倾向。首先,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日趋娱乐化。部分思政课教师为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这使得多种教学方法之间不能得到有效系统整合的情况出现。此外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大量展示视频图片,而忽略了理论知识本身,使得课堂呈现出浓厚的娱乐化色彩。其次,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日趋娱乐化。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为迎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取舍,着重设置、突显能够直接吸引学生兴趣、博取学生眼球的话题和内容。如选择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快捷资讯、历史密闻、搞笑视频等信息资源贴入到课堂中,作为辅助性信息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但有时对这些娱乐信息的使用限度没有很好把握,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媚俗化和庸俗化趋向。最后,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日趋娱乐化。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为更好地与学生建立互联互通的语言频道,在课堂授课、讨论时往往“刻意”地使用一些当下流行的网络词汇或段子,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但长此以往却助长学生对于听取老师讲段子、说新词的期待值,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本身的好奇心、求知欲。
第二,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呈现娱乐化倾向。面对繁重的学习,高校学生在课余时间会选择多种娱乐方式来释放自身压力,其中网络娱乐是最为主要的方式。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为21.0%。从学历结构分析,拥有大学专科及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到学生群体的19.8%。[3]可见,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主要的娱乐基地,智能手机已成为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娱乐利器,泛娱乐化网络生活已成为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加快普及,高校学生花费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占比不断增加。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逐渐沉溺于玩弄网络游戏、阅读网络文学、浏览网络视频、观看网络直播等泛娱乐网络活动中。
第三,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呈现娱乐化倾向。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泛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在高校中仍然受到部分学生的盲目追捧。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热度和受欢迎程度,但未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学生热衷于参与西方节日娱乐性活动的局面。二是网络综艺的复制类活动纷纷亮相高校校园。网络综艺带有极强的娱乐性质,能够轻易抓住高校学生追求时尚、享受娱乐的兴趣点。这些娱乐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但泛娱乐性加持下的活动,使校园文化环境日益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
第四,高校实践活动呈现泛娱乐化倾向。高校实践活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但泛娱乐化思潮的日渐渗透,使高校实践活动日益充斥着娱乐化味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些高校实践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抱着娱乐化心态来开展主题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校内实践活动。这类活动本身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和功能,但由于某些组织者和参与者抱有一定的娱乐化心态,使得这些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掺杂了过多的娱乐化元素。而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政治严肃性渐渐被娱乐性所遮蔽,也使学生忽略了社会实践活动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其二,商业行为不断侵袭着高校实践活动。近年来,商业主体通过各种伪装,甚至是以开展公益赞助活动为借口,将商业广告、标语、传单渗透到高校实践活动中,这不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更污染校园风气。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4]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成效。然而泛娱乐化思潮的不断涌入,使得部分高校的教育环境日趋娱乐化。受新媒体泛化的影响,学生时时刻刻都置身在泛娱乐化的信息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网络直播平台、短视频APP、手机游戏无时无刻占据和损耗着高校学生的时间、精力。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科技发展、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中,对新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复杂的情感羁绊,这是他们热衷和执着于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追求极致娱乐体验的主要原因。但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律、自制和辨识能力,长期处在新媒体泛化的娱乐环境之中,渐渐地会被校园泛化的娱乐环境所麻痹和裹挟,这导致他们易痴迷于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建功立业、指点江山”,从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理想和抱负的实现。
“文化本身有着传承与教化功能,然而在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袭下,文化的这两大功能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5]文化成为一种滑稽戏,逐渐沦为了大众的玩物,文化本身的育人功能被不断削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被恶搞的现象比比皆是,部分学生本着娱乐化的心态去恶搞一些历史名人、革命英雄和时代楷模。这种恶搞行为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发酵,引起了网友的纷纷模仿,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一些高校学生以娱乐为目的,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精神价值,而专注于消遣娱乐,以至于做出种种“任性”行为。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亵渎和侮辱,也是对泛娱乐化思潮推波助澜和肆意纵容。在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袭下,高校学生共享共有的精神家园正逐渐遭到他们自己的破坏,这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但在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袭下,高校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不断涌现。第一,高校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被不断消解。泛娱乐化思潮就像是“糖衣炮弹”,使高校学生愈发专注于追求个体的极致娱乐享受,无形中弱化高校学生的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使得集体主义精神逐渐被湮没在泛娱乐化思潮中。第二,高校学生的奋斗观被逐渐扭曲。在泛娱乐化思潮的裹挟下,部分高校学生不再单纯信奉经过长期地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而取得成功的奋斗之路,他们愈发希望自己实现“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目标。一些高校学生之所以倾向确立此种价值取向,就是因为泛娱乐化思潮消解着高校学生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力,麻痹了高校学生苦干实干的精气神。部分高校学生在奋斗的征程中遇到了挫折和磨难,往往选择用娱乐的方式来欺骗自己和逃避现实,转而寻求成功的捷径。第三,高校学生的幸福观被缓缓侵蚀。审美和消费观念是高校学生幸福观的重要构成要素。而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学生幸福观的侵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高校学生审美认知异化。高校学生“在追逐短暂的感官快乐,追求享受型、占有型幸福的同时,却越来越钝化了感觉的灵敏,萎缩了生活的体验,遗失了精神自由和自我超越的快乐,终结了深度精神幸福。”[6]另一方面,泛娱乐化思潮使得高校学生消费观念扭曲,并表现出“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同频互振”[7]的特点,他们的消费目的“更多的是把消费的内容、消费的符号特征作为自己感受幸福的标准。”[8]
首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方式,使信息呈现的形态更为多元化。高校学生在面对这些海量信息数据时,思维日趋平面化、视觉化,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辨真假、辨别是非,久而久之他们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都会被随之弱化。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大幅提升信息的传播能力,这使得人们可以不必见面,就可以超时空去传播、交流信息。“他们不会主动适应所处群体的关系、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学习人际交往技能,而是活在自我世界之中。”[9]这也使得一些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最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有所下降。泛娱乐化思潮就像“精神鸦片”,一旦沉浸其中就很难抽身而出。部分高校学生过度追求娱乐体验,不由自主地陷入到娱乐享受过程中,甚至是“废寝忘食、熬夜奋战”,即使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也要满足追求极致娱乐的瘾性需求,久而久之产生厌学、焦虑等心理问题。
高校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为使高校教师守好、守稳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必须要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能力建设。首先,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学习能力。理论素养的提升和完善是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是提升高校教师综合素养的根本途径。为此,必须要把理论学习能力建设作为提升高校教师综合素养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其次,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思潮辨别能力。增强高校教师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应有之义。高校历来是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汇聚之地,有效识别、科学应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既是高校教师不可避免的经常性课题,又是自身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最后,要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技术能力。增强高校教师的教学技术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所在。高校教师教学技术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效果的好坏。如果高校教师不具备应用新媒体新技术、话语表达、沟通交流、课堂管理等教学技术能力,就不能牢牢“抓住”学生,更不能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抵御泛娱乐化思潮侵袭的关键举措。一是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将校风校训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学生营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及其身份的认同,进而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高校要限制商业娱乐活动渗入校园中,严格抵制“三俗”化之风,坚决净化校园不良文化环境。学校领导层面应予以高度重视,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严格把关、规范落实,在实践中积极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校园新媒体是向学生传播校园信息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舆情发酵、生成和扩散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应对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袭时,首先要整合和优化好校园新媒体平台。积极抢占校园舆论阵地,主动设置舆论议题,切实把握好舆论导向,限制校园舆情朝着泛娱乐化的方向野蛮生长,从而在传播链上阻断、削弱泛娱乐化思潮的消极影响。其次,高校应努力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品牌。品牌化经营是增强校园新媒体影响力的关键举措。校园新媒体品牌效应的产生,能够不断增进高校学生的对校园新媒体的认同感和关注度。但校园新媒体品牌的树立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最终还是看新媒体推出的产品内容。为此,必须要抵制“三俗化”产品的出现,积极推出以教育性为主以娱乐性为辅的产品内容。最后,努力提升校园新媒体运营者的综合素养。校园新媒体运营者要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的综合素质,要科学识别网络媒体的本质及特点,从而远离泛娱乐化思潮的陷阱。
“娱乐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如果娱乐成为最高价值,同时还反对宏大叙事和深刻思想,这样就形成一种轻浮和软弱无力的精神结构”[10]。为此,在夯实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和幸福观。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高校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把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与自身的价值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常怀敬畏之心,摒弃“戏说”历史事件、“戏谑”英雄人物等恶习。其次,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11]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就是要使其明白,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机会主义”是要不得的,关键是要靠奋斗,要苦干实干。最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要靠审美来引导,要靠消费来支撑。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一是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即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体验、感悟现实生活中身心愉悦和谐的幸福,引导学生由外在审美向内在之美、由“西化”审美向“传统”审美的回归。二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客观、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消费,做到物质性消费和精神性消费的协调统一,使其不过度追求衣食住行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消费品。
部分高校学生过度追求娱乐享受并朝成瘾的趋势发展,折射出当下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的事实。青年时期是人的思维和心理比较活跃的时期,处在人生阶段的关键转折点上。面对现实生活的抑郁,部分高校学生习惯于逃避,经常性地会以娱乐来抚慰和麻痹自己空虚的心灵。但是,只要是再次面对社会现实的困境,他们又会变得躁动不安,继而又会选择沉浸在泛娱乐化思潮中。在这不断反复的过程中,泛娱乐化思潮就像是“精神鸦片”,使得高校学生想摆脱却很痛苦,继续“吸食”自控力则会越来越差,更有甚者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极易产生焦虑症、厌学症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为此,必须高度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层面筑起抵御泛娱乐化思潮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