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红色旅游资源英译策略评析

2023-02-07 09:42:41张志强勾亚蒙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张志强,勾亚蒙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研究日显重要的今天,研究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策略,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让红色旅游文化走出国门,有效带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提升中国国际形象,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拟以部分河南红色旅游资源翻译为例,从传播学视角评析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策略,并提出改进我国红色旅游对外传播的可行性建议。

一、传播学与翻译传播学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2015:35)[1]在其被誉为传播学的独立宣言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把传播过程归纳为五个要素的互动,这五个要素就是“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它包括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在拉斯韦尔之后,还有一些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也参与到了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最终使传播学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翻译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以其功能对等理论而著称,他是最早从信息学和传播学视角审视翻译的学者之一。奈达(1964)[2]视翻译为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借用信息学、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描述翻译行为,将翻译过程描述为四个步骤:分析、转换、重组、检验,将翻译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概括为: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信宿(receptor)、信道(channel)、噪音(noise)、场景(setting)、媒介(medium)等,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所谓分析,是通过源语的表层结构获得其蕴含意义的深层结构;转换是将源语蕴含意义的深层结构转换为目标语的蕴含与源语相同意义的深层结构;重组就是依据目标语规范将目标语的蕴含意义的深层结构组织为目标语的表层结构。信息传播都会有传播负载 (communication load) 和“噪音”等问题,相比于物理噪音或更关键的心理噪音,如听众或读者对传播内容可能产生不良心理反应,他可能因为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不同或个人喜好的不同,对传播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敌对,这些都是译者应该考虑的因素。奈达对比了信息在源语文化中传播与在目标语中传播的异同,认为在信息量相同的情形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目标语中信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要比源语的窄,“译文接收者的信息渠道容量通常小于原文接收者的渠道容量” (Nida,1964/2004:165)[2]。所以,译者作为原文信息的接受者和目标语信息的发送者,翻译(编码,encode)时应该采用增补策略, “拉长”(draw out, 改变、增补、重复或累加)信息的表达形式 ,使译文的理解(解码,decode)难度和原文对于源语读者的理解难度相当, 这样一来,译文的篇幅一般要长于原文。这些多出来的信息便是冗余(redundancy),适度的冗余对信息的充分传递是必要的,但冗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信息传递的精度和效率。而且,在“拉长”信息表达形式时, 译者不能任意增加信息内容(谭载喜,1999)[3]。

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尔斯(Wolfram Wilss)也强调翻译的传播性质,认为语际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只是涉及两种语言而已(Wilss,2001:55)[4]。

国内翻译传播学研究的先驱是吕俊教授。在其《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一文中,他首次提出了要开展翻译传播学研究,认为翻译是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其本质就是传播,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换和交流活动。他为翻译的传播学研究勾勒出了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指出传播过程的七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播、传播的目的、传播在什么场合下进行、传播效果如何,构成了翻译过程的整体,各个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和制约(吕俊,1997)[5]。

廖七一(1997)[6]也从信息传播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翻译过程实际是信息交流过程,翻译的传输形式划分为两级:理解和生成目的语并传达给读者。而且,在编码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考虑信息容道、噪音和冗余以及传输负载等因素。谢柯、廖雪汝(2016)[7]从认识论角度论证了翻译传播学能否确立,分析了翻译传播学研究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尹飞舟、余承法 (2020)[8]论述了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应用,认为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阐释人类使用不同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知识系统。黄友义(2021)[9]在《及时的专著 新型的课程——评〈翻译传播学十讲〉》一文中,对湖南师范大学把翻译与传播结合成一个专业的做法予以高度评价。

二、传播学理论观照下的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策略评析

红色旅游文本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文本,它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所以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传输负载、信道容量、信息冗余和噪音等相关因素,要了解目标语读者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模式,选择适当的方式阐释红色文化的内涵,避免产生负面含义和负面影响。对于一些富有中国政治语言特色的话语,可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增译、改写等方式,对其深层政治含义加以适度阐释,以减缓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难度。下面依据传播学理论,重点对红旗渠和焦裕禄事迹介绍的英文翻译试作评析。

(一)渠名的翻译

“红旗渠”原本叫作“引漳入林”工程, 后来改称红旗渠,英译为“Red Flag Cannel”。对于它的翻译,近年来译界一直有争议,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红”和英语国家文化中的“红”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中国人眼中,红色象征着节日、吉祥和成功。同时,红色还象征着革命,如“红旗”“红军”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红色经常使人联想起危险、暴力、灾难、愤怒、欲望、死亡等。这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认知差异就属于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阻碍、减弱或减缓信息流通的因素统称为“噪音”。“噪音”是影响翻译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译文采用了直译,保留了“红旗”这一意象。可以说,这里的直译是可行的,是因为它只是一个名词的一部分,其主要信息是“渠”,只要目标语读者能明白这是一条渠的名字就行了。此外,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外国读者已经了解到中国的 “红” 不同于英文“red”。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译者不仅要对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有所了解,站在西方读者的立场上去审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尤其是对于那些代表中国社会和文化特色的话语的翻译。但是,如果译文的“噪音”大到了足以干扰正常沟通的地步,则必须设法消减它。

(二)俗语的翻译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俗语就是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语汇。俗语的翻译也要视可能的传播效果而定。如果直译形成的“信息容道”能被“信宿”(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那就要选择直译,因为它可以较好地保留原文形式,同时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但是,如果直译会形成“噪音”,那就当采用意译;如果省略后不影响主要信息的传递,也可以删减。如:

原文: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选自红旗渠风景区官网)

译文:Known as the “Eighth World Wo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nal started in 1960, the industrious and courageous Linzhou people toiled almost ten years with mere hammers, shovels and bare hands, digging a 1500km-long-man-made river on the precipices of Taihang mountains, terminating the severe water shortage in this area.

原文中的“水贵如油”是国人形容水的珍贵时常用词语,译文中并未译出,而是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一并翻译成了“severe water shortage”。这样的译文是可取的,因为在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石油”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难以得到的东西,直译为“as expensive as oil”会使传播对象感到困惑,需要加上较多的解释,而对于要增加多少“冗余”才是适度增补,传播主体并无十分把握,因此简短的意译就成了较好的选择。又如:

原文:有了水,林州土地上开始种植水稻,林州人从此吃上了大米饭,“糠菜半年粮”的时代成为了历史。(选自《走近人工天河红旗渠》英文翻译资料)

译文:With water, rice began to be grown on the land of Linzhou, and people in Linzhou began to eat rice. The era of “hungry times” has become a history.

这里的“糠菜半年粮”同样是一俗语,承载着林州人民在缺水、缺粮年代所遭受的苦难。但是,中文里简短的几个字,直译为英文不仅相当麻烦,而且还要对“糠菜”和整个俗语作许多文字解释,解释不好也会增加理解的难度,所以还是意译的传播效果较好。

(三) 神话传说的翻译

文化差异是传播“噪音”的重要来源之一,而神话传说常常会造成目标语读者理解困难。如果这些神话传说不仅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在原文中承载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语义信息,那么,依照传播学理论,译者就应该“拉长”译文的表达形式,适度增补背景知识信息,形成合适的信道容量。如:

原文:这里自古就流传着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神话,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人民前仆后继、艰苦创业,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引水灌溉工程,而红旗渠就是其中的一个。(选自《走近人工天河红旗渠》英文翻译资料)

译文:The legends of Pan Gu creating heaven and earth, Jing Wei trying to fill up the sea and the foolish old man who moved the mountains have been spreading here since ancient times. (These legends all show the indomitable spirit of human beings fighting against difficulti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natives of Henan Province have worked hard to build a series of water diversion and irrigation projects on Taihang Mountain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Red Flag Canal was one of them.

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神话故事有一个共同特征,都在宣扬中国人与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大多数外国读者来说,这些神话故事则变成了一种信息超载。或直译或意译,都会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他们的解码能力。因此,译文采用了增译技巧,在直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句 “These legends all show the indomitable spirit of human beings fighting against difficulties”,起到了较好的补充说明作用。这样既方便读者理解译文,同时也对外传播了中华文化,让“盘古”“愚公”“精卫”这些带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走向了世界。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外国人是不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因此,最好在“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后边,加上时间信息in 1949.

(四) 成语“冗余”信息的翻译

中文喜用成语,而相当一部分成语所表达的语义信息前后重复,形成了一种信息“冗余”,这在汉语里是必要的,但如果翻译为英语,则要考虑“冗余度”的问题,该省略的一定要省略,以便使译文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符合传播对象的阅读习惯。如:

原文:焦裕禄同志夙兴夜寐、日夜在公,因为长期劳累过度,最终患了肝癌。(选自河南省人民政府-焦裕禄纪念园简介)[10]

译文:Due to years of toil,Jiao Yulu broke down from constant overwork and he was diagnosed with liver cancer.

四字格成语在中文中是极其常见的,也是极具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这里的“夙兴夜寐、日夜在公”都是在描写焦裕禄同志不顾自己的身体,日夜辛劳为人民,在意义(信息)上含有一定的冗余成分。冗余成分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只要这种冗余是适度的,就可以帮助信息接受者获取应有的有效信息。但在语际交际中,如果把在一种语言中适度的冗余成分一成不变地迁移到另一种语言中,这些冗余成分往往会变成信息过载。所以,语义重复部分就应该省略,以取得简洁明了的效果。本例中的译法,值得我们学习。再如:

原文:纪念馆内陈列焦裕禄的新闻图片和照片260幅,遗物89件,生动地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平凡而伟大的光辉一生。馆内珍藏有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宋任穷、刘华清、薄一波、李岚清、李铁映、温家宝、陈云、宋健等中央领导题词。(选自河南省人民政府-焦裕禄纪念园简介)[10]

译文:there are 260 photos or newspapers pictures and 89 pieces of his relics inside the memorial hall which vividly display his ordinary as well as great lifetime of serving the people. The memorial hall also has the inscription of many important leaders in China.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典型的汉语重复式表达方式,其中含有必要的冗余成分。翻译时若将这一特征照搬到英语中,势必会使冗余信息过多,影响读者解码和实际传播效果。

附带需要说明的是,该例中的众多中文名字,在汉语中皆为有用有效信息,但如果悉数全部译为英语,对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读者来说,则只会徒增信息负载,所以,采用概略式翻译也是较好的方法。

(五) 针对中国读者信息的翻译

我国的旅游文本中,有许多信息只对中国人有意义,其传播对象只是中国人。但是,在将这些文本翻译为英语或其他外语时,必须依据“信宿”(信息接受者)的不同而灵活处理,通常需要作为传播主体的译者作适当的增删或改写。如:

原文:红旗渠景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北部,豫、晋、冀三省交汇处, 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选自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网)[11]

译文:The Red Flag Canal Scenic Are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Lin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an area bordering Shanxi and Hebei Province. It is honored as a National 4A Tourist Attraction, a key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Site and other titles.

原文中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只对中国游客有意义,省去不译是应该的。其实,“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些称号对译入语受众来说,其意义也远没有对国内游客那么大。但它们确实承载着一些有用信息,只不过需要译者的改写,直译会造成信息超重,因为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在旅游景区评级、管理与运营方面有较大差异。这里的“国家4A级景区”译为“National 4A Tourist Attraction”就有失妥当,因为外国游客根本不可能知道“National 4A Tourist Attraction”是个什么样的景区。受众是翻译效果的检验者,是信息传播的最终归宿。任何翻译活动都要考虑到受众的信道容量,即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三、红色旅游资源翻译传播能力的建设

除了上一部分探讨的翻译策略问题之外,关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国际传播仍有一些其他问题需要我们关注。红色旅游资源的翻译与对外传播应该视为我们文化软实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似还未得到我们国家各级部门的应有重视,为此笔者拟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建设国家红色旅游翻译语料库和智库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且历史文化悠久,在对它们介绍的文本中,通常含有大量古今人名、地名、历史事件、革命故事、红色话语、神话传说、成语典故等,现有的翻译很不统一,应该尽快建好红色旅游资源翻译语料库,集聚我国翻译与大众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建成智库,加大对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的一些具有共性问题的分析研讨,研究如何讲好红色故事,让我们的红色基因,不仅通过翻译“走出去”,更要“走进受众心里”, 对其观念、情感、价值和行动产生影响。可以规范一些古今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成语典故的译文,这种传播方式的规范,有利于让传播对象对我们的红色旅游资源(传播内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和统一的认识,可以有效减少传播“噪音”,减少受众的误解和困惑。

传播的目的是让传播对象接受传播内容,受众是否理解和接受我们的传播内容,是检验传播成败的试金石。而目前我们对受众的接受情况了解较少,急需建设一个红色旅游资源翻译受众反馈接受语料库,从中获取传播效果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开展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研究,知道我们的翻译沟通方式是否确实是传播对象愿意听(看)、听(看)得懂、听得进的方式。

(二)加强传播主体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

在翻译过程中,5W传播模式中的“Who”指的就是译者,译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是翻译传播成败的关键,必须加强传播主体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译者能力的高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和技能。红色旅游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专业性越来越强,这要求译者必须保持学习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充分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熟悉重要政治术语的内涵和历史沿革, 必要时还要作实地考察。翻译是译者对原文的解读和再编码,而再编码过程中又必须熟悉传播对象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背景知识等,否则就难以有的放矢。

技能方面,除了传统上的语言转换技能外,还必须加强资源搜索技能和机助翻译能力的培养。译者应该在头脑中把握对外传播与国内传播的边界,懂得如何找寻相关平行文本,如何利用翻译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译文质量和翻译效率,构建起一套融通中外的概念、术语,打造有影响力的对外话语体系,切实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

(三) 改进并丰富传播渠道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媒介的不断涌现,我们需要整合利用好各种传播资源和渠道,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研究传统文本的翻译传播策略,更要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的多模态翻译传播方法,这是我们当前对外传播的一个弱项。我们必须了解传播对象的阅读习惯、收视渠道和接受心理,打造他们喜闻乐见的传播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近年来,全国各地红色旅游势头强劲,但红色旅游资源的对外传播还有很长的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外国游客很难去理解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甚至对此毫无兴趣。为了打破这一窘境,传播主体必须深刻分析和研究对外翻译传播的策略、方法和渠道,既要了解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和我们的传播意图,也要照顾到传播对象的理解能力和接受习惯;既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也要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既要尽可能规范和统一红色旅游文化的外宣翻译,也需要针对国别区域的不同,做好差异化传播。本研究从传播学视角对微观层面的红色旅游资源英译策略进行了评析,并在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有助于提升我国红色旅游翻译水平和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有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形象塑造,也有助于我国红色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翻译传播学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