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史事易学发展脉络及其代表人物研究

2023-02-07 09:42:41龚俊朋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龚俊朋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周易》是一部形成于先秦时期由符号和文字构成的“卜筮之书”,是蕴含着中国哲学的天人之学。自《易传》开始,注解《周易》的著作汗牛充栋,有注重哲学视角,有注重阴阳五行思想,有从义理方面注解,更有从天文历法、风水术数等入手。史事易学是从历史视角解读《周易》,以引证历代史实或历史人物参证《周易》,开启易学研究的新范式。

一、以史治易的可能性及其分类

(一)史事易学出现的可能性

易学与史学本属互不相同的研究领域,但易学和史学产生之初就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内在逻辑。易学以卜筮为外壳、哲理为内容反映人类产生之初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曾以哲学的形式凌驾于诸学科之上,研究内容驳杂。史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以记录历史事实、揭示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内容单一具体。易学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吸纳史学内容丰富自己的理论,特定的发展过程使《周易》成了不是史书的“史书”[1]。历史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因受易学思想影响,其研究内容也有意无意地注入易学内容,经过史学研究者和易学研究者的注解交融,使得史事易学研究由可能转为现实。

(二)史事易学的不同分类标准

易学研究无明确分类,《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序》中的“两派六宗”分类为大多数易学研究者认可。两派即象数和义理,六宗为汉儒的象数宗,京房、焦延寿的禨祥宗,宋代陈抟、邵雍的图书宗,魏王弼的老庄义理宗,宋胡瑗、程颐的儒理宗,李光和杨万里的史事宗[2]。史事易学研究师承两派六宗之史事宗学派,有以史证《易》、以史注《易》、以《易》为史等方式。以史证《易》是以史事来印证《周易》所蕴含的治国理政道理,将历史事件和《周易》卦爻辞相结合,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以史注《易》追寻《周易》的本义,通过挖掘《周易》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史料,来阐释卦爻辞的本义,强调原始性和真实性;以《易》为史即认为《周易》卦爻辞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商、周时代的一些历史资料和历史事件[1]。台湾学者黄忠天将史事易学研究分为“史证易”和“史料易”,“史证易”是用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来解读《周易》的卦爻辞,“史料易”则把《周易》和其卦爻辞内容看做上古史料[3],这种分类与以史注《易》和以《易》为史大同小异。由此可见,无论是何种分类,史事易学基本上都是用历史事件解读《周易》以服务社会发展需要,或通过挖掘《周易》中蕴含的史料来佐证历史事实。

二、先秦至19世纪史事易学发展概况梳理

(一)先秦时期

《易传》是迄今为止最早解释《周易》的典籍,在《易传》中已有史事易学的痕迹,如《易传》系辞十一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1)文中所引卦爻辞原文均出自黄寿祺等编撰的《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4年。下文不再一一注明。可以看出作者推测《周易》内容记述了周文王和商纣王时期的历史事实。另外《明夷》彖辞“‘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等也描写了殷朝箕子深陷内难、坚守意志、晦明守正的历史事实。

(二)两汉时期

西汉时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有《易传》之《缪和》篇,谈到孔子列举了商汤困吕、文王拘羑里、秦穆公辱于长勺等例子,这是典型的以史事注《易》[4]。东汉马融以义理注释《易》阐发自己的易学理论,郑玄对《周易》中一些卦爻辞用史解读融通。如《临》卦:“至于八月有凶”,郑玄注曰:“当文王之时,纣无道,故于是卦为殷家著兴衰之戒”[5],用文王灭商的史实来解读自然界的此消彼长。

(三)东晋时期

东晋干宝是典型的以史注《易》者,其易学思想上承汉代象数易学,下启宋代史事易学。黄庆萱对干宝《易注》遗存进行了整理,31卦的119条卦爻辞中涉及商周史事解读易学的卦爻辞有51条[2]。如解《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用文王返国,大釐其政之日也,经历了大难,以怀多福,故曰“咎”[6]。干宝将历史事件和《周易》联系起来的解易方式逐渐受到易学研究者关注。

(四)唐宋时期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承继王弼义理之学,尽弃象数,书中征引了商周和春秋的一些史事来阐明《周易》,如《革》卦彖传以“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释商汤和武王革命是应天顺时[7]。李鼎祚《周易集解》融象数和义理,兼采人事之说,因此,其所著的《周易集解》中融入了许多史事易学元素。如《乾》文言“亢龙有悔,穷之灾也”,李鼎祚曰:“此当桀纣失位之时,亢极骄盈,故致悔恨,穷毙之灾祸也。”[5]北宋胡瑗、程颐等人主要从义理方面援引史事解其内涵,南宋李光、杨万里、李杞等人用史事解证卦爻辞,将《周易》视为一部历史经典,史事易学研究在宋代走向顶峰。

(五)元明清时期

元代史事易学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发展,胡震《周易衍义》以人事和历史事实解易,如《需卦》九三:“昔夫子遭宋桓之祸而微服而过之……”[8],胡氏用孔子、曾子、子思所遇之事来解读《周易》卦爻辞。明代易学的研究向理学方向发展,但同样有史事易学的影子,沈一贯《易学》之《比》卦上六爻曰:“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9],用齐侯征伐说明“比之无首凶”。清代易学受朴学影响转向文字训诂,叶矫然《易史参录》将《离》卦上九爻“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解注为“王允诛董卓而不赦其党,逼傕、氾以再乱”,可见明清时期史事易学研究仍有发展。

三、20世纪史事易学代表人物

(一)20世纪初

进入20世纪,西方学术研究范式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学术的发展。清末学者承袭元明清学者的解《易》风格,注重从史料上考据《周易》,此阶段可视为20世纪史事易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有沈竹礽、萧德骅、章炳麟等。

1.沈竹礽,浙江钱塘人,易学家。他在其著作《周易易解》中将《周易》视为商周古史料,通过援引史事来解易的有32卦,其中以商周之史事来解《易》者占27卦。如《鼎》卦九四爻:“鼎折足,覆公餗,凶。”沈氏解商纣王猜疑不信任文王为“鼎折足”,而“其形渥”则为纣王骄奢,“凶”指文王被囚羑里[3]。

2.萧德骅,四川富顺人,史学家,著有《易说》。萧德骅解易藉经义以讥切时事,如释《泰》卦“翩翩不富以其邻”时,谓此意以“清国债”为“去否来泰”之道,建议“欲强国,须先清国债”。然其易不言象数,亦不合义理,直视《易经》同于符谶,诬经蔑圣。其著作有《易说》二卷以“姤”字释为女后以隐寓武则天临朝称帝[3]。

3.章炳麟,浙江余杭人,著名学者。章氏在论述中将《屯》比附为人类社会初创阶段蒙昧不开,《蒙》卦时始有聘礼,出现“见金夫,不有躬”;《需》卦阶段农业发展,劫掠开始出现,劫掠和争夺必然引起诉讼;《讼》卦出现,争讼不公就会引起战争,甲兵《师》卦出现[10]。章氏所谓的《周易》之“史的精华”,很大程度上附会社会的发展历程。

(二)20世纪20—40年代

20世纪20—40年代,《周易》研究出现了新方法。顾颉刚以“层累地造成说”实证方法打破传统旧说,主张通过“还史料文献以本来面目”来解读《周易》;郭沫若、胡朴安等从古史角度对《周易》进行研究。

(1)顾颉刚,江苏苏州人,史学家。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学说,创立了著名的“古史辨学派”。顾氏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在史学界引起轰动,他认为《周易》中的有些卦爻辞讲的是《周易》创作时代十分流行的故事,如《大壮》六五爻辞“丧羊于易,无悔”;《旅》上九爻辞“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讲的是殷商王亥在有易国丧失牛羊的故事。《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弗用”,讲的是商高宗征伐鬼方国的故事;《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讲的是殷商王帝乙嫁妹给姬昌的故事等[11]。顾氏从《周易》中梳理远古历史的研究方法至今为学界所认同,但是其完全否定孔子与《周易》的关系等论断有疑古过勇之嫌。

(2)郭沫若,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史学家。郭氏所著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周易之制作时代》两部论著,前者侧重分类,后者侧重历史考据。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他指出《周易》卦爻辞蕴含了殷周时期“生活的基础”“社会的结构”“精神的生产”等社会史料。郭氏认为,《屯》六三爻辞“即鹿无虞,惟人于林中” 和《师》六五爻辞“田有禽,利执言”等描述,讲的就是殷商时代人民的渔猎生活;《屯》六二爻辞“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和六四爻辞“乘马班如,求婚媾”,描写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出嫁的情形;《益》六二爻辞“用享于帝”和《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等,揭示了上古时代先民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神观念的产生[12]。郭氏通过发掘《周易》的史料价值,揭示了殷商时代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和精神生活,把易学研究引入了更广阔的领域。

(3)胡朴安,安徽泾县人,文字训诂学家,主要代表作为《周易古史观》和《周易学》等。胡氏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周易古史观》,把《周易》六十四卦以史书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诠释,他认为“《周易古史观》于六十四卦之卦辞、爻辞、《彖传》《象传》,一概视为记事之史,整个《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成为一部古代史书” ,如“《屯》卦是草昧时代建立酋长之事……,《明夷》卦,是文王蒙难之事;《革》卦,是周革殷命之事”[13]。但胡氏不讲象数,将所有卦爻辞皆与历史之事解之的观点未能让人完全信服,也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但胡氏把《周易》作为史书解读,这在易学研究领域独具特色。

(三)20世纪50—9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的50-60年代,史学界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考问题,易学研究也进入新时期。这一时期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周易》一书的成书年代、性质、哲学思想等方面,出现了《周易》研究的第一次研究热潮。70年代末,易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李镜池、刘大钧、宋祚胤、李大用等学者推动史事易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1)李镜池,广东开平锦湖人,史学家、易学家,其成书于70年代的《周易探源》,包括《周易筮辞考》《周易卦名考释》等。李氏在《周易筮辞考》中认为“卦爻辞的大部分是西周以前的筮辞,如帝乙归妹、康侯用赐马蕃庶”等,他还在将筮辞分为“贞兆之辞”,如“叙事之辞”“象占之辞”。李氏对《周易》卦爻辞中的“叙事之辞”进行了考证,特别是着重考证了“王亥丧羊于易”“高宗伐鬼方”故事。李氏承认高宗伐鬼方之事,但对“王亥丧羊于易”不认同顾颉刚“王亥在有易这个地方被杀,牛羊被夺取”的论断,认为“或即太王被狄人侵逼,由分迁岐之故事”。他将周易视为太王迁岐至平王东迁的西周社会史[14]。

(2)刘大钧,山东邹平人,著名易学家,代表作有《周易概论》《周易经传白话解》等。从刘先生在70年代撰写的《温史释易——读“师”卦》一文可见其史事易学的思想[15]。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师》九二爻辞“王三锡命”显示出的是古代帝王对大将的尊重,如汉高祖筑坛拜将、汉文帝劳军“按辔徐行”等。《师》卦六五爻辞“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刘大钧以安史之乱中的郭子仪、李光弼统帅军队为“长子帅师”,宦官鱼朝恩监军则是“弟子”,将“舆尸”喻为失败。刘大钧是以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来解读《周易》卦爻辞。

(3)宋祚胤,湖南花垣人,古代文史专家。在其代表作《周易译注与考辨》一书中,宋祚胤认为《周易》作于周厉王末年,是为鼓励周厉王摆脱困境、复兴西周王朝出谋划策之书。如在解析《乾卦》卦辞时说:“这条卦爻辞是乾卦的纲领,也是《周易》的纲领,它勉励周厉王利用天道循环,由衰弱走向中兴。”[16]在对九二爻辞中“利见大人”的解析中,他认为“大人:《周易》用为西周君王的尊称,多指周厉王。这里指古公亶父和公王季” 。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宋祚胤指出,此处的“‘君子’指周厉王,有时指王后,本爻内容反映了文王为建立西周王朝而付出了重大的辛勤和痛苦为代价”。《坤》的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揭示“坤卦是勉励厉王、王后应尽力配合,达成中兴”[16]。纵观《周易译注与考辨》解析六十四卦的内容,是以周厉王为主线把卦事贯穿起来,但是这种解易方法似有牵强之处。

(4)李大用,北京人,承其父李世繁遗志著成《周易新探》一书。李氏对《乾》《坤》《离》《同人》等卦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周易》为史书的观点。李氏认为《离》卦初九爻“履错然,敬之,无咎”,说的是周文王对敌对部落和国家发动战争、步步进逼商都朝歌的情景。他还将六二爻“黄离,元吉”析为“日落黄昏,黑夜将临,敌人撤离,太平大吉”;将九三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析为“敌人暂时撤离,岂可视警惕,高歌庆太平,却忘击缶戒,老人多见识,忧叹凶祸至”。同样,李氏认为《同人》卦描述了周文王在“脱羑里囚”后积极经营伐商,如《同人》卦初九爻辞“同人于门,无咎”,意指“聚众于王门,宣战谕军民,发布戒严令,岐邑保安宁”。六二爻辞“同人于宗,吝”,意指“聚众于宗庙,战前祀祖先,卜告前途吝”[17]。这些研究进一步表明,许多学者是将《周易》视为一部探索上古历史的史书来看待的,但是某些观点过于史事化。

四、史事易学在21世纪全面复兴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周易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史事易学研究全面复兴,但在学术研究上依然延续了以“学院派”为主流的模式。

(1)何益鑫,浙江新昌人,易学代表作为《周易卦爻辞历史叙事研究》。何益鑫在这部著作中考究了《周易》卦爻辞中“帝乙归妹”“受命称王”“晚年征伐”“武王克商”等史事,从叙事角度对六十四卦卦爻辞作了全面的注释和解说。如第一章《周易》文王初年事中,《震》卦表明姬昌极度戒惧,《睽》表示姬昌极度孤立。第二章讲帝乙归妹的事件,《归妹》卦写的是归妹的过程,《屯》卦写的是求婚的开始,《小过》卦讲的是危机的处理。第三章《周易》太姒事中,用《贲》《渐》《家人》卦写了迎娶太姒、太姒之羽仪和太姒有家等[18]。后面几个章节也都是对《周易》卦所对应的历史史事的描述,因此,他认为《周易》卦爻辞是记录殷商之末到西周之初的历史事件的史书。

(2)张家明,湖北汉川县人,著有《文王周易解密》。作者通过对先秦史学和考古资料的研究,认为《周易》不是卜筮书籍,而是描写了文王祖父立志灭商、文王认真筹备、周武王灭商等过程的史书。《文王周易解密》以《乾》卦的卦爻辞为主线,把六十四卦分为七个部分。如《乾》卦辞“元亨利贞”描写西周崛起、天时地利;《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描述了古公亶父“屯垦岐山”“亶父谋商”“小往大来”的历史;《乾》卦九二“见龙在田”描写的是季历开拓时期等[19]。作者认为,《周易》描写的是殷商步步衰弱、西周逐渐兴起的历史过程,虽然作者把《周易》完全看做历史书籍的观点有待商榷,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周易》在客观上反映的商周之交的历史事实,当是对研究西周历史的有益补充。

(3)丰铭,易学研究者,他在其专著《周易雅正》一书中认为,《周易》是周公旦借卦爻辞形式记述周武王和周文王功绩的著作。丰铭以两两对应的形式将64卦分为32组,以章回体的方式对《周易》进行解析,如《蹇》卦写“姬昌成年出仕创业”、《损》卦写“姬昌入朝参与政事”、《夬》卦写“姬昌抗击殷商侵略”等。与之相对应,《临》卦写“武王正式治理天下”、《剥》卦写“武王反思殷纣教训”、《坎》卦写“武王积劳成疾去世”等[20]。

另有易学爱好者王新玉,其专注于《周易》文字翻译及商周史研究,从古文字视角对六十四卦中的部分卦爻辞进行解析,开辟了独特的史事易学研究方式。他认为《革》卦九三“革言三就”中的“三就”或指《泰誓》《牧誓》和《商誓》,《井》卦是通过对“旧井”的疏通、清理、修缮等描述,隐喻了西周统治者对于商遗民的态度,以此来安抚民心。

总的来说,丰铭、王新玉的研究虽属以史解易,但有些地方显得比较牵强,缺乏实证和说服力。

四、史事易学研究的现代价值

自《易传》开始,史事易学经历代学者不断创新发展,其历史借鉴意义以及致用要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其研究成果不仅保存、丰富了易学内容,而且促进了史学的发展。同时,易学研究者以“求真”精神不断探索《周易》本义,其对知识的求索精益求精,对易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特别是一些学者的考辨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极具现代价值。

(一)保存古代文献史料

史事易学研究中将许多历史资料汇集在一起,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实践。自《易传》开始,晋代干宝《周易爻义》、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和李鼎祚《周易集成》、宋代杨万里《诚斋易传》,至现代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李镜池《周易筮辞考》等易学著作,都在挖掘《周易》中蕴含的历史史料,他们在研究中有意和无意间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特别是顾氏用史事来解读卦爻辞“高宗伐鬼方”“王亥丧牛羊于易”“帝乙归妹”的研究,更是对上古史料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二)建立新的易学研究学派

《周易》几千年的传播研究中,形成了以象数、义理为代表的两大学派。象数学派又衍生出占卜、禨祥、造化三个流派,义理学派衍生出老庄、儒理、史事三个流派,故纪昀称有“六宗”之说。宋代及以后,史事派易学在李光、杨万里等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现在台湾学者黄忠天又提出了“史证易”和“史料易”两个分支。“史证易”重在引史入易,用历史事件解读《周易》;“史料易”重在挖掘《周易》中的历史信息,形成了独特的易学流派。开辟新的学术流派,无论是对历史学研究还是对易学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三)推动史、易协同发展

易学发展特别是史事易学研究,对中国史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主要源泉之一。在史事易学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开启了史学家深化历史认识的新途径,给中国史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同时,史学的发展,特别是考古学不断取得的新成果,使得地下出土资料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弥补了易学研究资料不足的现状。从这个角度上说,研究史事易学,挖掘《周易》中存在的上古史料,对印证出土文献资料的可靠性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