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瑀菲,李前进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劈山修渠,引漳入林,在地势险恶的太行山腰修建出人工天河“红旗渠”,淬炼出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在红旗渠畔,习近平总书记就发扬红旗渠精神对青年工作又作出了指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1]把握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意蕴,发挥红旗渠精神的育人价值,探索以红旗渠精神育人的实现路径,推动青年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历史养分、筑牢思想之基、明晰笃行之径,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中淬炼凝结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和国家的根与魂。红旗渠精神作为其重要组成,丰富的内涵意蕴彰显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风范、价值追求和“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1]
红旗渠精神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回望百年历史,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林县县委正是以人民为价值导向,为了使林县人民摆脱长久以来“盼水、惜水、找水”之苦而做出“引漳入林”的决策。红旗渠建设中党员干部垂先示范、冲锋在前;廉洁奉公、对党忠诚,形成了上下一心的强大合力。
红旗渠精神彰显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三十多万林县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志气高昂,男女老少齐上阵,鏖战峭壁十春秋,一副肩膀一双手,削平山头1250座,开凿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2](P425),把百十余里外的漳河水引上太行,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2](P116)
斩山劈岭、凿石导河的林县人民昂扬着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斗争勇气。红旗渠兴建于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所能给予的财力支持十分有限。林县人民制定“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方针,不等、不靠、不要[3](P21),自行烧制石灰、生产水泥、研制炸药、锻造工具。据统计,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64万元,而国家资助仅为1025.98万元,林县人民自筹资金占到85.06%[4](P3)。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5](P248)也是贯彻红旗渠修建始终的基本信念。
红旗渠是几代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6](P108)。粮食短缺,林县人民以树叶水草充饥;住宿艰难,林县人民以崖当房、以石当床;酷暑严寒,林县人民奋战一线不后退;物料不足,林县人民挖掘一切可用之物。历时17个月苦凿出青年洞、70名强壮劳力凌空崩出渠基、200个猫耳洞构成“林红村”,种种成果展现了修渠事业之艰难,修渠民众之坚毅……正所谓撼山易,但撼建渠民工斗志难。林县人民视吃苦为荣,视吃苦为乐,以苦干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战胜环境之恶劣,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汗水中书写了艰苦创业的英雄诗篇。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党群团结一心,党员干部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工程艰难地,正是干部坚守处;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在修建一线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轮班苦战,形成井井有序的爆破、除险、运输、垒砌四梯队;前线后方通力合作,粮食部门、商业系统、工业系统、卫生系统、文化系统在全县一盘棋思想引领下为一线保驾护航。除此之外,党中央、国务院密切关注红旗渠修建并给予支持,各兄弟县市及沿线群众对林县修渠事业也竭诚帮助,让出耕地、提供住所、迁移祖坟。正是各个战线戮力一心,林县人民方能攻难克险,创造出1500多公里“人工天河”的人间奇迹。
党员干部知重负重。林县县委带领修渠民众攻坚克难,工作量要比群众大,口粮标准却要比群众低[3](P153),展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党付出、一心一意为民造福的崇高境界;林县人民胸怀全局。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为渠献力,吴祖太、李茂德等81位英雄儿女更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英雄赞歌,将生命永远留在红旗渠畔。共产党人先公后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和林县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铸就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意蕴与时代新人塑造要求相契合,对于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砥砺奋进品格、激发使命担当,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强大的精神指引力。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基、力量之源,决定着青年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时代新人要志存高远,要立鸿鹄志。意蕴丰富的红旗渠精神与时代新人理想信念培育要求相契合。
林县人民创造红旗渠修建的奇迹,是因为心中有坚定理想、强大信念的支撑。党员干部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以身作则扎根一线,历万险而初心不改,誓要带领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林县人民一心一意为社会谋发展,不求索取集体至上,经万险仍奋勇向前,以钢铁意志开凿出人工天河红旗渠。深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红旗渠修建史学习教育,还原红旗渠可歌可泣的修建过程、弘扬红旗渠精神所彰显的以集体利益为先和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精神信念,教育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筑牢时代新人理想信念的铜墙铁壁。以红旗渠的伟大胜利成果教育引导青年感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进青年的信心决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引导大学生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做胸怀理想、坚守理想的时代新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7](P8)红旗渠精神正是最好的担当教育资源。
红旗渠精神明确时代新人要“为谁担当”。红旗渠精神以“一切为了人民”为出发点。红旗渠建设中党员干部冲在前、走在前、吃苦在前,为人民利益担苦、担难、担重、担险;林县群众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协作风格,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生死考验。当代青年道路选择日益多元化,价值选择产生功利化、物质化趋向,出现“佛系”“躺平”等不良心理现象。红旗渠精神鲜明的“人民性”有助于引导新时代青年认清自身肩负的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从而站稳人民立场,不负人民重托。
红旗渠精神明确时代新人要“如何担当”。一要自立自强。林县人民在修渠过程中以自力更生的斗争勇气克服种种困境。以红旗渠精神培育新人,增进青年对独立自主的认知力,养成青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立志以个人的自立自强推动国家繁荣发展。二要敢为人先。林县县委创新思路,打破区域界限“跨境引水”;创新对策,外出承揽工程筹措资金;林县人民土洋结合,革新技术提高效率。红旗渠精神中内蕴的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有助于激励青年扛起责任、积极探索,敢闯敢试、敢做先锋。三要无私奉献。林县修渠英雄把安全留给别人,将危险留给自己。头可断,血可流,完不成任务不罢休是林县人民的铮铮誓言。弘扬红旗渠精神,从而抵制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对青年的冲击,感召道德信念,树立正确三观,强化青年家国情怀,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光荣传统深刻熔铸于中国共产党血脉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旗渠时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1]红旗渠精神正是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发展。
以红旗渠精神培育“不畏困苦”的时代新人。千军万马战太行的林县人民知难而不畏难。在环境恶劣、资金短缺、技术不足、工具缺乏的境况下苦战苦斗:悬崖峭壁上架起空运线、寒冬奋战截流漳河水、腰系绳索凌空除险、一锤一钎钻通青年洞。当代青年应继承发扬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优良传统,敢于吃苦、勇于吃苦、乐于吃苦,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葆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不断磨练“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
以红旗渠精神培育“战胜困苦”的时代新人。缺少专业化人才和现代化机械的红旗渠修建队伍并没有被层出不穷的新挑战所击倒,而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百折不挠开创新路。以苦干实干筑基的同时以巧干立业,在土法基础上实现技术的革新和工具的改良。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立足红旗渠精神,引导新时代青年不仅应不畏困苦,更要“到艰苦的一线吃苦磨炼、增长才干”[7](P15),砥砺品格、锐意进取。
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是党继续带领人民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8](P27-28)肩负着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前进姿态。一部红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史。红旗渠精神对于昂扬青年奋斗朝气,破除“等靠要”思想,培育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时代新人要敢于斗争、积极进取。被称为“最美奋斗者”的红旗渠建设者不靠天地靠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其敢与天斗、与地斗的魄力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砥砺着新时代青年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时葆有闯劲干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时代新人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修渠党员干实事、求实效,修渠前亲自攀崖爬壁、考察定线;修渠中认真分析问题、运筹决策。林县人民生动展现着“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7](P9)红旗渠精神有效引导着青年常怀实学实干之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保持奋斗之我的姿态。时代新人要刻苦钻研、锤炼本领。林县人民以苦功真功成为行家里手,深思苦索“实现了开山爆破化、工地工厂化、运输滑车化、倒土自动化、工具改良化、施工高效化。”[4](P38)红旗渠精神是激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在困苦磨砺中保持钻研、增长才干的精神标尺。
高校要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培育新人的价值,探索协同性、创新性、综合性教育路径,化“零”为“整”、化“静”为“动”、化“点”为“面”,推动青年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历史养分、筑牢思想之基、明晰笃行之径,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双课程”同向同行,“双平台”并举发力,化“零”为“整”,实现各方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红旗渠精神育新人之大格局。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课程”同向同行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一是深耕教育内容,实现“两个讲好”。要讲好红旗渠建设的历史。讲准、讲深、讲透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模范人物,并突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明晰红旗渠精神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讲好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新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坚定人民立场、坚持创新创业,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二要创新教育模式。深度剖析学生内在需求,融入社会热点话题,实现历史与现实、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对话,推动红旗渠精神入脑入心。三要更新教育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融合,利用移动课堂、虚拟现实体验课堂、智慧课堂等教学软件或平台[9],提升红旗渠精神课程学习的互动性、体验性,使学生充分感知修建红旗渠之艰苦,体悟红旗渠精神的价值。
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渗透作用,将红旗渠精神根植于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之中。“要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10]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通过专题讲座、实地集训等形式对专业课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建设好青年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引路人队伍。二是挖掘课程潜力。通过集体备课为红旗渠精神的融入夯实基础。在坚守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挖掘专业课程内涵、追溯学科发展进程等,因势利导地巧妙融入红旗渠精神,充分发挥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在传承红旗渠精神上的强大渗透力和感染力。
2.研究平台与资源共享平台“双平台”并举发力
建立联合研究平台。一是机构联合研究平台。在高校间、学术研究机构间建立联合研究平台并开展系列沙龙和学术论坛等,突破地域局限和学科限制,形成校与校、校与机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体联动,深化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论研究,为红旗渠精神育人价值的发挥提供学术支撑。二是教学科研联合研究平台:强化教研一体化理念,聚焦时代新人培育的关键问题,以教学科研联合研究平台为依托,开展以红旗渠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容、方法创新研讨会及试点实践等活动,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内容融合、过程融合、主体融合[11],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成果转化、融合发展。
由图发现随着泵浦光对薄膜的不断辐照,薄膜的透过率开始下降,同时反射率开始升高,并且最终都稳定于某一值处.利用入射功率为0.9 W的探针光,对三组厚度薄膜进行辐照实验,得到了不同膜厚薄膜透过率、反射率随辐照时间变化情况,如图7.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立体化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整合红旗渠精神研究各类成果,提升红旗渠精神的育人实效。依托共享平台汇聚专业学者,开设专题式授课,形成系列性、针对性的专题内容;汇集优秀青年,进行朋辈交流经验分享;上传相关出版物和主题精品课程,优化育人协同,强化红旗渠精神在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红旗渠精神在林县人民艰苦卓绝地实践中锻造而成,不仅要以“静态”的理论灌输形式实现时代新人的培育,更要求化“静”为“动”,在理论提升的同时推进实践育人,构建红旗渠精神实践育人矩阵。
1.依托红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充分发挥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的优势资源,开展特色实践课程。前往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地,或参观“云上红旗渠纪念馆”,引领学生走进红旗渠修建的历史场景、身临其境地体会修渠环境、聆听红旗渠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感悟红旗渠精神形成,以高度的情感投入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以深度的体验感悟增进理解认同,深化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认识。
2.依托志愿服务开展实践教学
将红旗渠精神和志愿服务充分结合,以红旗渠精神缔造者摒弃一人私利,秉持利他性和社会性的价值选择引领时代新人的培育。前往红旗渠纪念馆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或于校内开设红旗渠精神展馆并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在培训讲解以及志愿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内在品格进行深入思考,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成长。通过支持性回馈及奖励机制发挥红旗渠精神对青年的持续教育影响,推动青年自觉做红旗渠精神的弘扬者,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红旗渠志愿服务中,扩大红旗渠精神影响力。
3.依托社会实践调查开展实践教学
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红旗渠精神理论知识为基础,延伸课堂理论教学。在合理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通过走访红旗渠修建人、实地考察红旗渠修建对人民生活的改变等主题调查活动以及研讨式的实践成果分享会等,弥补课堂理论化教育的不足,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红旗渠理论性内涵和现实意义的理解。
4.依托经典赛事开展实践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赛事,鼓励青年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切实感悟红旗渠精神,实现自我反思;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切实践行红旗渠精神,实现自我提升。
在遵循教育规律,考量现实需求,统筹教育全局的基础上有机融合多种实践育人路径,形成红旗渠精神实践育人矩阵,充分彰显红旗渠精神的育新人功能。
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化“点”为“面”,与无声处育人,增进红旗渠精神培育新人的覆盖力与渗透性。
1.营造红旗渠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校园环境
首先,充分彰显校园物质设施在弘扬红旗渠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方面的影响。发挥道路命名、文化展板、公告校报、雕塑建筑的作用。其次,做好严密且可操作的顶层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如邀请红旗渠先进典型入校宣讲、举办红旗渠经典文艺作品展演、开展致敬红旗渠修建者手工设计活动等,在营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同时将红旗渠精神具象化,增进学生了解与内化。此外,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红色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推进集知识性、思想性、生动性于一体的主题党课、团课和社团活动。
2.营造红旗渠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社会环境
首先,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系统学习与宣传,挖掘红旗渠精神与精神谱系中各具体精神之间的共通与联系,凸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脉相承的品质特征并形成系列宣传作品;利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或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等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开展相关纪念性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中接受红旗渠精神的熏陶教育。其次,渲染文化育人氛围。“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12](P12)文化部门等要加大精品创作力度,以小说、话剧、舞蹈、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改变历史讲述的宏达叙事,通过微观视角、鲜活形象、矛盾冲突和跌宕情节,艺术地、创造性地凸显红旗渠工程之伟大与红旗渠精神之崇高。加强对于文艺创作的引导和规制,坚决抵制扭曲事实、过度包装、脱离现实等创作问题,形成培育时代新人的良好社会风气。最后,加强治理网络空间。网络当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首要途径,也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两网”“三微”等网络教育平台有助于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青年学生日常生活,于生活浸润中增进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虚无主义也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时因地变化其传播策略和表现形态,对三观尚未成型且甄别、判断能力差的青年群体构成极大威胁。因此需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一是要有针对性地对虚无红旗渠历史、诋毁修渠模范的错误言论进行辨析驳斥,澄清相关史实。二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主流媒体传播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主流媒体的主流引导力进行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相对应的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三是要建立网络舆情风险监管机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趋势研判、有效监控、精准把控,打造以红旗渠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