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凝
(红旗渠干部学院,河南 林州 456550)
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同志发出“三个务必”的政治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P1-2)。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其中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优良传统及政治品格,与“三个务必”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新时代弘扬好红旗渠精神,对于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完成新征程使命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恰是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要动工修建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55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工作的指示,提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要求“每个县都应当在自己的全面规划中,做出一个适当的水利规划”[2](P206)。在当时国家大背景政策下,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通过农业的增产增收来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和轻工业原料问题。林县县委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关系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饭碗。因此,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带领全县老百姓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从1950年起,林县先后打旱井、引山泉、挖池塘等,1957年修建英雄渠、淇河渠,1958年动工修建了三座大中型水库(要街、弓上、南谷洞)。修建红旗渠正是兴修水利高潮的一个具体体现。
为什么1960年经济条件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修建红旗渠,正是因为现实条件的需要。水自古以来就是制约林县发展的大问题,因为缺水,粮食十种九不收,饿殍遍野,历史上更有人相食的记载。因此,世世代代林县人民求水、盼水、想水、念水,一直在修渠,与水进行抗争。在国家兴修水利工程建设高潮的影响下,到1958年年底的时候,林县已基本形成遍布全县的水利设施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正当大家为治山治水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时,1959年林县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导致之前建好的水利工程全部失去了作用。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修好的水库无水可蓄,打好的旱井也无水可用。因此,林县百姓的生存条件遇到了极大地挑战。
经调查研究,林县县委发现山西省的浊漳河能够满足林县引水需求,而且当时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所有的现实条件共同指向,只有修建红旗渠,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面貌。基于此,林县县委决定带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旧河山”——修建红旗渠。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使自己乃至整个人类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的第一个《决议》郑重宣布,中国共产党“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3](P28-34),从建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将自己的阶级属性着上了“无产者”的底色,把服务宗旨贴上了“为人民”的标签。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了九个必须,其中第二个必须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4]。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当年林县县委带领林县百姓修建红旗渠也正是秉承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而做的“初心工程”。
红旗渠动工正是共和国最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县委面临着巨大的难题,首先是资金难题,国家没有资金支援红旗渠工程的建设;其次是技术难题,1/8000的微弱落差、测量工具的短缺、技术人才的短缺。在这样的条件下,修建红旗渠困难重重,林县县委完全可以当“太平官”,而且当年修建红旗渠也不是上级的硬性指标,但是杨贵书记却认为,“如果建设社会主义总是一帆风顺,不需要艰苦奋斗,很容易就得到成功,还要共产党的县委干什么?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什么?山区的贫困面貌就靠共产党带领群众流血流汗去改变,所以共产党必须冲上前去”[5](P79),“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我们的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自然灾害是事实,但是,都坐等老天爷恩赐,战胜不了灾害,遭罪的还是老百姓!”[5](P172)红旗渠修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信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品格,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务必”具有高度内在统一性。
“三个务必”中第一条就是“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旗渠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凝结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立场观点的生动案例。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50多年前,“水”是制约林州发展的最大问题。林县县委深知百姓所思所忧所盼,抓最主要的矛盾,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政治勇气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修建红旗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执政为民这一真理的深刻理解,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力,积极回应群众的期待和诉求,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当前,在奋进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我们更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个务必”中第二条“全党同志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第二个务必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时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6]。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艰苦奋斗,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需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红旗渠的修建也是如此。红旗渠动工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条件十分匮乏,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要,提出“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的口号进行修渠,凭借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了物资匮乏的困难,让太行山最坚硬的岩石低下了头颅,用十年时间修成了红旗渠,同时,也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苦干、实干、拼命干,谱写了“站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发展四部曲。新征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面临的环境也更加严峻复杂,更需要我们弘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自觉践行“三个务必”,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闯新路,艰苦创业再出发,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个务必”第三条“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党百年奋斗所得的历史经验。
纵观世界发展史,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如此多的艰难险阻,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但仍旧能够不畏强敌,不惧风险,还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铸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7]!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拥有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鲜明政治品格。
红旗渠的修建历程,就是一部党带领林县人民不畏艰辛、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史,而这种斗争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敢想敢干,与恶劣生存环境作斗争。面对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生存环境,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4]的革命豪情和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毅然选择了自力更生修渠,充分体现了林县县委及人民的斗争精神。二是坚持真理,和不同“声音”做斗争。红旗渠修建之初,面临着资金不足、材料不足、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一系列挑战,施工难度是可预见的,因此当时存在个别反对修渠的声音,怕林县包不住红旗渠工程这个“大粽子”。特别是动工之初,由于经验不足,几万人一下涌到工地导致技术跟不上、物资跟不上等问题,这时候持不同意见的声音更加强烈了。面对质疑,以杨贵书记为代表的林县县委马上自我剖析,找准症结,召开了“盘阳会议”,调整战略部署,改名“红旗渠”鼓舞民心,以实际行动进行斗争,回应不同声音,进而红旗渠才能够最终建设成功。三是坚持原则,与自己的利益做斗争。杨贵书记“撤职罢官”风波无疑是敢于斗争的最好证明,当“民生”与“名声”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以杨贵书记为代表的林县县委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利益,毫不犹豫坚持原则,选择“民生”,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好新时代“赶考”路提供了时代答案,与“三个务必”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三个务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方位、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和党自身发展变化状况进行深刻分析所作出的重大论断。[8](P31)鉴于“三个务必”与红旗渠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在“三个务必”视域下,研究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对于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完成新征程使命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9](P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是结合新时代新征程,走“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提出“三个务必”的重要要求之一。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
十年修渠,正是因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林县的百姓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攻坚克难、踔厉奋发,朝着光明灿烂的前途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人或是一个政党,其最宝贵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9](P538)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困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置身复杂环境中,全党同志更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发扬红旗渠精神,自觉践行“三个务必”,以此作为走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动力源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就形成的优良传统,既体现了“三个务必”对“两个务必”的传承,也是完成新征程使命任务不可或缺的优良作风。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10](P100)经过百年奋斗,对于取得巨大成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我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成功后该如何继续走向成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回答了这一课题,郑重告诫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1](P63)因此,对全党同志敲响警钟,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以此避免党内产生骄傲自满、贪图享乐、滋生腐败、脱离群众的情绪。
十年修渠,也正是林县县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商量,才让群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才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进而凝聚起“千军万马战太行”的磅礴力量,十年磨一剑,最终铸成人工天河——红旗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16)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前途光明,但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工作作风,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底线思维,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传家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大厦的重要支柱与核心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7]“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将依靠斗争赢得未来。”[12](P41)敢于斗争就是敢于直面矛盾、敢于攻坚克难、敢于从胜利走向胜利;善于斗争就是善于科学分析形势、讲究斗争策略、拥有斗争本领。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品格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十年修渠,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和“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姿态敢于斗争;以埋头苦干、真抓实干、集思广益、精诚团结的方法善于斗争,进而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建成了世人瞩目的红旗渠工程。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1](P20),面临史所罕见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斗争精神依然是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重阻力的鲜明品格。从国内自身建设来看,共产党执政仍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一些领导干部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上嘴上说一套、实际上做一套;一些干部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漠不关心;一些干部存在“本领恐慌”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发扬红旗渠精神,自觉践行“三个务必”,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斗争本领,不信邪、不怕压,做到知难而进、知难而上,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1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适应,管党治党任务繁重等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自觉践行“三个务必”,把思想伟力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物质力量,进而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