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底送南朝

2023-02-07 16:04:17甘武进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桃花扇遗民朝代

甘武进

书 名:《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作 者:李孝悌

I S B N:978-7-5598-5258-8

装 帧:精装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昆曲《桃花扇》中的名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舞榭歌台林立、珠玑罗绮盈门的陪都南京在朝代的更迭中走向末路,曾经在秦淮河畔上演才子佳人戏码的文人、名妓、公卿、乐师等,他们的惨淡结局更是唱响了一座城市的哀歌。《恋恋红尘》正是以这“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故事作为开篇,讲述了明末清初士人群体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园林隐匿,家国兴亡之下的个人抉择通过这些极其生活化的场景展现出来。

此书是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李孝悌博士通过运用大量文集、情歌、戏曲和图像数据等资料,展现了从明清至20世纪的士大夫生活、普通民众,特别是妇女的情感世界及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等。他从最初的大众文化研究出发,过渡到对“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围绕明末至民国初年士大夫文化与城市生活,以中国近世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明清江南为中心,通过对余怀、冒襄、王士禛、郑板桥、袁枚等人的研究,展示出自明末以来的中国江南城市及这些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历史与文明的想象。

在明末的南京,激烈的政治活动和放纵的逸乐生活,在很多士大夫的生命历程中因缘际会地绾合在一处。旧院与秦淮的欢乐转头成空,个人和南京的颓废,却因为朝代的衰亡,意外地得到道德的救赎,而显得格外的沉痛、悲凉。这种逸乐与政治交织,颓废与兴亡并存的巨大落差,经由《桃花扇》一剧艺术性的锤炼,在一个宏大的规模和叙事架构上,来呈现、解释朝代的兴亡,并靠着文字的渲染力和戏剧性的情节,像史诗一样流传于后世,不但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正史的历史记忆,也让我们能据以进入明末南京特有的城市氛围。

作者以袁枚、郑板桥、冒襄等文学名士的生活为切入点,点明文化精英在世俗与精神世界、传统礼教与浮华之间的挣扎。明亡后清朝成立,冒襄放弃了科举出仕,作为明朝的遗民度过余生。许多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人们出于对清朝的抵抗,有人断送了性命,有人在贫困中度过一生。而与此相对,冒襄则在作为遗民坚守对明王朝忠诚的同时,坐拥庭园、戏剧、美女,过着美好而享乐的生活。作者说:“冒襄在水绘园中重建了一个笙歌不断、访客川流的乐土,让明末江南的风华声教得以赓续,实在是乱世遗民中少有的好归宿。”

王士禛是清初文坛的领袖人物。作为一名推官,他“公正严肃、不畏强御”,给人一种立场坚定、是非判然的森严之感。但一旦走出这种特定的情境,王士禛却是一个最能打破对立,超越藩篱、疆界的浪漫诗人和风流名士。对诗文、酬唱、宴饮、游览的喜好,让他可以超越政治认同,以及朝代、地域、阶层、年龄、城乡、贵贱的差异,建立一个以扬州为基地的交游网络。他不仅成功履践了作为士人、儒生的现世使命,更以他日夜浸淫于其中的诗歌、文化传统为基础,跨越了各种疆界,营造出丰富而为人传颂的生命历程。

从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对明亡之际的女性人物进行细腻而生动的描摹。作者跨越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重构秦淮河畔诸多女性人物的生活图景,并将其嵌入时代拼图中:咬舌自尽的葛嫩娘、以头碰柱的李香君,她们的香消玉殒成为朝代更迭中颇为壮丽的一笔。此外,书中对民间普通男女冲破礼教的狂欢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笔锋所至,无不精彩而犀利。南朝遗民恨事与民国启蒙政治,文人礼教风雅与士子宗教度脫,种种欲望、行动与怅惘浮沉历史内外,融入滚滚尘烟。

本书以小见大,追问“明清转型”等社会文化大问题。作者通过明末清初士人群体的生活方式,易代之际的个人选择,以此来展现明清时代波动与发展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当时的城市文化生活,以及消费百态。每章内容均附上论证所需的图像材料,读者在阅读此书的时候,图文结合,更容易理解书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另外,此书采用内外双封的装帧形式,为了更好地贴合本书的主题,封面采用乾隆南巡图元素,将江南的富庶和明清之交的景观一一展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汪愉翔)

猜你喜欢
桃花扇遗民朝代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国学(2020年1期)2020-06-29 15:15:16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猜朝代
读者(2018年23期)2018-11-20 07:19:36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朝代谁也不服谁
百家讲坛(2017年14期)2017-11-08 21:47:39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朝代谁也不服谁
不懂就百度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