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主体与空间:广西非遗传承人分布特征研究

2023-02-07 08:13杨红英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代表性瑶族壮族

杨红英,闭 闲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以非物质的形态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承担着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①曾梦宇,胡艳丽:《黔东南州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年第1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传承人的条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首先,传承人必须熟练掌握其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次,传承人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是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如国内、省内、市内、县内等)具有代表性,在区域内达成某种共识,具有较大影响力;再次,传承人应积极地开展传承活动,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规定了传承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即传承人应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传承接班人;传承人要妥善保存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和资料;传承人应配合和接待相关部门开展相关调查和研究;传承人应积极参与相关公益活动和宣传活动。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2月25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访问时间:2021-10-18。传承人关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以有效传承,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能力更是关系到许多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自治区内世居着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此外还有满、蒙、白、藏、黎等其他民族。在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18%,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39%。①区划人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http://www.gxzf.gov.cn/mlgxi/gxrw/qhrk/t1003588.shtml.访问时间:2021-10-13。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内极具代表性。多年以来,在政府、专家、传承人等各界的努力下,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完善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起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对应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等。流行于贵州黔东南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大歌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广西先后共有7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49名代表性传承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壮锦厂和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广西河池市的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此外,广西还开展了8批次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工作和7批次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累计认定926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广西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绚丽多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对这些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了归类、分析总结分析,并开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分布状况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以期为制定有关非遗保护和传承政策及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二、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布特征

广西共有国家级传承人49名,就49名国家级传承人的项目批次、项目类型、项目名称、项目所处区域、传承人的性别、年龄、民族等内容进行汇总和分类统计,对国家级传承人数据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考虑到随着年岁的增长,有些代表性传承人已离世,但在所获取的资料中并未标识,难以准确判断,因此一并以累计的方式计入。个别代表性传承人具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传承人的双重身份,由于批次不同,在计算时也一并计入,在数据统计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不影响整体的分析结果。②注:本文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告的七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及其他相关政策文件资料。还有部分数据和资料来源于各年度出版的《广西年鉴》和实地开展的田野调查。

(一)认定批次分布特征

在公布的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广西共有49人入选,约占全国入选总人数的1.6%。其中,第一批有1人,即杨似玉,男,侗族,传统技艺类侗族构筑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有10人,分别是吴光祖、覃奶号、罗景超、秦彩霞、周小兰魁、陈声强、傅锦华、张琴音、闭克坚和刘正城。第三批有5人,分别是黄达佳、温桂元、洪琪、李人帡和罗周文。第四批有10人,分别是谢庆良、班点义、潘振松、罗桂霞、覃明德、何红玉、陈秀芬、赵有福、谭三岗、梁炳光。第五批有23人,分别是苏春发、邓明华、黄明荣、黎芳才、黄道胜、阮桂陆、冯杏元、张树萍、周瑾、杨开远、李蔚琛、谭素娟、李村灵、杨求诗、陆景平、韦洁群、卢超元、廖熙福、谢忠厚、韦真礼、何金秀、潘继凤和陈基昆。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批次分布特征来看,广西的国家级传承人入选呈现递进增长的态势,特别是第五批传承人比第四批多了13人,增长了56.52%,是第三批的4.6倍。由此看出,广西的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果显著。

(二)所属项目分布特征

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要分布项目类型和具体分布特征如下表1所示。统计结果表明,广西传统戏剧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最多,共13人,占比也最高,为26.53%。事实上,广西的壮剧、桂剧、邕剧、粤剧、彩调、侗戏、桂南采茶戏分布在广西各个地级市,受众面较为广泛。民俗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占比位列第二,为24.49%,共12人。民俗类有壮族三月三、壮族侬侗节、贺州瑶族服饰、南丹县瑶族服饰、龙胜瑶族服饰、规约习俗(瑶族石牌习俗)、茶俗(瑶族油茶习俗)、瑶族祝著节、仫佬族依饭节、苗族系列坡会群、毛南族肥套、大安校水柜习俗等分布范围较广。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和传统音乐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占比接近,人数分别为7人、6人和5人。传统舞蹈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要分布在田林瑶族铜鼓舞、金秀黄泥铜鼓舞、藤县舞狮、南丹勤泽格拉铜鼓舞、田东瑶族金锣鼓和富川瑶族长鼓舞等项目上。传统技艺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钦州坭兴陶制技艺、靖西壮族织锦技艺和苍梧黑茶制作技艺等项目。传统音乐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和东兴京族独弦琴艺术等项目。而曲艺、民间文学和传统美术类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较少,分别为3人、2人和1人。曲艺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要分布在桂林的广西文场和桂林渔鼓两个项目上。民间文学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布在田阳布洛陀和河池刘三姐歌谣两个项目。传统美术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所属项目为环江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尽管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族抢花炮均入选了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但广西目前未有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所属项目分布特征来看,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所属项目分布存在严重不均的问题。

表1 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所属项目分布特征

(三)年龄结构分布特征

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分布特征如表2所示。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的年代主要集中在1940-1949年间,共19人,占总人数的38.78%。其次是1950-1959年间,共13人,占总人数的26.53%。最早年代出生的是1930-1939年间,共8人,占总人数的16.33%。在这些最早年代出生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有些人已辞世,有些人已丧失传承能力。1960-1969年间共的8人,占总人数的16.33%;1970-1979年间无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80-1999年间仅有1人。在49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是1933年出生的秦彩霞、周小兰魁和张琴音,已年近90岁。年龄最小的是1980年出生的何金凤,未有90后出生的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分布特征来看,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存在老龄化严重,且年龄结构分布严重断层的问题,造成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后继乏人的危险。

表2 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分布特征

(四)性别结构分布特征

在49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男性为33人,女性为16人。在男性传承人中,主要分布在壮族歌圩、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毛南族肥套、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三月三、壮族蚂虫另节、仫佬族依饭节、壮族铜鼓习俗、钦州跳岭头等10项较符合男性特点的民俗类项目。其次是分布在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3项和南丹勤泽拉格)、瑶族长鼓舞、狮舞、瑶族金锣舞等10项力量型的传统舞蹈类项目。此外还分布在传统戏剧4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各2人)、传统音乐4人(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京族独弦琴艺术)、民间文学2人(布罗陀、刘三姐歌谣)等其他类项目。在女性传承人中,主要分布在桂剧3人、彩调2人、壮剧1人、邕剧1人等7项传统戏剧类项目。其次是分布在广西文场2人和桂林渔鼓等曲艺3人。此外还有2人分布在民俗,均为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技艺类2人,分别为壮族织锦技艺和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统美术1人,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传统音乐1人,为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女性传承人所传承项目较符合女性的特点。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性别结构分布特征来看,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总体上存在性别结构失衡,女性偏少的问题。即便是在一些既符合男性特点,又符合女性特点的项目中也存在性别结构失衡的问题。

(五)民族结构分布特征

在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汉族人数最多,共15人,主要分布在传统戏剧(邕剧、桂南采茶戏、彩调、桂剧)、传统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曲艺(桂林渔鼓、广西文场)、民俗(钦州跳岭头)、传统音乐(那坡壮族民歌)和传统舞蹈(藤县狮舞)类项目。其次是壮族12人,主要分布在传统技艺(壮族织锦技艺)、传统戏剧(桂剧、彩调、粤剧、壮剧)、传统音乐(壮族三声部民歌)、民间文学(布洛陀)和民俗(壮族歌圩、壮族三月三、壮族蚂虫另节、壮族通鼓习俗)类项目。位列第三的是瑶族,共9人,主要分布在传统舞蹈(瑶族铜鼓舞、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南丹勤泽格拉、田林瑶族铜鼓舞)和民俗(瑶族盘王节、瑶族服饰)类项目。侗族5人,主要分布在传统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统戏剧(侗戏)和传统音乐(侗族大歌)类项目。京族2人,分布在传统音乐(京族独弦琴艺术)和民俗(京族哈节)类项目。毛南族2人,分布在传统美术(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和民俗(毛南族肥套)类项目。苗族2人,分布在传统戏剧(彩调)和民俗(苗族系列坡会群)类项目。仫佬族2人,分布在民间文学(刘三姐歌谣)和民俗(仫佬族依饭节)类项目。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民族结构分布特征看,存在严重失衡的问题。仅汉族、壮族、瑶族和侗族4个民族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占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的83.7%,而其他世居少数民族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极少,甚至无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六)空间分布特征

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如表3所示。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在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自治区本级人数最多,共9人,均为传统戏剧类,桂剧4人、彩调3人、壮剧2人;其次为三江侗族自治县5人,分别为传统技艺类2人(均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统音乐类2人(均为侗族大歌)和传统戏剧类1人(侗戏);总数位列第三位的是南宁市4人,分别为传统戏剧类2人(邕剧和粤剧)和民俗类2人(壮族歌圩);接着是桂林市3人,均为曲艺类(桂林渔鼓1人、广西文场2人);河池市3人,分别为民俗类2人(壮族蚂虫另节和壮族铜鼓习俗)和民间文学类1人(刘三姐歌谣);钦州市3人,分别为传统技艺类2人(均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和民俗类1人(钦州跳岭头)。还有2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地区的东兴市(京族独弦琴艺术和京族哈节)、南丹县(南丹勤泽格拉和瑶族服饰)、田林县(田林瑶族铜鼓舞2人)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肥套和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仅有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地区是贺州市(瑶族盘王节)、靖西市(壮族织锦技艺)、博白县(桂南采茶戏)、苍梧县(六堡茶制作技艺)、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那坡县(那坡壮族民歌)、藤县(藤县狮舞)、田东县(瑶族金锣舞)、田阳市(布洛陀)、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长鼓舞)、金秀瑶族自治县(黄泥鼓舞)、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服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依饭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系列坡会群)。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未有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也存在严重失衡的问题。

三、自治区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布特征

(一)认定批次分布特征

在全区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广西文化和旅游厅自2008年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开展以来,已先后开展了7批次的认定工作。通过对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7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进行统计,一共926人入选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第一批41人,第二批78人,第三批121人,第四批154人,第五批159人,第六批188人,第七批185人。从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批次分布特征来看,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批次较多,批量较大,说明广西的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果显著。

(二)所属项目分布特征

广西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和曲艺等10个项目类型中的分布状况如表4所示。每个项目均有代表性传承人,但各项目之间传承人人数占比差距较大。传统技艺占比最高,达29.59%,共274人,约占10个项目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民俗类项目共164人,占比为17.71%。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类项目占比分别为16.52%、15.23%和11.56%。仅这五个项目类型的代表性传承人人数总和已占总数的90.61%。传统医药、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占比较少,且较为接近,分别为2.92%、2.27%和2.16%。传统美术的传承人最少,仅有8人,仅占总人数的0.86%。这8个传统美术类代表性传承人主要分布在侗族和汉族两个民族,代表性项目为三江农民画、侗族刺绣、玉林羽毛画、灵山傩面具、侗族花炮节、梧州粤剧脸谱。占比与之相当的是曲艺类,也仅有11名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占比仅为1.19%。从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所属项目分布特征来看,广西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所属项目分布存在严重不均的问题。

表3 广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所属项目分布特征

(三)年龄结构分布特征分析

广西的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分布结构如表5所示。根据公布名单数据显示,年纪最大的传承人为1918年出生的蓝扶布,女,瑶族人,民俗类项目瑶族石牌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年纪最小的传承人为1994年出生的兰培文,男,壮族人,传统技艺类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年龄分布看,1960-1969年出生的代表性传承人最多,共有290人,占总人数的31.32%。其次是1950-1959年出生的代表性传承人,共有222人,占总人数的23.97%。由此可见,5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占总数的49.9%,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已超过60岁。60年代出生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为290人,占总数的31.32%,这意味着年龄超过50岁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至少占总数的81.22%。而70后和80后,甚至是90后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呈锐减趋势。70后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锐减到118人,占总人数的12.74%。80后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仅有52人,仅占总人数的5.62%。90后更是屈指可数,仅有4人,占总人数的0.43%。90后的4人中除年龄最小的兰培文是壮族人外,其余均为汉族人。邓植伦和麦钊笛,均为男性,均为1991年出生,分别是传统舞蹈类项目藤县狮舞和北流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有1990年出生的朱燕玲,女,汉族人,民俗类项目瑶族油茶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从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分布特征来看,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存在老龄化严重,且年龄结构分布出现严重断层的问题。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

此外,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还要控制好难易度,太简单学生都会的问题,思考什么?没有价值!太难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提那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的问题,跳一跳即必须要有思考,能够到即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能解决.

表4 广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分布特征

(四)性别结构分布特征分析

在92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中,男性为632人,女性为294人,性别结构分布差距较大。从男性和女性代表性传承人所属的代表性项目分布看,每一种项目类型的男性代表性传承人均比女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多。其中,差距最大的项目是民俗类项目,男性有130人,主要分布在节庆、习俗、庙会、歌圩、婚俗等项目,如京族哈节、仫佬族依饭节、壮族铜鼓习俗、瑶族葬礼习俗、外沙龙母庙会、鹿寨中渡城隍庙会、“吼喊”歌圩、田东仰岩歌圩、宁明瑶族婚俗、疍家婚礼等。而女性仅有34人,主要分布在服饰、山音、歌圩、习俗、婚俗等项目,其中瑶族服饰分类最多,包括河池瑶族服饰、南丹瑶族服饰、宁明瑶族服饰、防城港大板瑶族服饰和龙胜瑶族服饰。性别结构分布差距位列第二的是传统舞蹈类项目,男性有95人,主要分布在鼓舞、蚂拐舞、春牛舞、麒麟舞、舞狮、芦笙舞等,其中分类最多,包括富川瑶族长鼓舞、恭城瑶族吹芦笙挞鼓舞、东兰瑶族猴鼓舞、上林瑶族猴鼓舞、金秀瑶族黄泥鼓舞、钟山瑶族羊角长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而女性仅有12人,主要分布在壮族打扁担(4人)、打砻舞(2人)、桂林渔鼓、板凳龙、麒麟白马舞、凌云瑶族龙凤舞、瑶族金锣舞、柳江客家花灯舞。在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类项目中,男性和女性的差距也比较大。传统音乐类项目中男性有93人,女性有60人;传统戏剧类项目中男性有90人,女性有51人;民间文学类项目中男性有18人,女性仅有3人;传统医药类项目中男性有15人,女性仅有6人。曲艺和传统美术类项目中,男性和女性人数相当,即曲艺类项目男性有6人,女性有5人;传统美术类项目中,男性有5人,女性有3人。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中,男性有20人,无女性传承人。男性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中主要分布在上刀山、过火海、抢花炮、武术、打陀螺、棋艺、打拳、功夫等。从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性别结构分布特征来看,广西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总体上存在性别结构失衡,女性偏少的问题。即便在一些既符合男性特点,又符合女性特点的项目中也存在性别结构失衡的问题。

(五)民族结构分布特征分析

在广西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壮族的代表性传承人数最多,共340人,占总人数的36.72%,主要分布在传统音乐类项目80人、传统技艺类项目71人、传统舞蹈和民俗类项目均有57人、传统戏剧类项目45人、民间文学类项目12人、传统医药类项目7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6人、曲艺类项目有5人。位列第二的是汉族代表性传承人,共309人,占总人数的33.37%,主要分布在传统技艺类项目116人、传统戏剧类项目84人、传统音乐和民俗类项目均有30人,其余项目的传承人数极少。壮族和汉族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占比高达70.09%。瑶族代表性传承人124人,占比13.4%;其余分别为侗族54人、苗族51人、仫佬族20人、毛南族12人、京族7人、彝族6人和回族3人。广西区内其他少数民族未有人入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数据分布特征与广西的人口分布情况和民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从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民族结构分布特征看,存在严重失衡的问题。仅壮族、汉族、瑶族、侗族和苗族5个民族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已占广西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的94.8%,而其他世居少数民族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极少,甚至无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六)空间分布特征

广西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如表6所示。从数据分布情况可知,自治区本级的传承人一共为29人,主要分布在传统技艺5人、传统戏剧21人、传统音乐1人、传统医药2人。在14个地级市中,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最多的是柳州市,共90人,除了曲艺项目未有传承人外,其余项目均有传承人,其中传统技艺传承人数最多,共37人。位列第二位的是南宁市,共53人,与柳州市相比,南宁市的传承人总数不仅少得多,且项目空间分布也不均衡,传统美术和曲艺均无传承人。位列第三位的是桂林市,49人,主要分布在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和曲艺,而传统美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均未有传承人。梧州市共24人,除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未有传承人外,其余项目均有传承人。贺州市和钦州市传承人总数接近,分别为21人和20人。其他地级市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较少,分别为北海市19人,崇左市17人,贵港市13人,玉林市10人,河池市9人,百色市7人,来宾市5人,防城港市2人。

在11个县级市中,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最多的是靖西市,共24人,其中传统技艺10人,传统舞蹈2人,传统戏剧6人,传统医药1人,民俗1人,曲艺1人。其他县级市传承人人数数较少,分别为田阳市15人、苹果市11人,横州市8人,东兴市7人,桂平市5人,荔浦市5人,合山市4人,北流市3人,凭祥市3人,岑溪市3人。

从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空间分布表可以看出,在县级地区,民族自治县的代表性传承人平均数量高于其他非民族自治县。广西共有12个民族自治县,其中拥有传承人的自治县为11个,只有大化瑶族自治县未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最多,共27人,其次是隆林各族自治县,共24人。其他民族自治县传承人数较少,分别为三江侗族自治县19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8人,融水苗族自治县16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4人,富川瑶族自治县13人,都安瑶族自治县12人,龙胜各族自治县10人,恭城瑶族自治县9人。巴马瑶族自治县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数最少,仅为3人。

在广西的46个县中,共有43个县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人数最多并遥遥领先的是田东县,有25人,其次是南丹县17人。其他县的自治区级传承人人数较少,分别为东兰县13人,马山县12人,藤县11人;宾阳县、苍梧县、德保县均为10人;乐业县、凌云县、那坡县均为9人;武宣县和象州县均为8人;合浦县、大新县、宁明县、浦北县、天峨县、忻城县、永福县均为7人;平乐县、平南县、上林县、西林县均为6人;隆安县、鹿寨县、全州县均为5人;博白县、凤山县、灌阳县、陆川县、上思县、资源县、昭平县、钟山县均为4人;兴业县、蒙山县均为3人;扶绥县、龙州县、天等县、兴安县均为2人。融安县、灵川县和容县未有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从广西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也存在严重失衡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认定5批次,广西累计有49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说明了广西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自治区级层面也开展了8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认定,同时也开展了7批次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并公布了入选名单,累计有926人入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由此说明,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广西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积极开展代表性传承人的挖掘与培养工作。

第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布特征来看,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布最多的前五种项目类型,且各占均比较高的依次是传统戏剧、民俗、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和传统音乐类项目。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传统技艺、民俗、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和传统舞蹈乐类项目。换言之,无论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都主要集中在这五种项目类型。而在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等项目类型中特别缺乏代表性传承人,尤其是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中广西尚未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第三,从广西的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分布特征来看,20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占比高达97.96%,相同年代中,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占比高达81.22%。数据说明了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均面临老龄化严重和传承人后继乏人的危险。

第四,从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分布特征看,在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男性人数是女性人数的2.06倍。而在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中,男性人数是女性的2.15倍。可见,非遗传承人在性别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女性的优势项目主要分布在传统技艺(如壮族织绣技艺、瑶族织绣技艺、苗族服饰制作技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仫佬族刺绣技艺)、传统戏剧(如桂剧、壮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文场、长安文场、桂平杖头木偶戏)和传统音乐(如侗族大歌、壮族哭嫁歌、壮族天琴艺术、壮族72巫调音乐、瑶族蝴蝶歌、北海咸水歌、京族独弦琴艺术),其传承人数量较多。而男性的优势项目主要分布在传统戏剧(如侗戏、桂剧、邕剧、彩调、南路壮剧、壮族提线木偶戏、山口仗头木偶戏等)、传统技艺(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坭兴陶烧制技艺)、传统舞蹈(如壮族会鼓、瑶族黄泥鼓舞、田林瑶族鼓舞、藤县狮舞)和民俗(如仫佬族依饭节、苗族系列坡会群、瑶族石牌习俗、壮族蚂拐节),其传承人的数量较多。说明这几方面的男性和女性传承人的传承效果较为理想。

第五,从传承人的民族结构分布特征看,在广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汉族代表性传承人人数占第一,其次是壮族。在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壮族代表性传承人人数则占第一,其次是汉族。不论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位列第三位的均为瑶族,位列第四位的均为侗族。这些民族分布特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此外,京族、毛南族、苗族、仫佬族均有较多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均有2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彝族和回族虽未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但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由此可以看出,广西作为民族自治区具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第六,从广西的代表性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看,不论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均存在分布不均和参差不齐的问题。且代表性传承人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空间分布中,除自治区本级外,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最多。在24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入选区域中,有7个民族自治县,其他入选的县份虽不是自治县,但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柳州市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最多的地区,此外南宁市、桂林市、河池市、钦州市等是集聚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较多的地区。从县级地区看,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罗成仫佬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环境毛南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7个民族自治县均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在县级中拥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较多的地区,人数远高于非民族自治县份。田东、南丹、东兰、马山等县,虽未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但拥有较多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地区主要世居着大量的壮族和瑶族人口。

(二)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承担着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广西拥有49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926个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涵盖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应重视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探索有效的非遗人才开发与培育路径。

一是确定非遗人才开发和培育的对象、主体、形式和内容。首先,重点开发和培育已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点提升其人力资本价值,针对从事非遗项目工作的个人、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或以经营非遗项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个人、家庭作坊、合作社成员、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等也列入非遗人才开发和培育的对象。其次,将具备条件的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机构作为非遗人才开发和培育的主体。再次,可采取短期培训、中期进修和长期研学的形式开发和培育非遗人才。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拓宽眼界和知识面,增强学习能力和非遗文化传承能力。针对各级项目传承人及业务水平较高的个人、管理者、从业者、经营者,开展中期进修,以促进学员相互启发,触类旁通,跨界合作。针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中青年传承人、企业经营管理者及研发人员,培育其研究、设计和创作能力。根据非遗项目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作品创作,设计研发产品和服务,实现成果转化,解决转化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再者,针对不同的人才开发和培育形式,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之涵盖基础知识、实践课程和拓展延伸三大模块。基础内容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侧重讲解非遗文化政策、非遗项目基本知识、技艺原理及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等。实践课程鼓励学员进行技能训练、技艺传承、作品创作,侧重知识的转化。拓展延伸侧重提升文化艺术素养,把握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二是丰富非遗人才的开发和培育模式,开展“非遗+”的主题培训班模式,如“非遗+产业”融合模式、“政府+金融+企业+合作社+非遗项目+传承人”模式等。三是发挥校企育人主体和新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发和培育模式。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已建成的工作站开发和培育非遗人才,开设形式多样的技艺培训班;通过开展研讨会,邀请相关高校和企业参与,共同探讨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之路;开设专题报告,开展专题讲授;举办优秀教学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分享非遗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利用地方民族高校的专业和配套优势,建立非遗人才培训、进修、研学的培育基地,探索以非遗项目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学校的兴趣课堂;鼓励成立非遗职教联盟,整合资源,构建非遗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产学研工作室和重点实验室,促进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利用现代年轻人热衷的短视频平台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四是优化顶层设计,建立非遗人才信息库。根据非遗人才的条件进行分类分档,把牢人才质量关,实行动态更新和管理,提升人才积蓄力。根据人才总体状况,统筹优质师资,完善非遗名师传帮带机制,鼓励名师手把手带领学徒进行工艺制作,完善人才开发和培育体系。

猜你喜欢
代表性瑶族壮族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瑶族织锦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