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上”

2023-02-07 02:11:02
月读 2023年1期
关键词:战国策脉络君主

◎ 富 丽

“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位概念的字是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了。那么,这些字都有哪些具体内涵,它们从古至今的意思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从这一期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来说说“上”字。

“上”的甲骨文字形由一上一下两横组成,下面的一横长,有的略带弧度,表示地面等基准线,上面的一横短,表示位置在上边。

“上”最初的意思是“位置在上边、在高处”。《诗经·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大意是说,不要说苍天高高在上。《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说蚯蚓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上”都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字。从它由古至今意义的发展演变来看,主要有这样几条脉络。

第一条脉络是由“位置在上”发展出“等级或品质在上的”意思。《战国策·秦策五》:“上客从赵来”。所谓“上客”,就是上宾、尊贵的客人。《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饴饧》:“色以白者为上。”

“上”在古代可以指君主、皇帝,这也是由“位置在上”的含义发展出来的,因为君主、皇帝在世间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管子·君臣下》:“民之制于上,犹草木之制于时也。”大意是说,人民受君主的制约,就好比草木的生长受天时的制约一样。《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大意是说,国君您为何不效仿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后来,“上”也指尊长或地位较高的人,《礼记·王制》:“尊君亲上。”

“上”表示空间概念的“在上”的含义如果延伸到时间概念方面,就表示“次序或时间在前面”。《商君书·算地》:“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上世之士”指前代祖先。乐府诗《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居上头”在这里的意思是处在行列的前端,意味着地位高,受人尊重。

“上”意义发展的另一条脉络是“上面、高处”这种方位概念扩展到行为动作方面,于是就有了“从低处往高处去”的意思,相当于“升、登”等。《周易·需》:“云上于天。”《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说的是传说中的鹏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唐代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上”由“向上”又发展出“向前”的意思。《战国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三次击鼓进军而士兵不肯往前冲。再进一步,“上”很自然地就发展出“去、到”的意思。唐代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碧绿的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变绿了。辛弃疾《丙寅岁山间竞传诸将有下棘寺者》:“去年骑鹤上扬州”。唐代元稹《哭子十首》:“钟声欲绝东方动,便是寻常上学时。”在古代,“上学”“上朝”是指到学塾去、到朝堂上去。后来,“去、到”这种具体的行为动作再进一步发展,逐渐演变为抽象意义上的到达,就有了今天表示按时学习或工作等意思的“上学、上课、上班”等说法。

“上”“从低处到高处”的意思如果延伸到抽象意义的上方,那么就是“向上级呈送、进献”等。《庄子·说剑》:“宰人上食”。《战国策·齐策一》:“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给客人端上茶水叫“上茶”,给神灵摆设供品叫“上供”等,也是一样的道理,含有敬重的意味。

“上”后来还有“登载”以及“登台、出场”等意思,前者是“使……出现在书籍等的上面”,后者是登上位置比较高的演出场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都跟“从低处到高处”的含义密不可分。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新诗才上卷,已得满城传。”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正旦扮莺莺上。”

“上”意义发展的第三条脉络是由“在上面”发展出“使一种物体固定在另一种物体上面”的意思。清末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七回:“楼窗上锁,不能开放。”后来,“上”进一步又表示“添加”等意思。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竹纸》:“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

“上”字的字形演变

“上”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意思,是表示汉语四声之一的上声,读成shǎng。根据唐代僧人释处忠《元和韵谱》中的描述“上声厉而举”以及明代僧人释真空《玉钥匙歌诀》中的描述“上声高呼猛烈强”等,可知,古代上声在音高上呈现出向上升的趋势,这显然也跟“上”字“在上面”的含义直接相关。

当然,“上”从古至今的意思绝不仅限于上面提到的这些,总的来看,都跟它表示方位概念的含义有着或远或近的引申关系。同时也说明,哪怕是像“上”这样既简单又常用的字,我们也未必能了解乃至掌握它的全部意思和用法。

猜你喜欢
战国策脉络君主
高枕无忧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 08:08:58
五张羊皮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2
当代皇室
高枕无忧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