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歌”校本田园课程的教育实践

2023-02-06 19:36李连革曹春红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育创作生活

李连革 曹春红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深井子小学坐落在浑河岸边广袤的黑土地上。肥沃的泥土滋养出芳菲果实,讲述着劳动创造美的生活。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学校因地制宜,秉承“因我个性,故我精彩”的扬长教育理念,以“黑土地上,泥的欢歌”(以下简称“泥歌”)为主题进行美育社团实践活动探索,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泥土给予的审美乐趣,扬长个性,激发美育潜能,落实核心素养,塑造学生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赞美生活的向上品格。

一、“泥歌”课程实践活动过程

(一)走進泥艺体验场,激发泥艺兴趣

“泥艺”是锻炼学生们综合调动眼、脑、手等多种感官的一种艺术创造。东北农村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四季生活,让学生们从亲身经历的劳动中感受泥土气息带来的亲切和幸福。因此学校本着“生活教育”理念,建立了学校泥艺社团,以此作为“泥艺体验场”,在自然、生活环境中展开美育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社团实践课,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泥艺创造的体验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感受生活的美好,创造出个性的、含有情感的陶艺作品。(图1)

最美的艺术来源于对生活本身的赞美。在实践课程中,教师从“生活教育”理念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泥艺的创作题材,适时穿插贴近学生生活与劳动的内容,提示学生:泥艺的创作题材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各种自然中的动植物、人的劳作场景,如猪妈妈喂小猪崽、黄澄澄的苞米仓、小道上拥堵的车流等等,都能表现农耕生活的喜悦,由此引导学生将泥艺与生活观察紧密联系起来。

根据泥的可塑性强、创作自由度高的特点,教师还着重鼓励学生体验自由创造的乐趣。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上,教师不教授学生任何专业技法,不规定学习主题,而是以水、盆、木尺为工具,以“和面”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提一提,看陶土有多重;嗅一嗅,感受陶土的芬芳;和一和,看陶土有多软;再让学生尝试着拍打、滚圆、拉伸、筑垒,探索相关工具的使用,进入自由创造的状态。

(二)走进“泥歌”丰收场,开启个性创造

教师引领泥艺社团的学生们,在自家及村子里观察丰收果实,收集创作素材,淬炼创造力。奇异的彩椒、金黄的倭瓜、顺架杆爬满的芸豆、沿坡丰收的香瓜、晶莹的葡萄、紫盈盈的茄子等,无不歌唱着家乡人民的美好生活。学生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和传统的画笔为工具,描绘丰收果实,并存在云端。

最真的艺术来源于个性的生发,没有自我表达就没有创造。因此,在社团实践活动中,教师按不同年段为学生分配学习任务,鼓励他们个性化思考,生发泥艺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整个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根据个性,按自己的习惯自由选择创作方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调整和完善。(图2、图3)

(三)借助短视频网络平台拓展“泥艺”

“泥歌”美育实践活动借助“抖音”等短视频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布学生们的创作经历,再现了“泥歌”实践活动育人过程,拓宽了学生们展示作品、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教师吸取网络平台上的开放式的评论意见,不断丰富和改善“泥歌”实践活动内容。

二、“泥歌”课程下探索的扬长教育理念

“泥歌”课程主要是我们对“因我个性,故我精彩”的扬长教育方式的实践。具体说来,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性格修养、思维方式都不同,因此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及学习风格也不一样。教师认识到学生的种种差异,不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不用一致性的思维束缚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大胆地按自己的梦想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扬长个性。教学中,如果只强调某种技法的示范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模仿,往往会限制学生创新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有违儿童本身的创造天性,抹杀他们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

关于个性化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第一,保护学生的个体特性,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放开学生自由创作的手段,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表达真实的感受;一方面给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创作体验场,引发创新思维,鼓励有创意的大胆实践。

第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注意多观察生活,让学生多多欣赏优秀泥艺作品,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力、辨别力,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

第三,采用单人系列作品与多人集体创作等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更高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学校“泥歌”课程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行美术创作、礼赞田园丰收,除美育作用外,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乐观向上、快乐生活的心理素质。

猜你喜欢
美育创作生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一墙之隔》创作谈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美育教师
无厘头生活
创作随笔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