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
人物外貌包括肤色、头部(包括脸部和五官)、发型、衣着、饰物以及神情、气质等,而外貌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表现出这些人物特征。外貌描写是人物描写的“第一站”。人如其面,精彩的外貌描写能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惟妙惟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写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呢?
要写好人物外貌,平时就要仔细观察。人物外貌往往受其身份、职业、年龄、素养、生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比较观察等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人物外貌,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从而准確地描写人物形象。
观察人物外貌时,要注意“两个结合”,即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以及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前者要求我们在观察人物的身高、体形、着装等整体外貌时,还要注重观察人物的五官、发型、衣服搭配技巧等细节。只有在观察时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描写时才能信手拈来,使人物惟妙惟肖。比如冯骥才的《挑山工》其中一个片段: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这段文字先描写挑山工的身高,再具体写其脸色、眉毛等,通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全方位描写了挑山工的外貌特征,将一个勤劳、淳朴的挑山工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那么,“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又是什么意思呢?它要求我们在观察人物外貌的过程中,既要仔细观察,捕捉其鲜明的特征,同时也要展开相关联想。比如以下这段文字:
映入眼中的,像是一个巨大的麻袋,似乎装着不少塑料瓶。视线向下移,竟是一个矮小的老人,背弯得像一只虾米,皮肤被烈日烤得焦黑,光着脚行走,五官聚拢,表情痛苦。显然,他以捡破烂为生。
此时此刻,“背弯”无疑是这位老人主要的外貌特征。作者由此展开联想,就有可能想到老人悲惨的生活。联想越丰富,描写老人的外貌特征时就会越生动、鲜活、传神。读者品读这些文字时,就有一种老人站在自己眼前的感觉。
虽然往往要从多方面展开外貌描写,但是一定要合理安排写作顺序,比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也可以按照由整体到局部(或由上到下或由里到外)等顺序进行写作,绝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比如赵树理的小说《老杨同志》其中一个片段:
他(老杨同志)头上箍着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
这段肖像描写按照由上到下的描写顺序,从老杨同志的“头上”写到“身上”再写到“脚上”,突出了老杨同志俭朴的生活。
另外,描写人物外貌时,一定要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一般先写整体再写局部,而局部描写一般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比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其中一个片段: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这段文字按照由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的顺序,对贝多芬的脸、头发、眼睛、鼻子、下颏等进行了细致、有序的描写。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每个人的外貌都可以反映其内心状态。由于受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都存在鲜明的特征,继而通过其表情、姿态、穿着等方面表现出来。准确的外貌描写既可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丰满,文字也会显得更加生动。比如阿雷的《一面》其中一个片段: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描写了鲁迅先生瘦弱的体形,突出其精神矍铄、意志顽强、刚直不阿的一面,表现了这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顽强、倔强的精神斗志,以及其将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而这些正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
为避免描写人物外貌时出现千人一面的问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其显著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写出其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其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只有写得“貌如其人”,读者在阅读时才能“如见其人”。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物各具情态,为了更好突出其神韵和个性,体现其风采,描写人物外貌时要善用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自然;若要突出人物前后外貌的变化,则可以使用对比修辞手法。这样文字就会更加灵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鲁迅的《故乡》其中一个片段: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比喻及略显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鲜明、生动地描写了一个相貌丑陋、尖酸刻薄、强悍泼辣的妇女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活则文活。要想写活人物外貌,就要仔细观察,注重描写顺序,抓住其特征,并且善用修辞手法,才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