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军华 史军丽 宋赣军 彭岚 冯庆 徐德林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发展和创新战略实现的重要基石。它体现着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肩负着国家现代化各领域未来发展的重任[1-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研素质,掌握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是医学研究生在未来工作中适应国际科学技术竞争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研究生教育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要任务和持续改革的驱动力[3]。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科技实践能力[4],逐渐形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并乐于寻找解决难题的便捷方法,革新思路,创新性地发现规律。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竭动力。实际工作中,医学研究生培养有其不足之处,创新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其不足,优化培养举措,加强医学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以顺应时代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亟须不断为各行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持续、综合素质优秀、科技实践能力强的骨干人才队伍[5-6]。因此,如何激发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也是培养单位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7]。
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主要包含科技创新与实验能力[8]、科技报告撰写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社会实践能力[9],如何激发和培养研究生的这些能力一直是培养单位与指导教师的奋斗目标[10-11]。在我国数十年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中大多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或同门“传帮带”的培养模式,研究生通常都是在指导教师或同门的言传身教中亦步亦趋地习得技能和实现进步,这种培养模式为我国近几十年各行各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然而这种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如下。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如何激发叙述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考和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十分重要。在“师傅带徒弟”和“传帮带”的传统模式下,学生大多是在课题组既定的研究方案和熟悉的技术方法下开展科研实践,机械地或应付性地进行科研实践、采集结果,尚未充分探索自己的兴趣,设计自己的研究规划。对研究课题的初衷和总体把握均显不足,很难深入理解课题真正的精髓所在,形成独立的学术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对研究课题缺乏热情,并不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做科研,缺乏探究未知、攻克难题、造福社会的坚定信念,难以成就真理,不是带着一颗热爱的心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对导师的依附性太强,科研过程中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较弱,难以做出创新性强的科研成果,自身工作也会因缺乏热爱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中小学和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归一化培养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抑制了学生的批判精神。研究生大多已习惯了中小学和本科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研究生阶段在思想上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着不主动思辨的“思维惰性”,盲目地服从导师或认可文献,不愿或不敢质疑,很少能坚持“求真求确,孜孜以求”,在思想上缺乏或回避了创造力。
科研活动通常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研活动的目的是认识自然规律和应用规律来服务或规范人类行为[10],其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因此,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定义问题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培养方式下,很多研究生虽然能很好地完成导师交代的各项科研任务,获得预期结果,但部分学生往往“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思想上对研究结论需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不够充分,从而缺乏不断发现问题和在实践中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将科研实践本身和研究结果与研究目标建立联系,背离了科研活动的初衷。
传统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可以在理论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个别研究生也能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但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瓶颈时,往往表现得手足无措。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项目结题的评价体系与研究生学业评价标准不够健全,导向上过多地用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简单地评价科研立项与研究生的培养水平。(2)在学校里科研联系实践的平台资源相对短缺,科研活动服务于实践的认识度不够,导致研究生的学业阶段从事的科研活动与生产实践的融合度差。(3)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大多数研究生都缺乏工作经验,其学业长期与社会或生产实践脱节,对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感知几乎空白,不能深刻理解学习的目的,也对学成的用途表现茫然[12]。
据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数量的迫切需要,以及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行业对高层次综合素质人才的渴求,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也亟须与时俱进,急需创新培养方式来破局。
基于传统培养模式暴露的上述不足,需要试行一些新的举措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课题的参与度,增强其科研自信,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搭建平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经常举办有趣的科普活动,在实践、创新与批判式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生产实践,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更能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了着重培养研究生科技创新与研究能力、科技报告撰写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科研素养,综合前人经验和指导研究生的经历,笔者施行了如下五个方面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研究生均已成年,虽思想上惰于主动思考而习惯于执行指导教师的既定规划甚至实验方案,却在行动上天然地反感导师事无巨细地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家长教育,假以时日往往导致沟通的不顺畅,压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营造和谐、平等的工作氛围,始终保持宽松自由的交流渠道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导师可采取如下措施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1)设计与研究相关的趣味性科普活动,让研究生主动参与其中,在趣味学习或对科学的深入认知中体会研究乐趣,激发其对科学的热爱与对未知的探索和主动追求。(2)平等待人、关爱学生。在日常的言谈和文字交流中,尊重和关心学生,对其兴趣加以引导,放下导师的身段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协助学生攻克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3)尊重学生的新想法与工作成绩,和研究生平等地讨论,尊重正确的观点,并支持有创意的尝试。以朋友的身份给学生推送具有启迪思维的文献和新闻报道,分享自己的感悟,启发想象、打破定势,鼓励思维的多样性,并结合学生的研究内容或职业规划提出建议。(4)立德立言,多与学生共同参加课外活动。科研活动通常比较辛苦、有挑战性,适度的文娱活动和户外休闲能放松心情,自由地交流思想、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迸发出灵感与理清思路,在不经意间言传身教,启发创意,并增进师生感情与信任,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
因材施教、挖掘优点,开展个性和兴趣导向式的科研选题。宽松的本科学习或工作经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现,但研究生阶段的精英教育模式与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何培养有鲜明个性的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值得每位导师思考。在日常带教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学生个性,了解其兴趣和职业规划,尊重学生的健康个性及个人兴趣,尽量不强制派题、不代写论文的全程性“包办式”培养,而从课题的研究内容中挑选符合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切入点,差异化地制定培养方案,通过对本研究领域趣事、发展史先给予对研究领域宏观的认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点,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发挥热情寻找各种资源,并鼓励标新立异的设计去解决问题。协助研究生完成项目研究,并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热爱科学、善于思考的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换言之,只有在实践中使研究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并具备主动获取知识、更新知识、丰富知识的基本能力,才具备了创新的根基。
研究生导师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开展实地的参观调查,多与产业一线的企事业主交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首先熟知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实际预期目标,对研究课题有更好的总体观;其次,应更深入思考研究内容对生产实践和应用开发的意义。研究结果对自然或社会现象隐藏规律的解释,推动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申报与自身研究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既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能激发学生的科研自信和对科研的热爱,还能为学生科研之路的独立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引导学生重视“产学研用”类课题,主动思考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条件允许下带领学生参与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和有参与成果转化实践活动的切身经验,为独立从事科研后的科研课题凝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科研活动者在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还应思考如何促使科研活动的持续性和更好地共享研究成果,将成果升华成知识,回馈、分享给社会。将研究的技术方法与结果结论归纳总结成论文、专利或科研报告是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科研报告撰写能力是研究生导师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笔者采用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措施来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撰写科技论文。研究生入学后即与学生商议毕业论文的选题,定题后教授学生获取文献、解读文献和撰写论文的一般方法,制定计划协助学生完成选题内容相关的综述撰写。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最新文献,关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并定期召开组会与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讨论,帮助学生深悟所选课题的方向和意义,在共同探讨如何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遭遇的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课题上更多地创新,并督促学生实时将阶段性的成果实事求是地包装成论文文本形式。研究论文的撰写可以提高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能力、独立的归纳、总结能力与写作能力。(2)撰写专利文本。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将有商业应用价值的实验结果和新的技术方法撰写成专利文本进行申报,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将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起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体会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目标各自的侧重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获得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锻炼。(3)撰写进展报告。引导学生对研究结果阶段性地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并以科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坚持客观、精确、简洁,批改后反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信息整合的能力。这个过程中,既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的瓶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推动研究进程,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课题的全貌和发现有价值的关键点,增强学生探知、专研、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并富有计划性和责任心。通过这些锻炼,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文本撰写能力,阶段性积淀科研成果,同时分散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压力,更重要的是逐渐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建立自信,为以后的科研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术交流能力是科研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增加学术眼界的广度和深度,启迪灵感、培养兴趣,并能向大咖学习和汲取经验,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在日常组会的学术汇报中,研究生导师要启迪学生站在观众的角度来讲解、提高幻灯片(powerpoint,PPT)和演讲的质量,并和其他学生一起对PPT 和演讲内容进行讨论、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此外,实时鼓励学生到学术会议中做报告和参加论坛竞赛,在实战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在日积月累中化经历为经验和自信。
上述举措在创新思维能力、实验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研究融合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锻炼,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科研素养的显著提升,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学历层次的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营造适宜的创新工作环境以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来满足国家事业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持续的工作重心和培养目标。科学的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地进步及创新,造就大批能满足各行各业迭代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是关系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如何更好地激发和培养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和战略资源的决定性因素[12],而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使命和主要目标,也是一项需要国家、学校、课题组、导师及研究生共同努力、互动协调的系统工程[13-15],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在科研之路上以梦想为马、不负韶华,为祖国乃至世界做出重大的贡献。
文章在剖析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前期多年的带教经验基础上,围绕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与研究能力、科技报告撰写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进行了探索,希望这些举措可为新形势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培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