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娅,张在磊,张咏梅,汤炜炜,田 欢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 56300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0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1]这就意味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全党全社会汇聚的磅礴伟力。高校统一战线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拥有人才资源、科研技术等内生优势,还拥有聚集各界力量同频共振的外在优势,曾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当前,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乡村全面振兴扬帆起航的重要时刻,高校统一战线又该怎样汇集更强大的力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呢?对此,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理路,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策略,可为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是职责所在、发展所向、目标所指的辩证统一。准确理解和把握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理路,有助于高校统一战线深化认识、强化地位、提高站位。
责任是“人类社会崇尚的基本价值理念”[2],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权利和义务。担当职责使命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紧密相连,每一个置身于行动场景中的主体都应有高度的责任感投身其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推进的一项社会事业。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大职责,其中履行社会服务职责即要求高校主动对接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主动担负社会发展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统一战线作为高校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是高校履行社会职责的应然之举。基于此,高校统一战线理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动参与到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通过发挥科研、技术、教育等优势,满足乡村全面振兴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科学规划等需求,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统一战线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多个时期,并创造性地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所赋予的时代使命。回顾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统一战线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并在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促进内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统一战线保持强大生命力的秘诀所在。新时代,高校统一战线置身于新的历史方位中,要在新的时代命题中谋求自身发展,就“必须与新的实践对接,聚焦变化着的社会主要矛盾,明确发展方向,清晰角色定位,把握工作重点”[3],探寻新的历史机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项革新“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撬动“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重要支点,是党和国家的一项中心工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赋予了高校统一战线新的工作内涵和角色定位、历史任务,为高校统一战线谋求自身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高校统一战线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主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为自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充实新的时代价值,获得新的生命力,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壮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4],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等有着不同任务、内容和特点的统一战线。历史证明,无论是处于哪一个历史时期,“什么时候我们党重视统一战线、运用统一战线,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反之什么时候丢掉了统一战线,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到严重挫折”[5]。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基于完成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后提出的又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如何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既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也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一起划好桨”[6]。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之一,应继续发挥其法宝作用,沿着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所指,将力量聚集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共同目标下,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力量激发出来,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高校统一战线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可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借鉴。然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毕竟是“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需要在借鉴和接续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助推策略,才能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之路。基于此,有必要围绕要不要、能不能、愿不愿、久不久、好不好五个问题维度改进和加强助推策略,切实发挥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作用。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7]。增进政治认同、凝聚价值共识,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拥有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才能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向着共同的方向共同前进。高校统一战线汇集了大量的党外知识分子,不仅具有统一战线的普遍优势,还具有高校所特有的人才、科研、教育等优势,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高校承担的主要职责是人才培养,一些人对社会服务认识不到位,不少党外知识分子“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站位不高,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全面、深刻,甚至存在偏差”[8],在“要不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问题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对此,高校统一战线迫切需要采取有力举措,加强政治引导,增进政治认同,凝聚价值共识,形成共同意志,解决“要不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这个问题。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增进政治认同。依托校园宣传栏、广播、微信、微博等平台,利用网络大力宣传乡村全面振兴的方针政策和实施规划,加深统战对象对乡村全面振兴的认识,使统战对象认同党的乡村振兴主张和政策,统一思想。二是强化价值引领,凝聚价值共识。通过座谈会、联谊会、宣讲会、主题实践等形式宣传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和伟大意义,引导统战对象认识到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所在、职责所在,达成价值共识。三是加大正面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对高校统一战线参与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经验和成果进行宣传,对先进人物进行大力推介和奖励表彰,通过经验分享、成果展示和先进激励,积极营造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践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以此激发统战对象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汇集广泛力量参与乡村全面振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汇聚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高校不仅是人才的聚集地,汇集有经济、文化、医疗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还是人才的培育地,既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智,又能为乡村全面振兴输送人才资源。然而,由于高校存在重科研论文发表、轻科研成果转化,重专业知识教育、轻社会价值引导等现象,使高校统一战线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略显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比如,高校科研力量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在乡村振兴中没有体现,人才优势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中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造就的人才资源“流量”并没有向农村集聚,“一些统战干部素质不高,既不认真学习新时期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和统战业务,又不研究统战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被动开展工作”[9]。对此,高校统一战线应着力于提高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能力和水平,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完善、勇于实践、具有民主作风的优秀高校统一战线队伍,解决“能不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这个问题。
高校统一战线队伍涉及统战工作人员以及党外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等统一战线对象,提升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能力应加强对统战工作人员和统战对象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强对统战工作人员统战工作业务和乡村振兴知识的培训,提高统战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能力,提升联谊交友以及调动统战对象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主动性的水平。二是建立统一战线对象人才库,把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愿意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对象纳入人才库,并盘活人才“存量”,高效使用人才。三是制定中长期培训教育规划,建设统一战线对象培训基地,加强对统一战线对象的培训教育,提升其改造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使其形成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的行动自觉。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保持激情昂扬的进取精神、坚如磐石的顽强意志以及勠力同心的共建氛围。如何让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始终保持高昂斗志、亢奋姿态、无限热情,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10]。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激发乡村振兴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方向。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实践平台的搭建是激活“人”内在动力的两项必要举措,能够激励尽可能多的人源源不断地参与,还能让参与者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高校统一战线汇集各类高精尖人才,拥有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无限智慧和巨大能量。然而,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和实践平台的欠缺,高校统一战线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欠缺,主体服务的优势与作用未能充分释放。基于此,高校统一战线应完善激励机制,搭建实践平台,在激励高校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还能为各路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彻底解决“愿不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这个问题。
一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参与乡村全面振兴与职称晋升、绩效奖励、干部任用等挂钩,坚持激励和考核评价同处一个水平线上,切实让统战对象在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有所得。二是搭建实践平台。建立统一战线对象乡村挂职、兼职平台,乡村创新创业项目平台,统一战线联合共建研究室等,让统一战线对象“有技可施”“有智可献”“有言可发”,为统一战线参与乡村全面振兴创造宽松环境。三是实施人才“回归”工程。一方面,大力开展“迎校友、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引导优秀校友开展捐资助学、送医送药、送科技送文化等项目助力乡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毕业生主动下沉农村、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再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由此可见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长期的不懈奋斗才能实现。因此,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汇集全社会力量共同行动,还需要有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做支撑。高校统一战线作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认识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复杂性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持久性”,强化支持保障,着力解决“能不能持续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这个问题。
一是强化领导保障。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学校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把握方向、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找准统一战线助推的着力点、切入点、对接点,发挥党委领导的根本保障作用,确保统战工作在党委的指引下系统、高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二是给予政策支持。在人才激励、物资供给、教育培训、研究项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与学校教育工作有效衔接,实现有机结合,将统一战线对象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项目纳入高校社会服务体系中。三是明确助推内容。每一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高校统一战线应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的难点和痛点,结合自身所具有的智力优势、专业优势、技术优势明确助推内容和范围,以“小水滴灌”的方式提升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全社会各单位、各阶层、各团体纷纷掀起了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潮,高校统一战线也不例外,也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热潮中,并且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如有的乡村调研“雷声大雨点小,搞搞形式主义,虎头蛇尾,功利化地沦为‘为上’服务”[11],没有切实帮助乡村振兴解决实际问题。对此,高校统一战线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应避免各种形式化现象的出现,确保助推的成效和质量。因此,必须实行强有力的监督管理,确保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效,解决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质量好不好”的问题。
加强对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监督管理,既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的需要,也是确保助推质量的必要之举。一是加强组织监督管理。高校党委要强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责任,发挥好监督管理作用,定期检查评估统一战线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情况,切实加强对统战对象的管理,建立履职评价体系,并把参与乡村振兴的情况纳入任职考察体系。二是建立高校统一战线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联席会议制度。与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沟通,及时交流参与情况,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是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施行阳光工程,尤其是在经费的划拨、管理、用途、结算、报销等方面公开化、透明化,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新闻媒体将村民对统战人士参与乡村振兴的真实评价表达出来,以此督促助推工作走深走实。
随着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校统一战线,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责的应然之举,是统一战线谋求自身发展的必行之路,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推力,必须在借鉴和接续助力脱贫攻坚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要不要、能不能、愿不愿、久不久、好不好五个问题维度,在增进政治认同、加大人才培育、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支持保障、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改进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统一战线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