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星,朱泰以
(1.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6;2.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回顾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高度概括了在这一伟大进程中所形成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认识,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将其提升到了“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1]的高度。这一认识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而且深刻阐明了过去我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指出了未来发展能够继续成功的密码,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通过坚持不懈的接续探索,在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对中国基本国情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1956 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面对这样的新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在探索中,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如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关于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关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等观点,这些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同时,这一时期的探索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造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粗及发生了大跃进的错误;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十年浩劫。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及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基本问题并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完全搞清楚。但是这些探索对于我们后来进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借鉴意义。
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而且也是党领导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进行改革开放时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进行了大力支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同时,党中央也在思考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事关中国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对此,邓小平同志在1979 年3 月明确提出,过去搞革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今天搞建设也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对当时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我们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必须看到,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中国国情作了进一步分析后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2]正是在这样深入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上一再强调,要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为此,邓小平同志在1979 年论述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批判了那种以极“左”面目出现的做法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科学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3]正是在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这一科学命题,并且认为“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2]此后,我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逐步健全了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后,我们党加大社会建设的力度,将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同时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拓展,由此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条件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苏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得到了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局部战争仍有发生,但短时期内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长期被冷战阴云笼罩的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更加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谋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可以说,求和平谋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邓小平同志以一个无产阶级战略家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从而对时代主题作出了科学判断。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3]邓小平同志特有的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使其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概括出当今时代的主题。可以说,正是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才得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个重要结论。这一结论就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抓住机遇来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道路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第一位问题,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点不仅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所证明,而且也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所证明,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所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有一个科学指引,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第一次作了精辟概括。此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对其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路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伟大事业,人民群众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与风险考验的强大力量。正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得以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开辟和不断发展。推进改革发展归根到底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邓小平同志指出,搞好改革“关键是两条。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3]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2]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因此,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6]只要我们党能够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像石榴籽一样团结起来,就会汇聚起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从而战胜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一优势成为我们化解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战略,从国家的整体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在这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将宏观调控与微观运行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全国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整体态势,而且区域经济展现出各显其能、协作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这一优势下,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20 年底已经突破100 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在这一优势下,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理念,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像贵州这样的省份,在全国一盘棋战略下,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撕掉了千百年来贫困落后的标签,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这一优势下,我国坚持东西部协作,优势互补,先后建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等举世瞩目的重大建设项目;在这一优势下,我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抗洪抢险、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尤其是在应对疫情中的中国方案和中国举措,不仅使中国人民深刻感受到了近年来我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和发生的深刻变革,从而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且使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出来的巨大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上述巨大成就和巨大变化,使中国人民增强了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自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一致拥护,而且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新的热点。一些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正在颠覆西方的一些传统理论,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近年来的一系列惊人表现,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优越性。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和扩散,中国成功地应对了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和持续向好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危机、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一系列挑战,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面对摆脱贫困这一世界难题,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面对疫情在世界的扩散肆虐,中国成功地打赢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阻击战、防控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世界疫情防控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充分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组织动员、统筹协调、贯彻执行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的独特优势,由此使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巨大优越性,使各国人民在世界快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让致力于自身发展的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有效性,由此提振了那些在发展道路中面对困惑和迷茫的人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战胜诸多困难的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我们党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和不同的历史任务,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也顺利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由于乌克兰危机导致的世界形势发生的动荡不安,我们必须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新征程上的历史任务,不断提高认识,淬炼本领,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理论内容、民族内容和时代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中日益显示出了自己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展现出了自己的无穷魅力和独特优势。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使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自己的不懈奋斗和实践创造中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终于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中迎来了自己伟大复兴的无比灿烂的光明前景,并由此提振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卓越治理能力、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光辉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只有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勇毅前行的实干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并将其加以总结推广,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领导核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并且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深入思考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以问题意识和人民幸福为导向,在继续探索和深入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从而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加反映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中国得到丰富和发展,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大的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融为一体,将中华民族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马克思主义逻辑进路有机结合,从而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彰显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能力,充分汲取中华文化在五千年文明中积累起来的治国理政经验,如关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天下为公、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和谐相处等思想,进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呈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广大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已深入发展,以增强综合国力为目标的世界范围内的改革调整浪潮正在日益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世界各国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因素。这些变化必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立足自己的国情,牢记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不动摇,同时根据新时代新征程的具体任务,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趋势,增强思维能力,转变发展思路,提升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主动求变,主动应变,充分调动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互补、共赢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唯有如此,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东方巨轮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