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孝 梅 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它要走出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导向的现代化。它摒弃了西方“以资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吸取了苏联和我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经验教训,是在党的领导下,经由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开创的全新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价值导向的新型现代化。它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境界。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场逻辑和理论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也有助于我们从实践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具体化、民族化与时代化。
任何道路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西方现代化难以克服其发展的内在矛盾,无法解决资本驱动的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的悖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我国在早期的现代化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吸取了西方、苏联和我国早期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历史选择的现代化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73页。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经济生产方式的兴起及相伴而生的社会变革,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资产阶级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普遍交往,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对自然力的科学支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水平。
西方的现代化,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的异化、社会关系的紧张,导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难题。例如,一方面,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西方的现代化扭曲了人的发展进程,生产劳动异化为“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8-469页。,进而资本使人与人的关系变为了物的关系,造成“人的物化与资本的人格化”(5)刘军、李爱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资本主义文明逻辑的超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2年第26期。。另一方面,“以资为本”的发展模式否定了人的主人翁地位,人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主体性和自由本质,成为金钱的奴隶。“西方现代化进行得越彻底,人的主体性就消灭得越彻底”(6)张三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求索》,《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用哲学家马尔库塞的话说,人丧失了独立的批判精神,成了片面的、单向度的人。由此一来,在“物本”支配“人本”的发展进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疏离与对立,劳资矛盾与人的精神危机等各种严峻的社会问题频繁显现。总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出于利润的驱使和资本增值的目的,资本逻辑导致人及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关系日益对立;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以大量生产、消费与废弃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生态紧张,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劳动为富人积累财富的同时为工人生产赤贫,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尖锐化。由此可见,资本主导的现代化造成了诸多社会难题,引发了现代化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迫切呼唤着人类创造新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是要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要把人从资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扬弃人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人的现代化。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伟大的历史创造活动。列宁指出,当无产阶级完成夺取政权的任务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8)《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0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大力推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不惜代价地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为巩固社会主义奠定了必需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也使苏联成了工业强国。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积累了宝贵经验,也留下了许多深刻教训,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苏联高度重视工业化,大力发展重工业,党和政府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重视的,全社会在教育水平、工作条件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中,苏联都未能处理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联系,而是过分突出重工业发展,长期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未能重视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广泛需要。“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五七年苏联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了九十三倍,消费资料生产增长了十七点五倍”(9)《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2页。,如此悬殊的差距,导致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品长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没有较大的提升,引发民怨,这种发展模式背离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物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因此,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始终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将经济增长与平衡发展结合起来,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历史背景下起步的。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撬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迈上了告别封建时代、探索现代文明的现代化之路。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来说,最初是在外来侵略带来的民族危机的冲击下,被动地卷入现代化运动之中的。中国的现代化发端于洋务运动,历经器物、制度到思想三个阶段,通过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最终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由于中国早期现代化属于引入式的、外源性的现代化,所以推进现代化的主要方式是“采借”,即以西方的现代化为标准,但后者明显存在很多难解的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就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这段时间,中国在现代化探索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引发了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资源等问题。此外,我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机会和条件,过度追求“工业化水平”助长了物质主义的膨胀,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主张解放人的思想,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在哲学层面,把人学焦点从“人的社会统一性”转移到“人的个性及创造性”上来,整个社会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中国以更高质更平衡的状态快速迈向现代化。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新时代,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社会现代化水平得到巨大提高。然而,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未得到充分满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阻碍着现代化的开展。归根结底,这是由于人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
从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实现现代化首先要“从人开始”,实现人性的张扬与主体的确立,现代化是人民的现代化,需要全民的参与和支持。另外,经济的现代化只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还要关注精神文明的提高、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等等。这些无不警示我们,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要不断增进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尊重人民的切身需求,改善人居环境,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为以人的现代化为旨归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致力于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劳动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最充分、最广泛地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
“需要”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基础性范畴。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界定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需要是人的自觉活动的动力之源。在马克思看来,人与生俱来拥有满足自身生存发展最基本的需求。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需要的满足,“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又会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9页。。需要的不断满足和新需要的不断产生构成了人的历史活动的全过程。
人的自我需要内在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增长、日趋多样且层次不断升级,消费升级反作用于生产供给,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供给能力也随之不断升级。当前,我国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从社会层面来讲,首先,要不断提升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需要。人是目的,物只是满足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要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着重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人们不仅对物质和精神文化有基本的需求,而且对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也有更高的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充分反映了人的需要从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向高层次的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的跃迁。再次,要丰富和优化社会关系,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促使人从事生产活动,而人类的“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0页。,只有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人才能获得充分发展。总之,在新时代,推进人的现代化,就是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推进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促进人各方面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或者说是劳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页。其中,“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指的便是生产劳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也付诸改造世界的生产劳动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维持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既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产物。人通过劳动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发展,劳动素质不断提升,劳动积极性自觉调动时,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赖于人类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把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用到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许多纯体力劳动逐步被取代,新业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对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破解新发展阶段的难题亟须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人的全部劳动能力中最具活力、最有生气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而今,各行各业都在加强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可以说,人的劳动能力充分、自由地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含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人的现代化,从个体层面说,也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等要跟上甚至超越现代化步伐,人的劳动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个体是不断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其形象化描述为“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5页。。这就是说,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个人,能够在他所感兴趣并具备相应能力的很多领域获得自由自主、充分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发展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个性三个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三个阶段迈进的阶段,也就是人的体力、智力等各方面能力及个性不再受到压抑和限制,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展示。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多要素,人的个性不断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和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等。人类实现从“物的依赖性”走向“自由个性”,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旨趣。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创造了富足的物质生活,满足人的多维度需要,而且为人民精神追求提供了新空间。新时代,我们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提倡和而不同,努力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国式现代化把人的发展纳入现代化的认知范围,把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利益聚合在一起,追求的目标具体表现为“国家的制度之美、社会关系的人伦之美、人与世界关系的天伦之美、个体人生层面的人格之美”(15)赵义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与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1期,第5页。。超越了仅仅从物质和技术层面追求现代化的单向思维,着眼于实现全体人民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式现代化最终旨向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好,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7页。。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新内涵,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的新型现代化。马克思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3页。,强调“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4页。。在现代化问题上,马克思尤其强调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独立性与自主性出发,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学说更加具体化。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解决新时代的实际问题,对人的发展作了具体描述。其一,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地位,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保障民生方面持续发力,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其二,突出人的协调均衡发展。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人民在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充分发挥其才能。其三,切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升多数人的现代化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学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且将扎实推进共富的举措具体化、落到实处,政策更具可行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价值取向与中华优秀和谐文化相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创造性产物”(20)董朝霞:《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学向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 “民为邦本”“民胞物与”“中和位育”等思想是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如孔子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从心所欲不逾矩”既肯定了人要追求潇洒生活,又要遵守社会规范、不损害他人利益,充满了人学关怀与人学精神。再如孟子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既体现了对君子人格操守的要求,同样体现了对其独立人格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强调了主体人格的独立性,同时又带着时代局限性,是王权主义下的君子人格,与现代民主生活中的独立人格还相去甚远。尽管如此,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开展独立型人格的培养,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二者都从社会关系角度来定义“人”,从这个层面来讲,两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相通性。例如,儒家将人格尊严与社会和谐有序作为一体加以认识,视社会和谐有序为目标。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9页。。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处在各种各样关系中的人,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对自身所处的社会有所作为,人的现代化劳动实践必然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为价值关怀。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构想在中国社会中的直接表现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在处理“社会关系”时,相较于资本主义以资本为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来主导社会现代化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为目标推进人的现代化,致力于在劳动过程中彰显人的价值与尊严、实现人与外界关系的和谐。可见,中国共产党善于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扬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开展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出发,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学说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至上”的重要理论。此外,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扬弃古代重民、利民、裕民、惠民等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不仅拓宽了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理论设想,也从民族视角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
人的现代化是指人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过程是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启并持续探索人与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协同发展的关系模式,不断探索人与自我、社会、自然关系的平衡,不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勾画了人、自然、社会之间内在融通的关系格局,开辟了实现“人-自然-社会”三维和谐共生的新模式。在这个三维一体的系统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是推动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面协调”的现代化战略,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与人类自身的和解开辟道路”(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页。。一方面,人是靠自然界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就自然生态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文明的老路,解构了西式现代化的“丛林法则”,努力在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走一条现代生态文明之路。另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5页。。就社会交往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反对霸权主义主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开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纵观中国式现代化,“人的价值回归”与“人的发展”是其不变的主题与归宿。“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24)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明确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倡导人的绿色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发展的要求。
当今,中国通过经济转型、精准扶贫、生态治理、全球治理等举措增进人的福祉,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同推进的“并联式”新道路,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样式。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把“人的现代化”与“各领域的现代化”统筹起来,以人的发展为引擎带动社会的现代化。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向度,致力于促进每个人的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智慧与方案。